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每年的“两会”,国内乃至国外媒体,都会给予高度关注。党报无疑在这一大事的报道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党报如何报道好“两会”,值得研究。笔者认为话题式报道和从平民化视角传播是本次“两会”报道的两大特色。
【关键词】“两会”报道《人民日报》 《辽宁日报》
每年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各大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报道,尤其是报纸媒体,投入了大量的版面,充分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报道作用。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纸,《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最引人注目,而辽宁省的党报《辽宁日报》对“两会”的报道也别具特色。两报图文并茂,别出心裁,报道方式灵活多样。众所周知,党报的特点是播报及时、新闻性强、权威专家点评、信息量大、报道风格严肃。如《人民日报》的“两会进行时”、“两会时评”、“会外连线”、“有话直说”、“心系民生”、“会内会外”等栏目;《辽宁日报》的“两会麦克风”、“两会时政新闻”、“代表委员议政录”、“人大代表议政录”、“委员献策”、“十二五看点”、“图说两会”等栏目,为受众提供了顶级的视觉和阅读体验。而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信息的需求的多元化,党报如何做好“两会”宣传报道,值得思考研究。
一、以“话题式报道”的形式与读者交流
“话题式报道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形式,主要是指各新闻媒体为了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一个时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群众普遍议论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需要及时解释澄清的疑点,让媒体组织者和受众代表者共同参与、交流、探讨而最终形成某一看法或结论的报道形式。今年‘两会’,各媒体都重视策划,在特刊上推出许多有分量的话题式报道。”①如,《人民日报》在其《两会特刊》上推出“我们的十二五”栏目,连续刊发《促转变:快些!再快些》、《冬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优结构:攻坚,时不我待》、《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展空间、提供动力——扩内需:政策发力,再发力》等话题式报道,文中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拓展话题深度,分析清晰透彻;在编排上,这一系列话题刊发的版面、位置都相对固定,方便了读者阅读。
相比较而言,在《辽宁日报》 “关注两会”的“就业篇”里,每期都会挑选一些当前比较热的话题进行讨论,该版面就《女硕士当了油漆工 代表委员观点交锋》展开讨论,先抛出话题,然后采访委员代表或者群众,摆出对立观点,最后加以综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读者读起来很有趣味,很有交流感。
再如《辽宁日报》把“两会”特刊做成每期一个话题式专题,从3月4日到3月15日两会期间分“篇”推出,《关注两会》版块一般都在第三版,也有在第二版和第四版出现,按主题分为“创新篇”、“惠民篇”、“凝心篇”、“国策篇”、“就业篇”、“法治篇”、“网络篇”、“访谈篇”。围绕本期话题,或从政策角度请专家学者官员解读,或请基层群众代表结合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反映一年中的发展变化和自己的喜悦心情,或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关于某一问题或者某一领域的新机制、新规则、新方法,以资借鉴,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积极为两会建言献策。
二、以平民化的视角传达多种声音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引导舆论上担负着重大责任,它的宣传导向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内思想和群众认识的统一,关系全党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人民日报》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业务问题。”②查看以往的“两会”报道,《人民日报》采访报道主要围绕领导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而对普通代表委员、普通老百姓的采访报道所占的版面相对比较小,版面位置相对次要,造成“两会”新闻报道单方面传播的客观效果。读者无法及时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形成互动;且报道形式单一严肃、刻板生硬,与广大读者间容易产生心理距离;再者,报道内容着重宣传新政策、新法律、新法规本身,但是没有结合读者的具体情况或者具体案例,可读性不强。现在“两会”报道中,党报“两会”在“三贴近”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例如,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一直在头版开设《基层代表委员议国是》,内容也以刊登基层代表委员的心声为主。《辽宁日报》在头版设有《两会传真》,内容也以刊登该省代表到基层搞调研,深入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反映基层情况为主。
