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中意友谊的纽带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dy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蓝的威尼斯》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江山多娇”的最后一篇课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景物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这为游记散文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认知。但是,根据《新课标》要提高初中生精读能力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执教者牢牢扣住题目中“蓝蓝的”这一形容词,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威尼斯“蓝”在哪里?威尼斯的“蓝”仅仅是颜色的“蓝”吗?我们该怎样理解“蓝”?从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深入文本。之所以如此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游记散文不仅是写景,更是写人,游记散文是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产物,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的一点,因此在讲到圣马可广场这一景观时,不能单纯地分析景致,更要从它的传说和游人的行为深入分析其特点。理解了威尼斯的人文是怎样的,学生也就抓到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精髓,最后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文题中的“蓝蓝的”不仅是自然之蓝,更是人文之蓝。
  通过对“蓝”这样一个主问题的解读来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可谓是层层相扣,环环紧扣,并且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运用“小组合作,同伴引领”的形式,以期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始终秉承“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课堂的高度”这样的教学理念,所以这节课无论从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我觉得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进一步反思。
  一、广告语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广告语,是这样说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今天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风光旖旎、秋色宜人的田家炳中学,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体育记者、作家马信德老师的游记散文《蓝蓝的威尼斯》,去看一看欧亚大陆那头的风景。
  【评析】八年级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执教者开头以生动有趣的广告语导入,创设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到第93页。
  (师板书:蓝蓝的威尼斯,板书的时候用蓝色的粉笔标注“蓝蓝”)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课题来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你们说,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为什么你觉得他读得很好呢?
  生(抓头状):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觉得蛮好的。
  (教室里有了笑声)
  师:可是老师不太满意,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满意吗?
  生:应该是朗读的重音没有把握清楚。朗读的重点,应该放在“蓝蓝”上。
  师:为什么?
  生:“蓝蓝”是威尼斯区别于其他城市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师:但是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给威尼斯加上这样一个修饰语,也就是说,他加这样一个修饰语的依据在哪里?
  生: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白光射向海水时,由于海水对白光的选择吸收和散射,使海水呈现蓝色。
  师:还有理由吗?
  生:因为威尼斯的环境优美,有蔚蓝色的天空,所以作者说“蓝蓝的威尼斯”。
  师:好的,既然这样,我们再来读一遍。预备齐!
  师:威尼斯真的是蓝的吗?
  生:是的。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蓝蓝的威尼斯”和威尼斯的蓝。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跟随体育资深记者、作家马信德先生一起走近“威尼斯”。
  (出示ppt)
  二、走近威尼斯,解读课题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威尼斯的确是很蓝,很蓝。按理说,文题用一个“蓝”字就可以了,命名为“蓝色的威尼斯”就足矣。比如说,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也就一个“蓝”字啊。可是本文文题偏偏用一个叠词来写威尼斯,照这样的逻辑,文章应该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蓝”,但是同学们有沒有注意,除了文章第一段写了四个“蓝”之外,就再也没有写到“蓝”了?这不由得让我们生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文章偏题了吗?
  生:……
  【评析】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威尼斯风光旖旎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威尼斯的“蓝蓝”形成最初的印象,并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重点扣住“蓝蓝”一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理念:图片展示直观形象,由图到文,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反复朗读课题,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师:那么威尼斯真的是“蓝”的吗?中国也有许多海滨城市,比如像青岛,一样是蓝;比如像大连,一样是蓝,但是为什么就没有赋予它“蓝蓝的青岛”“蓝蓝的大连”这样的美誉呢?
  师: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记得我国著名作家池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是什么呢?
  师:所以,老师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威尼斯的确是很蓝,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是作者笔下的蓝色仅仅是一种自然色彩吗?如果不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再用一个词也切换一下这个“蓝”字呢?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老师的这样一个问题)
  生:……
  生:老师,经你这么一点拨,我懂了,这里的“蓝”不仅仅是一种颜色,其实它更多的意思应该是“美”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我再请问同学们威尼斯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跟随马信德,一起走进《蓝蓝的威尼斯》。
  三、走进威尼斯,深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本上来。
  生:“水都”美。
  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
  生:借助于优美的语言。   师:优美在哪里?
