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hw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东西(原名田代琳)发表于2015年的长篇小说《篡改的命》,运用了十分接地气且“生机勃勃”的语言,伴随着明快又恰到好处的节奏感,使得整篇小说读来好似一份剧本,个中人物或悲惨、或荒诞、或英雄地在农村—城市二元结构下,熠熠生辉。小说中的汪家之主汪槐由于不甘心祖祖辈辈只能扎根于农村,便将希望寄托在下一辈的身上,期待其能够跻身城市一族,从而一改现有的命运。
  “谷子算什么?命运才是第一。”这便是汪槐的信念。在汪槐看来,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供养后代读书来达到该目的,即通过参加高考,考取大学,获得大学文凭后取得一份好工作并在城里安家,最终由此摆脱农村的身份。为何来自农村的汪槐如此执著于这样“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读书改变怎样的命运
  东西曾开玩笑地说:“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折磨我们的主人公,好作品要‘折磨’读者,但要做到这点,必须要考验作家的想像力。”他确实在小说《篡改的命》中实践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对小说中各人物的境遇而言,他们在命运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因不均匀的资源分配而加剧贫困的现实是促使他们想要改变命运的主要因素。
  小说名为《篡改的命》,读来实则让人感慨,汪家拼尽全力想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汪长尺甚至还不惜以牺牲自我性命为代价来保其后代之命运能够改写。令人唏嘘的是,不仅祖辈汪槐曾有被人顶替进城上工的经历,而且汪长尺可能至死都没有想到当年自己的大学录取名额也遭到了他人的代替。因此,摆在汪家面前的所谓命运,根本在一开始就已经是遭他人篡改了的。
  不公平的待遇将会使得本就难堪的命运更为坎坷,而身在农村之中,作为社会下层中的一分子,能够动用以及懂得使用的资源实在屈指可数。汪槐寻求公平正义的方式是盘腿坐在教育局的地上抗议,这也是社会底层民众遭受欺压以后仅有的表达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无人理睬他们,用汪长尺的话说“他们连看我们的兴趣都没了”。
  伴随不公平的,还有贫困这一老大难。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指出,贫困不仅指低收入和低消费,还指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较少。摆在汪家面前的几大难题也确实就来自于上述的几个方面。接下来,笔者简要说明汪家在医疗卫生和营养方面遇到的窘境。
  以医疗卫生为例,当随爷爷、奶奶回到乡村的汪大志由于虫咬而全身过敏时,爷爷汪槐的第一反应竟不是带上孙子去医院检查,而是选择留在家中,通过“巫术”的方式来给汪大志祛病,这一行为足以说明汪槐缺乏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常识。此外,当汪槐历经千辛万苦将汪大志送到乡医院后,迎接他们的并非专业的医疗救治,而是一所“十年没有收到过拨款,没有专业医科毕业生愿意来工作,原有的医护人员也纷纷靠关系调走”的医院和一个因“舍不得给领导送礼,年年打报告年年调不回县城”的满腹牢骚的三流医生,且根据“由于他的视力不好,一共扎了八次才扎对血管”的描写也可知,该名医生无论在医德或医术上都很不称职。然而,就算这名“无心无德”的医生再怎样无法无天,他所在的医院仍然是汪家在有医疗需求时的首选。由此可知,在医疗卫生方面,汪家缺乏现代的疾病治疗意识,周边能享受到的所谓医疗服务也是很糟糕的。
  营养不足方面,从汪家第二代汪长尺在高考复习班的学习过程中可见一斑:
  “前几周,他只吃盐水泡饭,而且每日一餐。饿的时候,他就喝自来水。自来水喝多了也不管用,他就在水里兑白糖,每天拎着一瓶自制的糖水来上课。他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经常一节课喝一瓶。水一喝多,他就要排泄,排泄一多身体就虚,拉尿时好像其他营养也跟着流失了。”
  如同“救命稻草”似的高考复习班学习,对于汪长尺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于是他在备考期间的精神是高度紧张的,再加上又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要求,在营养方面本该是急需要进行大量补充的时候,却迫于现实压力,汪长尺只能“一切从简”,最后由于营养不济晕倒在教室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发展。汪家所面临的不公平待遇和贫穷的局面,促使他们拥有必须改变现状的念头,即要对命运做出改变,这是一种正当的需求,这也是一种令人感到忧伤的需求。
  二、怎样读书改变不了命运
  在关于汪长尺该怎样读书的问题上,小说中是这样描写他的高考复习班学习的:
  “因此,尽管饥饿,他也要比同学们多看一小时的书。宿舍熄灯了,他就到路灯下看。第一周,课本上的字还是字,内容也能记得。但是从第二周起,那些字就变成了黑的虫子、白的虫子、五彩斑斓的虫子,它们在他眼前飞来飞去,不要说记内容,就是光记它们的形状都得冒汗。”
  通过上述描写可知,出于各种压力和原因,汪长尺几乎是以透支身体的代价来进行学习。争分夺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劳逸结合更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出的理性选择。只一味地希望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给自己“加分”,这种激进的行为并不能保证给自己带来期望的收益。况且,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的学习,其效率也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因而到后来,汪长尺最终复读后高考的成绩“直线下滑,连中专录取线都没上”。这一结局令人扼腕,但又冥冥中早已注定。
  在关于如何辅导下一代读书的问题上,小说描述了汪槐对其孙汪大志的“培养计划”:
