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因此,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目标,不仅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建设和实施,还要加强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下面就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结合教学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1.结合数学实践活动开发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为了落实第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每册中都设置了一至两次的数学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促使学生经历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实际情况将数学实践活动拓展延伸成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更大的实践空间,开展更具综合性的活动。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1亿有多大?》的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较小的数量(100张纸的厚度和高度)想象、感受较大的数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有关身体的数据兴趣较大,因此将这个活动拓展为《身体中的大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进行数据的推算,还要经历查阅资料、制作模型、设计表格等过程,因此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将是更立体、更丰富的。
2.结合探究性内容开发活动主题。
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有很多探究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如运算定律、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都要经历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适当延伸探究内容,从而开发出具有较强探究性的活动主题。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容积)后,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对不规则物体容积的研究,开发了《酒瓶容积知多少》活动,这个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还要动手实践。教师也可以整合多个探究内容开发活动主题。如整合了平面图形的周长知识和天体运行知识开发的《有趣的滚动》,活动中学生先按要求制作学具,再进行探究。(学具如下图,探究题目略)
3.结合应用性内容开发活动主题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指出: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与现实。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虽然很基础,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可以拓展這些内容的应用范围开发活动主题,及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在学习了统计、百分数知识后,开发了《节能行动见成效》的活动,要求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和学校,调查采取节能措施前后的用电、用水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4.结合拓展性内容开发活动主题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中有很多拓展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有时是“你知道吗?”、“阅读资料”,有时是“数学游戏”,有时是数学趣题等。这些拓展性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成为教师开发活动主题的切入点。如结合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开发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题活动《我设计的数学游戏》;结合“你知道吗?”中关于“黄金比”的知识,开发了融数学、美术、摄影等多科知识的于一体的《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实施和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多以活动的方式展开,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技能的掌握,而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利契机。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如需要测量、制作模型、组装物体等,小学数学的教学也离不开动手操作活动。在数与代数部分,学生经常开展数学具、分学具、摆学具、折纸片、涂色等活动;在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要开展测量、分割(拼组)图形及相关的实验等活动;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学生要开展随机摸物品、转转盘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操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操作,会操作。教师要做到:1.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悟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2.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操作过程,及时纠错,适时指导,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3.引导学生经历操作的全过程,即经历选择操作材料—规划操作步骤—思考操作结果的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并进,逐步积累动手操作的经验,
2.培养学生调查分析的能力
调查分析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调查分析的能力,这既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的统计时,开展了调查全校人数的活动。在调查前,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引导,而是让学生自主调查。反馈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调查的感受和结果。这时学生发现:有的很轻松地调查到了数据,而且比较准确;有的调查不成功,被拒绝了;有的只调查了部分,没有完成任务。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调查成功?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要顺利完成调查任务要做到:1.正确选择被调查对象。2.合理选择调查时间。3.调查时要讲技巧,谈话时要有礼貌。4.调查前要明确调查内容,做好纸、笔、表格等准备。5.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要想办法克服困难。这次数学调查活动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开展调查分析活动的经验,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由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的,要顺利开展活动,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分工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结合活动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如二年级开展的“统计10分钟内路口经过的车辆的种类和数量”的活动,需要学生进行两次分工。第一次要进行数数、记录的分工,第二次要对数数人员根据车辆的种类进行分工。再如在五年级开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实际问题及要求是:粉刷你所在教室的墙壁,需要多少千克的涂料?请你们小组写一个详细的方案,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需要搜集哪些数据,怎样搜集;需要计算哪些数据,怎样计算等。学生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逐步意识到:要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不仅要考量任务的种类、数量,还要关注同伴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及完成任务的时限要求等多个方面。像这样随着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一、结合教学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1.结合数学实践活动开发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为了落实第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每册中都设置了一至两次的数学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促使学生经历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实际情况将数学实践活动拓展延伸成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更大的实践空间,开展更具综合性的活动。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1亿有多大?》的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较小的数量(100张纸的厚度和高度)想象、感受较大的数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有关身体的数据兴趣较大,因此将这个活动拓展为《身体中的大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进行数据的推算,还要经历查阅资料、制作模型、设计表格等过程,因此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将是更立体、更丰富的。
2.结合探究性内容开发活动主题。
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有很多探究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如运算定律、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都要经历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适当延伸探究内容,从而开发出具有较强探究性的活动主题。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容积)后,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对不规则物体容积的研究,开发了《酒瓶容积知多少》活动,这个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还要动手实践。教师也可以整合多个探究内容开发活动主题。如整合了平面图形的周长知识和天体运行知识开发的《有趣的滚动》,活动中学生先按要求制作学具,再进行探究。(学具如下图,探究题目略)
3.结合应用性内容开发活动主题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指出: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与现实。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虽然很基础,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可以拓展這些内容的应用范围开发活动主题,及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在学习了统计、百分数知识后,开发了《节能行动见成效》的活动,要求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和学校,调查采取节能措施前后的用电、用水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4.结合拓展性内容开发活动主题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中有很多拓展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有时是“你知道吗?”、“阅读资料”,有时是“数学游戏”,有时是数学趣题等。这些拓展性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成为教师开发活动主题的切入点。如结合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开发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题活动《我设计的数学游戏》;结合“你知道吗?”中关于“黄金比”的知识,开发了融数学、美术、摄影等多科知识的于一体的《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实施和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多以活动的方式展开,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技能的掌握,而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利契机。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如需要测量、制作模型、组装物体等,小学数学的教学也离不开动手操作活动。在数与代数部分,学生经常开展数学具、分学具、摆学具、折纸片、涂色等活动;在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要开展测量、分割(拼组)图形及相关的实验等活动;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学生要开展随机摸物品、转转盘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操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操作,会操作。教师要做到:1.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悟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2.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操作过程,及时纠错,适时指导,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3.引导学生经历操作的全过程,即经历选择操作材料—规划操作步骤—思考操作结果的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并进,逐步积累动手操作的经验,
2.培养学生调查分析的能力
调查分析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调查分析的能力,这既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的统计时,开展了调查全校人数的活动。在调查前,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引导,而是让学生自主调查。反馈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调查的感受和结果。这时学生发现:有的很轻松地调查到了数据,而且比较准确;有的调查不成功,被拒绝了;有的只调查了部分,没有完成任务。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调查成功?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要顺利完成调查任务要做到:1.正确选择被调查对象。2.合理选择调查时间。3.调查时要讲技巧,谈话时要有礼貌。4.调查前要明确调查内容,做好纸、笔、表格等准备。5.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要想办法克服困难。这次数学调查活动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开展调查分析活动的经验,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由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的,要顺利开展活动,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分工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结合活动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如二年级开展的“统计10分钟内路口经过的车辆的种类和数量”的活动,需要学生进行两次分工。第一次要进行数数、记录的分工,第二次要对数数人员根据车辆的种类进行分工。再如在五年级开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实际问题及要求是:粉刷你所在教室的墙壁,需要多少千克的涂料?请你们小组写一个详细的方案,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需要搜集哪些数据,怎样搜集;需要计算哪些数据,怎样计算等。学生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逐步意识到:要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不仅要考量任务的种类、数量,还要关注同伴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及完成任务的时限要求等多个方面。像这样随着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也将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