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装备研究和应用领域,人们容易陷入“见物不见人”的研究误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育装备本身的设计、开发、配置、管理、应用、评价等问题上,而忽视了教育装备这个“工具”对教学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作用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最典型问题就是教育装备的教学适应性,即教育装备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育装备的研究必须“见物见人”,这是因为,虽然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物(教育装备本身),但作为学科,它仍属于教育学门类;而作为研究领域,它也绝对脱离不了教育的范畴。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存在价值,它由教育的两大功能具体体现:第一是教人做人,第二是教人做事。可见,两大功能都紧紧扣住了教育教学系统中“人”这个主体,这使得教育装备研究与管理者必须对此加以足够重视。
1 对教学适应性的解释
“适应性”原来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是否适合。维基百科对“适应”的解释是“生物个体的生理或行为特征,经过了长时间的天择作用之后,在某个环境下能够顺利的繁衍,并增加数量”(http://zh.wikipedia.org/wiki/適應)。《教育大词典》中对“适应”的定义为:“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可见,适应应该是一种主体的意识或行为,按照这种解释,“教学适应性”就应该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对由教育装备构建起来的教学环境的适应问题。本文前面提出“教育装备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的概念粗看似乎是将主客体关系倒置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此概念强调的是由教育装备构建起来的教学环境是否能够被教师与学生迅速地适应。这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是對研究对象的一种强调。使教师与学生适应时间较长,或者长期不能适应的教育装备不是好装备。
2 对教育装备教学适应性的解释
教育装备的教学适应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教育装备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认知适应性、教师适应性、学生适应性、时间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文化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1)生理适应性与心理适应性。这是由人机工程学所研究和规定的教学适应性。例如,教室中投影幕安装位置过高,会使得前排学生长期处于仰望姿势,而造成身体上和视觉上的不适,这属于生理适应性问题。又例如,一个教学课件显示了太多与学习内容无关,而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2)认知适应性,即认知水平适应性。第一是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配备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装备。第二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有3个层次,即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教育装备及其所构成的教学环境。
3)教师适应性与学生适应性。这是考虑有些教育装备只适合教师教学,而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更多的关注;或者相反,只考虑了学生但没有关注教师教学的情况。例如,电子白板存在“够得着与看得见”之间的矛盾。电子白板4:3的比例限制住了它的使用面积,如果将电子白板挂得较高,学生看得见,但教师够不着;反之,照顾矮个教师的板书,将电子白板安装过低,又会影响到后排学生对白板上低处内容的观看。
4)时间适应性与空间适应性。时间适应性反映了教育装备发展的历史上在技术和理念方面的适应问题。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6期《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一文中,笔者举了“教鞭”的例子,认为教鞭这个教具在早期的教育中的确起了促进教学的作用,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们对这个具有强制性与惩戒性的教具不再能理解和接受,它的教学适应性是具有时间(历史、社会)局限性的。与之相比,黑板和粉笔却不受时间(历史、社会)限制,其教学适应性一直长久不衰。空间适应性则反映了地域的不同,例如校车这个教育装备,在边远山区和城市中心显然具有完全不同的适应性。
5)文化适应性。这是由于人这个主体所处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在教育装备适应性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例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推广使用的电子教科书,学生省去了原来在纸质书上记笔记的累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电子讲义。学生的其他记录也都是通过计算机录入的方式实现。作为使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学生,长期不用手写字,会造成“提笔忘字”的不良后果。且不用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参加目前以手答试卷为主的高考也将会难以应付。所以,电子教科书这个教具可能对拼音文字国家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对于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学生,有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
3 对教育装备教学适应性的研究
与教育装备教学适应性研究相关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
1)需求性取向,即对于教育装备是否需要研究其教学适应性。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11期刊登的《话说装备(一)——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主客体关系》一文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各个领域对其装备的需求重视。为了充分发挥装备工具的作用,促进其领域更好地发展,对该领域装备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提出了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设计理念。但是他们的新产品iPad,无论从手感、视觉、外形、操作等方面,无一不是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使用习惯,从人体工学出发来进行合理设计的。同样道理,要想让教育装备真正促进教学,对其教学适应性的研究是必须的。
2)研究性取向,即重点是研究设计生产出更加具有教学适应性的教育装备,还是仅将其他领域的装备拿来而研究如何让师生去适应它们。在这方面,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取向。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电子白板、Moodle、ViKi、WebLog、移动通信、云计算等),人们总是将其引入教育教学中,或作为教学内容,或作为教育装备。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人员一般都是以首先接受这种教育装备的态度为前提,而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设计,以便能够最好地适应和运用这一教育装备,使人服从于装备。从事教育装备学研究的人员思路与此相反,他们更多地思考如何使这个教育装备能够更好地为适应于教学,如何主动开发出具有更高教学适应性的教育装备。而关于具有高度教学适应性教育装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目前还是一个十分艰难困苦的研究领域。