  生:作者用两个比喻的修辞手法,着力刻画“水都”的美。一个是说“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而另一个是说“水都”就像进了水晶宫一般。这两个比喻不仅形象,而且生动,一个是写水都的白天之美,一个是写夜晚之美。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水都”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很好!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使用这两个比喻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梦幻感觉。
  (板书:水都美—— 美在梦幻)
  师:威尼斯的“美”除了表现“水都美”之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建筑美。
  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文章写到哪些建筑?
  生:“李亚度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师:那么这些建筑物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也就是说它们又美在哪里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这些建筑物的时候用了一组意思都差不多的词?
  生:听说,据说,据说。
  师:很好。所以作者在描述这些建筑物的时候,重点突出建筑物的“神秘美”。
  (板书:建筑美——美在神秘)
  师:还有吗?
  生:景色美。
  师:哪个季节的景物啊?
  生:秋天的景色。
  师:怎么写的呀?突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
  生:第6段。突出威尼斯秋色的安逸之美。
  (板书:秋色美——美在安逸)
  【评析】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前面理解“蓝蓝”就是美的载体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美的句子,并分别用词语来概括它的美及其特点。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有感情地朗读,并指导分析比喻句的含义,引导学生领会威尼斯的自然景观。
  理念:让学生紧扣文本,“读—议—品”,不仅解决本文的重点问题,而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四、走出威尼斯,拓展课题
  师:刚才大家的分析都非常之好。风景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自己的杰作,人在风景中,无论身在何方,人永远都是风景中最美丽的风景。著名的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山美、水美、草木美,而人才是最美的风景。所以,同学们,我想再追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蓝”的背后还蕴藏着什么样的美吗?
  生:人性美。
  师:那你所说的人性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美在热情。
  师:从哪里表现出来?
  生:文章的第2段。
  师:还有呢?
  生:美在勤劳。
  师:何以见得?
  生:文章第3段说:“亚得里亚海的瑰宝,是威尼斯人用双手雕塑起来的。”这不就是说威尼斯人民的勤劳吗?
  师:很好!还有吗?
  生:美在善良。
  师:依据在哪里?
  生:文章第5段关于《马可福音》的来历,就可以看出威尼斯人民的善良。
  师:很好!还有吗?
  生:美在和谐。
  师:你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文章第6段。“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这样的画面,若不是“和谐”,又是什么呢?
  师:说得真好!
  师:按理说,课文到第6段,也就可以了,但是又偏偏多出一个第7段,同学们想想看,这个第7段重在表现威尼斯的什么特点?
  生:美在友谊。
  师:是的。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亚得里亚海和太平洋的怒潮是相通的。让我们高举中意人民友谊的大旗,向着新时代迈进。
  【评析】以周国平先生的话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够找出文中体现人性美的句子,老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让学生自然形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中“蓝蓝”的深刻内涵,既让他们有了美的熏陶,又有了情感上的教育和升华。
  理念:通过品—悟,重点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五、课堂小结,回归课题
  师:威尼斯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美在那梦幻般的蔚蓝世界,美在那安逸的秋色,美在那热情好客的威尼斯人,美在那片宁静祥和。如今的威尼斯,一样以她特有的魅力,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进一步發展和深化,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更加“蓝蓝的威尼斯”,一个更加“蓝蓝的中国”,看到一个“蓝蓝的世界”;一个更加“美美的威尼斯”,一个更加“美美的中国”,看到一个“美美的世界”。祝愿“蓝蓝的威尼斯”永远成为维系中意两国友谊的桥梁。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大家完成文后练习第1题。
  师:好!下课!