  “汪槐说小学部分我打算自己教大志,所有的课本我都搜齊了。初中,我们送他到乡里去读。按说乡里教不出什么人才,但可以搞双保险,就是他上课的时候我坐在教室后面跟着,他学我也学,像陪太子读书。白天老师教,晚上我教,一节课给他上两遍,每个问题都让他倒背如流。要是用了这个办法,不信他考不上县中。到了县中,我再陪读,每节课照样给他讲两遍,每道题照样让他倒背如流。到那时,恐怕考清华北大都不是问题。”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汪槐对汪大志的爱是无以复加的,值得思考的是,如此读书是否真的能够使大志“成才”。汪槐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倒背如流”,并且为此不惜花费翻倍的时间。不可否认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当记忆甚至是纯记忆构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时,学习就会变成一个机械性的过程,从而使学习的有效性受到影响。现代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已经提高,仅仅凭借“死读书”的办法非但无法保证期望中的学习目标,而且还极有可能把“书读死”,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严重后果。较为理想的学习结果可能是通过学习掌握了方法论,并由此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记忆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为了记住某一静态的内容,而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动态的解决问题的意识。汪槐在这段培养计划中所表达的思想反映出他对“读书”有一定的理解,却又很片面。   若要总结汪家两代人对读书方法的理解和采用,大抵可以用“事倍功半”来形容。如此对读书的误解可能主要来自于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投入读书的时间与读书的产出一定是正相关的。要获得称心的读书产出,投入时间只是诸多条件之一,仅以汪长尺的高考复习班学习经历为例,除了“没有缺课,晚睡早起,死记硬背”之外,至少还需要合理的学习方法,对高校信息的搜集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等。而汪长尺能做的,可能也是在其读书阶段唯一擅长做的,是拼命地用很多时间,甚至压榨自己身心来获取时间,义无反顾地投入单一的模式中,几乎完全没有除此之外的学习意识。
  对自我鞭策也好,望子成龙也罢,而现代社会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哪怕是对于读书这件看似很传统的事情而言,也已经不再是仅靠单一的努力就能够达成。现实社会的进步势必会给社会上所有的事物带来前进的压力,同样的努力程度,在过去的“逆水行舟”里,或许还能使人保持前进的姿态,然而在水流愈发湍急的现代社会,若是缺少了得当的法门和理解,那势必将会面临“顺流而下”的无情结局。
  三、读书后应改变怎样的命运
  在小说中,汪槐曾不止一次有过“学而优则仕”的言论:
  “我一定要把他培养成大学生。”汪槐跟刘白条说。
  “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干部。”汪槐跟张五说。
  “他要当了干部,就能当领导。”汪槐跟代军说。
  “他要是出头了,就能拨款给我们村修公路……”汪槐逢人便讲。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意为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若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若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似乎是在趋利意识的影响下,“学而优则仕”不仅被断章取义,而且被片面理解为学习、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从而利用官职之便行个人之便。小说中汪槐的言语或多或少表露了这样一种现象,只是汪槐又有其个案的特殊性。例如,他希望汪大志将来能给村里修公路的心愿实则也是由于贫穷的现实所迫,并非为了谋求额外的利益。
  因此,首先根据以上的小说段落推测可得,汪槐寄希望于读书而获得的命运带着几分功利,而这样的功利背后又带着几分囿于现实环境的狭隘,这样的狭隘又使人读来感到悲伤。对于汪家来说,要改变现有的视野,获得公平的保障是第一步,即能够在同等的成本下,获得其他阶层都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其次,改变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进而找好工作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在应试和工作之外有更广泛的内容值得琢磨。
  《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因此,读书改变的是人。通过读书,人变了,主要是读书可以让人们打开了眼界,开拓视野,增加内涵。不否认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领着令人心满意足的薪水或是官位扶摇直上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但是要明确的是,好工作和好职位只是包含于读书后带来的诸多变化的范围之内,它们不是读书的全部,也不能成为读书的唯一目的。
  四、结语
  造成小说中汪家对读书概念误解的成因有许多,所以读书这一角度反映的也是作者试图揭露的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历史除了人名以外,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以外,都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形式,小說可能更加能反映现实。这也解释了为何作者东西的这篇小说读来有时令人觉得很远,荒诞不羁,但同时又有时让人觉得很近,真实到毛骨悚然。
  东西认为,文学对人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细雨一样,慢慢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并把好的语言保留下来一代代传下去。东西说:“当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词来表达情感的时候,就去静静地阅读文学作品吧,让它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小说《篡改的命》的生命力植根于乡村受到城市全面“入侵”的现代土壤中,真实地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细节,让读者正视眼前的现实。文学和社会价值兼具,这正是《篡改的命》魅力之所在。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连颖(1964-),上海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其他文献
在图形设计中,人们广泛运用修辞手法,为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新的形态意识,尤其是在视觉传达领域。本文主要阐述了比拟手法在图形创意中的运用,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比拟手法既要使表现对象人格化,又要使表现对象不失去自身的特点,所以图形中表达情感比较强烈的部分,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同时也能够增加设计的一些趣味性。  一、文学修辞手法的概述  修辞手法不但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更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主题。文学作品经常使