3)适应性取向,即研究哪些方面需要适应。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开列出教育装备8个方面的教学适应性问题。但是这些很不全面,分析也不够深入,还需要教育装备领域的人们共同探讨,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 首都师范大学;2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1 对教学适应性的解释
“适应性”原来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是否适合。维基百科对“适应”的解释是“生物个体的生理或行为特征,经过了长时间的天择作用之后,在某个环境下能够顺利的繁衍,并增加数量”(http://zh.wikipedia.org/wiki/適應)。《教育大词典》中对“适应”的定义为:“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可见,适应应该是一种主体的意识或行为,按照这种解释,“教学适应性”就应该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对由教育装备构建起来的教学环境的适应问题。本文前面提出“教育装备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的概念粗看似乎是将主客体关系倒置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此概念强调的是由教育装备构建起来的教学环境是否能够被教师与学生迅速地适应。这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是對研究对象的一种强调。使教师与学生适应时间较长,或者长期不能适应的教育装备不是好装备。
2 对教育装备教学适应性的解释
教育装备的教学适应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教育装备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认知适应性、教师适应性、学生适应性、时间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文化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1)生理适应性与心理适应性。这是由人机工程学所研究和规定的教学适应性。例如,教室中投影幕安装位置过高,会使得前排学生长期处于仰望姿势,而造成身体上和视觉上的不适,这属于生理适应性问题。又例如,一个教学课件显示了太多与学习内容无关,而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2)认知适应性,即认知水平适应性。第一是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配备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装备。第二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有3个层次,即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教育装备及其所构成的教学环境。
3)教师适应性与学生适应性。这是考虑有些教育装备只适合教师教学,而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更多的关注;或者相反,只考虑了学生但没有关注教师教学的情况。例如,电子白板存在“够得着与看得见”之间的矛盾。电子白板4:3的比例限制住了它的使用面积,如果将电子白板挂得较高,学生看得见,但教师够不着;反之,照顾矮个教师的板书,将电子白板安装过低,又会影响到后排学生对白板上低处内容的观看。
4)时间适应性与空间适应性。时间适应性反映了教育装备发展的历史上在技术和理念方面的适应问题。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6期《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一文中,笔者举了“教鞭”的例子,认为教鞭这个教具在早期的教育中的确起了促进教学的作用,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们对这个具有强制性与惩戒性的教具不再能理解和接受,它的教学适应性是具有时间(历史、社会)局限性的。与之相比,黑板和粉笔却不受时间(历史、社会)限制,其教学适应性一直长久不衰。空间适应性则反映了地域的不同,例如校车这个教育装备,在边远山区和城市中心显然具有完全不同的适应性。
5)文化适应性。这是由于人这个主体所处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在教育装备适应性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例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推广使用的电子教科书,学生省去了原来在纸质书上记笔记的累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电子讲义。学生的其他记录也都是通过计算机录入的方式实现。作为使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学生,长期不用手写字,会造成“提笔忘字”的不良后果。且不用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参加目前以手答试卷为主的高考也将会难以应付。所以,电子教科书这个教具可能对拼音文字国家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对于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学生,有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
3 对教育装备教学适应性的研究
与教育装备教学适应性研究相关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
1)需求性取向,即对于教育装备是否需要研究其教学适应性。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11期刊登的《话说装备(一)——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主客体关系》一文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各个领域对其装备的需求重视。为了充分发挥装备工具的作用,促进其领域更好地发展,对该领域装备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提出了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设计理念。但是他们的新产品iPad,无论从手感、视觉、外形、操作等方面,无一不是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使用习惯,从人体工学出发来进行合理设计的。同样道理,要想让教育装备真正促进教学,对其教学适应性的研究是必须的。
2)研究性取向,即重点是研究设计生产出更加具有教学适应性的教育装备,还是仅将其他领域的装备拿来而研究如何让师生去适应它们。在这方面,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取向。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电子白板、Moodle、ViKi、WebLog、移动通信、云计算等),人们总是将其引入教育教学中,或作为教学内容,或作为教育装备。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人员一般都是以首先接受这种教育装备的态度为前提,而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设计,以便能够最好地适应和运用这一教育装备,使人服从于装备。从事教育装备学研究的人员思路与此相反,他们更多地思考如何使这个教育装备能够更好地为适应于教学,如何主动开发出具有更高教学适应性的教育装备。而关于具有高度教学适应性教育装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目前还是一个十分艰难困苦的研究领域。
3)适应性取向,即研究哪些方面需要适应。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开列出教育装备8个方面的教学适应性问题。但是这些很不全面,分析也不够深入,还需要教育装备领域的人们共同探讨,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 首都师范大学;2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