  【评析】总结文本,拓展文本,延伸“一带一路”,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合拍。
  板书:
  蓝蓝的威尼斯
  马信德
  [美在热情
  美在勤劳
  美在善良
  美在和谐
  美在友谊][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美][水都美——美在梦幻
  建筑美——美在神秘
  秋色美——美在安逸]
  专家点评:
  高老师的这节课,充分显示了教者高超的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文题切入——巧妙
  文章如何切入,决定了教学思维的切入。这节课执教者从“蓝”“蓝蓝”切入,一步步深入,层层相扣,环环紧扣,直到最后深挖出“蓝”的背后“美”的内涵,所以文章围绕“美美的威尼斯”“美美的中国”“美美的世界”这样的主题设计教学流程,可谓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足见执教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的确是颇具匠心的。
  二、文本解读——独特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深度。执教者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着重强化对“美”的思考,不仅充分表现文章的语言美,而且深入剖析文章的思想美。如果单单从游记散文这个角度去分析,那么文本解读就没有什么新意,而执教者在解读时,既避开游记散文的常规写法,又不离开游记散文的写法,着意追求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挖掘文本的深刻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执教者课堂教学的高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二中 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易经》智慧说明,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都有原始的起点,由起点出发,会衍生出万千形态,构成多彩世界。众多的研究一再证明,万变不离其宗,在这万变的过程中一定有其不变的坚守,那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规律。透过万千形态,发现变化规律,就能找到变化的起点。这就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走进某一世界时,只有离析出事物的本源面貌和来龙去脉,才能在纷扰的万千世界
期刊
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语文教科书中选文功能大致可分為五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其中,“例文”是语文教科书编写常见的功能类型。所谓“例文”,从课程层面来看,主要指“用什么去教”课程内容,换言之,这一类课文内容本身“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相对外在于这篇课文内容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才是课程内容(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2005)。通俗一些讲,所谓
期刊
联系人:刘老师 手机:15311646483  电话 010—5976629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7号致真大厦A座18层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ywztxx.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一群:202468487;  二群:463959530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有效开展教学?不少一线教师对此充满疑惑。笔者多年从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究,深深體会到,农村校园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以“探究辣椒”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为例,来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在生活情境中抓住教学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学生基本都是农民子弟,当地人家几乎都种辣椒,也都吃辣椒。在食堂就餐时,笔者经常能听
期刊
导读  手势语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广泛,灵活多变,它以其丰富的手部变化、鲜明的表情达意功能,生动形象地演绎着抽象的数学内涵,为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创造良好条件。手势语的恰当合理使用,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降低学生的认知困难,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在兵多将广的苏派小数名师之中,青年教师张齐华以其鲜明的教学特色被赞誉为“数学王子”。他有怎样的个人魅力?如何吸引众多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如何
期刊
导读:  语文是基础教育体系的一门重要科目,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为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学科建设,2018年4月20日至21日,“赣渝沪深”四地初中语文学科建设观摩与研讨会在江西省上饶县举办,会议围绕初中散文、文言文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教什么”等问题展开研讨。此次会议关注了语文学科建设中的焦点问题,受到了参会教师、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2018年4月20日至21日,由江西
期刊
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应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主要为文本内容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的核心指向应该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近日,笔者观看了特级教师余映潮《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实录,深受启发。余老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板块式的教学思路,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使语文学习的本体性内容得到极
期刊
课前交流,多见于初次上课或“借班上课”,即教师在上课前通过与学生进行随意的交谈、游戏、猜谜等活动,达到消除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从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以愉悦的心态进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笔者观察许多小学语文名家的教学案例,发现他们无一不重视对这个环节的思考,无一不重视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有自己独到的精彩。笔者细细思考,加以归纳,发现他们大多
期刊
一、《卖油翁》二次教学的背景  (一)共同备课与第一次教学  根据象山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安排,本学期笔者承担了《卖油翁》研讨课的任务。《卖油翁》是欧阳修写的一篇文言笔记小说。小说的教学内容大致有: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在上课之前,赣南师范大学的王从华博士带着语文教研组共同备课,根据这篇文本的体式特征和七(6)班的学情特征,确定教学点是“无他,惟手熟尔”和“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为
期刊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我来比画你来猜——这个游戏同学们都不陌生吧?  (邀请四个学生分别上台前表演“一瘸一拐、金鸡独立、掩耳盗铃、抓耳挠腮”四组词语)  师: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大家来说说这个游戏的难度在哪里?  生:不能说话,只能靠动作来比画。  师:我们要让动作来说话,动作也被称作“无声的语言”。有时一个简单动作能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