此外,解读性报道更是为普通老百姓领会两会精神做了有益的贡献。如在成就报道方面,《人民日报》3月6日10版、11版的“两会特刊”以两个版面的篇幅做了一个名为“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专栏,整体版面左右遥相呼应,属于规则对称式的版面,大标题采用多行斜列式竖题的排列形式,10版左侧大标题为《科学发展开新局——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11版右侧大标题为《社会和谐惠民生——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而且这两个大标题配有黑白大图片作为背景,很有视觉冲击力。文中对贯穿整个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成就进行详细解读,在具体的细节上也颇费思量,如这专栏内容总共分为八大块,每块都有一个标题,如:“稳物价:压力较大,决心更大”、“强基础:稳住农业,赢得主动”、“扩内需:增加消费,优化投资”、“调结构:速度平稳,质量提升”、“讲协调:以人为本,平衡发展”、“重公平:就业优先,健全社保”、“控楼市:保障安居,稳定价格”、“促医改:攻坚克难,回归公益”。小标题也采用同样的字数,简洁明了概括,让人一目了然。
三、以多种传播手段展示“两会”风采
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而支撑版面的是多种传播手段的合理运用,如文图配合等。回眸此次“两会”报道,各报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版面策划上下功夫,在版式语言上用真功,不拘泥于惯常报道形式,敢于亮出编辑部独家创意,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些都体现在“两会”特刊上。如,3月15日是“两会”报道的最后一天,《辽宁日报》不仅保留了《关注两会》,而且别出心裁,精心策划了“访谈篇”,整版都是本报编辑用心挑选的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精彩摘录,虽然是摘录,但整体版面给读者感觉统一、整洁。
2011年的“两会”特刊从视觉形象上看还有诸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照片普遍比较多;二是运用艺术字效果来表达主题。如《人民日报》3月5日12版的“倾听”栏目中“居”字以艺术字体的形式做成房子的样子,彰显主题——《建设保障房 百姓喜安居》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此外,数据表格的使用,更有利于两会精神的传布。3月3日《人民日报》的06、07版底部“百姓眼中的‘十一五’”,用数据图表的形式,显示2006年—2010年间数值的变化,用图表说话,使读者一目了然。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交互性以及平等性,网络传播方式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舆论平台,使得读者能够参与到两会中。比如《人民日报》在第09版设置一个小栏目是来自人民网的《人民网网友寄语两会》相当多的网谈话题都登在报纸上,并且设置一个话题引导网友讨论,吸引更多普通百姓关注“两会”。《辽宁日报》中“关注两会”2011年3月14日的网络篇,《两会“十大热词”盘点》采用热度盘点和委员语录按照热度的搜索结果排列,由此看到民心所向和委员们所重视的话题,媒体报道也是围绕着这些方面进行不同角度和侧面的分析,通过分析将涉及的重要问题报道出来。
结语
虽然每年都有“两会”,但各大媒体都在不断尝试从内容上、形式上创新,重视宣传报道对舆论的直接引导作用。
中央机关的党报本身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如邵华泽所说:“在宣传报道的内容上起点要高,角度要高,要有深度和力度。在宣传艺术上要高出一筹,同样的报道内容,《人民日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写作水平都要高。在宣传时机的把握上要高出一筹,要抢独家新闻,可以发表的报道见报要争第一,这样效果就好,影响就大。当然,对哪些报道要快,哪些报道还要看一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恰到好处。在版面处理上要高出一筹,既要庄重大方,又要生动活泼,要安排得体,有大家风度。”③
省级党报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地处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直接的针对性和贴近性,新闻报道对象是最基层的干部群众,讲他们身边的事,说他们身边的人。这些特点是省级党报新闻报道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地方党报要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形式和内容,多一些本土化的地域特色,进一步接近所在层面的读者,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可读性、贴近性、服务性。
参考文献
①尹红杰,《更民生更可读更耐读——2009年全国部分报纸“两会”特刊探析》[J].《新闻爱好者》,2009(5)
②邵华泽,《深刻理解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编采业务》,1994年3月15日,1版
③邵华泽,《团结鼓劲 为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做贡献》,《采编业务》,1995年2月28日,2版
