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点拨引导,培养创新问题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教学《白杨》一课,第16节里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这段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然后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阅读后纷纷提问,教师归纳后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对于标点符号用法这类语文知识上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作答,而是指点学生读书思考,让学生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自己弄懂,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又巩固了学过的知识。问题二: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有“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教师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拔,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积极评价,培养创新问题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课文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学生依据课文描述的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教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敢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29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点拨引导,培养创新问题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教学《白杨》一课,第16节里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这段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然后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阅读后纷纷提问,教师归纳后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对于标点符号用法这类语文知识上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作答,而是指点学生读书思考,让学生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自己弄懂,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又巩固了学过的知识。问题二: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有“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教师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拔,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积极评价,培养创新问题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课文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学生依据课文描述的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教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敢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