期刊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它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中式家居环境设计处处体现这种民族文化,运用传统花格元素布置居室。传统花格在中式家居环境设计中被重新构建,这并非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以全新方式拼贴、重组之后,运用传统花格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来达到不同居室所需的理想空间。传统花格身上显现的中国文化元素是每个中国人最正确也最安全的文化归属,或许是因为为了表达中国文化的信仰所构成的淳厚中国韵味,中式家居环境设计中花
期刊
城市中的山地公园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半野化的环境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游憩空间。本文以湖南益阳的会龙山公园为例,分析其中游人游憩的特点、场所以及游憩空间的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部分省市有山地,城市中也经常利用山地等不利于建设的地块做景观绿化,因此山地公园是常见的一种公园类型。中国人“仁者乐山”的自然观使
期刊
《牡丹亭》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历久弥新的著作,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对其趋之若鹜。在中文研究方面,王雪松和蒋小平(2014)对分析了20世纪以来《牡丹亭》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主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研究特色;此外,王燕飞(2005)从《牡丹亭》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入手,最后将其与其他主题相似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文章內容丰富,和前者相比,观点也不尽相同
期刊
玄幻小说的写作往往有着其基本的写作模式,概括来讲就是主角个人的“革命史”与“爱情史”。而这种模式的出现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着重探讨了这种模式的创作背景、创作缘由和更深层次原因。玄幻小说虽然虚幻,实则是现代人欲望诉求的表达。  玄幻文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多方关注,对其评价更是众说纷纭。首先人们应该明确一下玄幻文学的定义。玄幻文学就其字面意义来讲,“玄”就是不可思议、超越常规、匪夷所思,而“
期刊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云南省教育厅主办了2017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旨在突出高校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展示教学成果,弘扬工匠精神,彰显职教风采,并以此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为参加国赛选拔选手。文山学院共组织了三支参赛队伍,音乐专业首次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作为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笔者发现赛事折射出当今钢琴教学存在
期刊
后进生问题是学校教育和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后进生问题,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并持续鼓励,让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形成不断进步的内部机制,最终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我校(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上塘小学)于2014年规划申报了以“养百合花,育自然人”为主题的特色学校。随着规划课题的深入开展,学校挖掘了“百合”文化资源,紧扣“百合”所体现的向上、坚强的精神特质,
期刊
近年来,从漫威公司的《蜘蛛侠》《钢铁侠》《复仇者联盟》到DC公司的《超人》《蝙蝠侠》,美国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电影强势且成功地攻占了世界银幕,这种独特的文化狂欢现象背后隐藏着公众面对当前世界的焦虑与不安。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深受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又继承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对通俗文化的解读与对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以齐泽克的“新拉康主义”为理论
期刊
众所周知,公众的信任使个人成为公众的财产。《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送出的信不再是一封单纯的“信”,它寄托着美利坚的命运,寄托着整个民族的希望。这封信带来的传奇故事能够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原因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信任。信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无法突破的信任  “人无信则不立”,对于下级来说,他们必须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上级对他们的信任既是对其品质的肯定,也是对其能力的间接认可。他们平素的良
期刊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饮酒》一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在回归山水的艺术创作中不仅仅注重对乡间山水的描写与个人意趣的表达,深层次的探索中,人们会发现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理念——在自然中完成作者个人的审美活动与情感升华。本文以此诗为例,探讨诗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等美学类型,体会其中超然物外的审美理念。  自然景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却说:“自然的东西都不是美的,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