(作者: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两会”报道《人民日报》 《辽宁日报》
每年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各大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报道,尤其是报纸媒体,投入了大量的版面,充分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报道作用。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纸,《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最引人注目,而辽宁省的党报《辽宁日报》对“两会”的报道也别具特色。两报图文并茂,别出心裁,报道方式灵活多样。众所周知,党报的特点是播报及时、新闻性强、权威专家点评、信息量大、报道风格严肃。如《人民日报》的“两会进行时”、“两会时评”、“会外连线”、“有话直说”、“心系民生”、“会内会外”等栏目;《辽宁日报》的“两会麦克风”、“两会时政新闻”、“代表委员议政录”、“人大代表议政录”、“委员献策”、“十二五看点”、“图说两会”等栏目,为受众提供了顶级的视觉和阅读体验。而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信息的需求的多元化,党报如何做好“两会”宣传报道,值得思考研究。
一、以“话题式报道”的形式与读者交流
“话题式报道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形式,主要是指各新闻媒体为了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一个时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群众普遍议论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需要及时解释澄清的疑点,让媒体组织者和受众代表者共同参与、交流、探讨而最终形成某一看法或结论的报道形式。今年‘两会’,各媒体都重视策划,在特刊上推出许多有分量的话题式报道。”①如,《人民日报》在其《两会特刊》上推出“我们的十二五”栏目,连续刊发《促转变:快些!再快些》、《冬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优结构:攻坚,时不我待》、《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展空间、提供动力——扩内需:政策发力,再发力》等话题式报道,文中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拓展话题深度,分析清晰透彻;在编排上,这一系列话题刊发的版面、位置都相对固定,方便了读者阅读。
相比较而言,在《辽宁日报》 “关注两会”的“就业篇”里,每期都会挑选一些当前比较热的话题进行讨论,该版面就《女硕士当了油漆工 代表委员观点交锋》展开讨论,先抛出话题,然后采访委员代表或者群众,摆出对立观点,最后加以综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读者读起来很有趣味,很有交流感。
再如《辽宁日报》把“两会”特刊做成每期一个话题式专题,从3月4日到3月15日两会期间分“篇”推出,《关注两会》版块一般都在第三版,也有在第二版和第四版出现,按主题分为“创新篇”、“惠民篇”、“凝心篇”、“国策篇”、“就业篇”、“法治篇”、“网络篇”、“访谈篇”。围绕本期话题,或从政策角度请专家学者官员解读,或请基层群众代表结合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反映一年中的发展变化和自己的喜悦心情,或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关于某一问题或者某一领域的新机制、新规则、新方法,以资借鉴,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积极为两会建言献策。
二、以平民化的视角传达多种声音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引导舆论上担负着重大责任,它的宣传导向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内思想和群众认识的统一,关系全党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人民日报》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业务问题。”②查看以往的“两会”报道,《人民日报》采访报道主要围绕领导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而对普通代表委员、普通老百姓的采访报道所占的版面相对比较小,版面位置相对次要,造成“两会”新闻报道单方面传播的客观效果。读者无法及时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形成互动;且报道形式单一严肃、刻板生硬,与广大读者间容易产生心理距离;再者,报道内容着重宣传新政策、新法律、新法规本身,但是没有结合读者的具体情况或者具体案例,可读性不强。现在“两会”报道中,党报“两会”在“三贴近”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例如,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一直在头版开设《基层代表委员议国是》,内容也以刊登基层代表委员的心声为主。《辽宁日报》在头版设有《两会传真》,内容也以刊登该省代表到基层搞调研,深入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反映基层情况为主。
