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问题能力的培养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well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点拨引导,培养创新问题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教学《白杨》一课,第16节里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这段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然后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阅读后纷纷提问,教师归纳后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对于标点符号用法这类语文知识上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作答,而是指点学生读书思考,让学生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自己弄懂,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又巩固了学过的知识。问题二: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有“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教师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拔,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积极评价,培养创新问题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课文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学生依据课文描述的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教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敢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29
其他文献
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小学语文教材都来源于生活,是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典型课例,我们可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教材之间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使起成为学习某篇课文的前期准备,或知识点的拓展,或对某一单元语文知识的深化,还可以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的课文中某一项知识的延伸。从学生的教材中生发出去,引申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我们学习了《秋游景山》这
期刊
1.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仔细观察——“择米下锅”   学生作文应该是学生真实生活或情景的再现。在学生周围的事物多如繁星,是否每个事物都要深入观察、深入描写?假如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观察时就会走马观花,写不出事物的特点。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处你熟悉的地方”时,我首先带学生观察校园,先让学生游览校园里的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想想哪种事物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1.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
期刊
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其一;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进一步强调学校的德育工作,这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挑战,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去培
期刊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以情育情、以景生情、以言激情、以行传情,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教学理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将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情感教学模式,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情
期刊
【摘要】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物理方法,并在教学中予以渗透。通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挖掘;方法  Scoop out a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a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factor within teachin
期刊
语文教学要在四十五分钟内求质量,切入角度恰当与否至关重要,切入得当,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快速吸引学生进入新课。因此,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的导语方式进行精心设计,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下面浅谈几种导语方式,以供参考。  1.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用悬念作为挑起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会使学生产生追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的强烈愿望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教学出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以科学的教学开发学生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怎样能起到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呢?一方面数学的学科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训练;另一方面在学习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习作指导过于强调了教师教作文,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轨迹是教科书上每学期七至八个基础训练上作文题。教师精心呈现材料,竭力创设情境,严密调控训练过程……学生选择作文的题材、方法等的自由度相对狭小,虽然学生写出的作文比较规范,但缺少灵性与个性,学生的写作生活与各具个性的真实生活血脉不通或严重受阻,忽视了不同学生言语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语言
期刊
1.体验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要运用联想,必须积累写作的“米”。“米”,就是写作的素材。“米”,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生活。可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教师让学生写一些脱离生活而无从下笔的作文。为了应付老师,学生只好硬着头皮,在老师思维模式“指导”下搜肠刮肚、闭门造车,这类勉强为之的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没有生活气息,自然很难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好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厌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