此外,解读性报道更是为普通老百姓领会两会精神做了有益的贡献。如在成就报道方面,《人民日报》3月6日10版、11版的“两会特刊”以两个版面的篇幅做了一个名为“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专栏,整体版面左右遥相呼应,属于规则对称式的版面,大标题采用多行斜列式竖题的排列形式,10版左侧大标题为《科学发展开新局——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11版右侧大标题为《社会和谐惠民生——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而且这两个大标题配有黑白大图片作为背景,很有视觉冲击力。文中对贯穿整个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成就进行详细解读,在具体的细节上也颇费思量,如这专栏内容总共分为八大块,每块都有一个标题,如:“稳物价:压力较大,决心更大”、“强基础:稳住农业,赢得主动”、“扩内需:增加消费,优化投资”、“调结构:速度平稳,质量提升”、“讲协调:以人为本,平衡发展”、“重公平:就业优先,健全社保”、“控楼市:保障安居,稳定价格”、“促医改:攻坚克难,回归公益”。小标题也采用同样的字数,简洁明了概括,让人一目了然。
三、以多种传播手段展示“两会”风采
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而支撑版面的是多种传播手段的合理运用,如文图配合等。回眸此次“两会”报道,各报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版面策划上下功夫,在版式语言上用真功,不拘泥于惯常报道形式,敢于亮出编辑部独家创意,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些都体现在“两会”特刊上。如,3月15日是“两会”报道的最后一天,《辽宁日报》不仅保留了《关注两会》,而且别出心裁,精心策划了“访谈篇”,整版都是本报编辑用心挑选的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精彩摘录,虽然是摘录,但整体版面给读者感觉统一、整洁。
2011年的“两会”特刊从视觉形象上看还有诸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照片普遍比较多;二是运用艺术字效果来表达主题。如《人民日报》3月5日12版的“倾听”栏目中“居”字以艺术字体的形式做成房子的样子,彰显主题——《建设保障房 百姓喜安居》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此外,数据表格的使用,更有利于两会精神的传布。3月3日《人民日报》的06、07版底部“百姓眼中的‘十一五’”,用数据图表的形式,显示2006年—2010年间数值的变化,用图表说话,使读者一目了然。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交互性以及平等性,网络传播方式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舆论平台,使得读者能够参与到两会中。比如《人民日报》在第09版设置一个小栏目是来自人民网的《人民网网友寄语两会》相当多的网谈话题都登在报纸上,并且设置一个话题引导网友讨论,吸引更多普通百姓关注“两会”。《辽宁日报》中“关注两会”2011年3月14日的网络篇,《两会“十大热词”盘点》采用热度盘点和委员语录按照热度的搜索结果排列,由此看到民心所向和委员们所重视的话题,媒体报道也是围绕着这些方面进行不同角度和侧面的分析,通过分析将涉及的重要问题报道出来。
结语
虽然每年都有“两会”,但各大媒体都在不断尝试从内容上、形式上创新,重视宣传报道对舆论的直接引导作用。
中央机关的党报本身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如邵华泽所说:“在宣传报道的内容上起点要高,角度要高,要有深度和力度。在宣传艺术上要高出一筹,同样的报道内容,《人民日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写作水平都要高。在宣传时机的把握上要高出一筹,要抢独家新闻,可以发表的报道见报要争第一,这样效果就好,影响就大。当然,对哪些报道要快,哪些报道还要看一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恰到好处。在版面处理上要高出一筹,既要庄重大方,又要生动活泼,要安排得体,有大家风度。”③
省级党报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地处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直接的针对性和贴近性,新闻报道对象是最基层的干部群众,讲他们身边的事,说他们身边的人。这些特点是省级党报新闻报道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地方党报要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形式和内容,多一些本土化的地域特色,进一步接近所在层面的读者,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可读性、贴近性、服务性。
参考文献
①尹红杰,《更民生更可读更耐读——2009年全国部分报纸“两会”特刊探析》[J].《新闻爱好者》,2009(5)
②邵华泽,《深刻理解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编采业务》,1994年3月15日,1版
③邵华泽,《团结鼓劲 为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做贡献》,《采编业务》,1995年2月28日,2版
(作者: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