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12月22日,英国规定在乡间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的速度不能高于70千米/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与高速公路有关的限速规定。此后,许多国家为了尽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纷纷效仿英国的做法,并不断加以改进,逐渐形成了一套设有上限和下限的限速规定。现在,除了德国部分高速公路不设速度限制,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已经给车辆上了“紧箍咒”,结束了驾车者随心所欲的驾车生活。当然,限速并非只是高速公路的“特权”,在城区的交通要道上同样有这样的规定。
限速可能是很多司机或者私家车主的一个烦恼,而让他们烦上加烦的是,想要“免费犯一次规”,躲过交通警察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驾车者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路奔驰过来,路上连个警察影子都没看见,可事后却仍旧会收到罚单,原因是超速。这是为什么?其实连小学生都知道,是“电子眼”帮助警察揪出了违规者。而专门负责捕捉速度的“电子眼”,便是雷达测速仪。一个小小的仪器,是如何能够做到知快慢的呢?原理就在我们身边。
火车进站和出站时所发出的汽笛声,对于一个站在同一地点的人而言,听上去是有所区别的。把火车换成汽车,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当我们站在马路旁边,即使没有去注视路面上车辆的行驶情况,单凭耳朵的听觉判断,通常也能知道一辆汽车正在驶过来,或者正在离我们而去。这是依据汽车行驶的声音是渐强还是渐弱,但细细想想,主要还是根据汽车行驶的车轮声或喇叭声调的变化来判断的。原来,车辆驶近时,声音显得很“尖”,也就是说,音调要高些,而开过以后,远离的时候,声音会越来越低。
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声音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然后在它周围的空气中形成了一会儿疏一会儿密的声波,传到耳朵里,使耳膜随着它同样地振动起来,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耳膜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多,人就感到音调高;反之,人就感到音调低。照这样说,声源发出什么声,我们听到的就是什么调。问题的关键在于,汽车在做怎样的运动。当汽车向我们开来时,它把空气中声波的“疏”和“密”压得更紧了,所以我们听到的音调很“尖”。反之,当汽车离我们远去时,它把空气中的“疏”、“密”拉开,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就小,音调也就低了。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种听到音调与发声体音调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雷达测速仪正是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研制出来的。最常用的雷达测速仪外形很像一支大型信号枪,有枪筒、手柄、扳机等部件,在枪的后面有一排數码管。把枪口对准行驶的车辆,一扣扳机,一束微波就射向行驶中的车辆。微波是波长很短的无线电波,微波的方向性很好,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车辆立即被反射回来,再被雷达测速仪接收。这样一来一回,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很快,数码管上就会显示出所测车辆的车速。如果所测到的这个车速超过规定的上限或者低于下限,那么雷达测速仪就会自动启动“照相功能”,把违规者记录在案。这就是很多人没倒霉到被警察逮个正着却依然逃脱不了交罚款的原因。
雷达测速仪的测速范围一般大约在24~199千米/时之间,测速范围比较大,精确度也相当高,车辆行驶时速为100千米时,误差不会超过1千米/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公路上的雷达测速仪也有“工作范围”,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以超过199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就能够逃过它的“法眼”呢?这种可能应该讲是存在的,但此类铤而走险的事情,似乎没有拿生命开玩笑的必要。倒是现在很多人偷偷在车里装上了一种叫“电子狗”的玩意儿,以此来避开测速仪。
“电子狗”的“学名”叫“反雷达测速器”。它被一些驾车者所青睐,并非因为有躲过雷达测速仪的本领。“反雷达测速器”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能够在接收到雷达信号后,马上自动报警,提示车主减速,以免被捉。说白了,它就是一个电子报警器。它能够在较远距离就能捕捉到雷达信号的存在,而这个时候,车辆即使超速,雷达发射出来的微波束在反射回去后,由于距离远而变得微弱,分辨和计算都存在一定困难,这就给了超速者“悬崖勒马”的空间。
编辑/梁宇清
限速可能是很多司机或者私家车主的一个烦恼,而让他们烦上加烦的是,想要“免费犯一次规”,躲过交通警察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驾车者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路奔驰过来,路上连个警察影子都没看见,可事后却仍旧会收到罚单,原因是超速。这是为什么?其实连小学生都知道,是“电子眼”帮助警察揪出了违规者。而专门负责捕捉速度的“电子眼”,便是雷达测速仪。一个小小的仪器,是如何能够做到知快慢的呢?原理就在我们身边。
火车进站和出站时所发出的汽笛声,对于一个站在同一地点的人而言,听上去是有所区别的。把火车换成汽车,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当我们站在马路旁边,即使没有去注视路面上车辆的行驶情况,单凭耳朵的听觉判断,通常也能知道一辆汽车正在驶过来,或者正在离我们而去。这是依据汽车行驶的声音是渐强还是渐弱,但细细想想,主要还是根据汽车行驶的车轮声或喇叭声调的变化来判断的。原来,车辆驶近时,声音显得很“尖”,也就是说,音调要高些,而开过以后,远离的时候,声音会越来越低。
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声音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然后在它周围的空气中形成了一会儿疏一会儿密的声波,传到耳朵里,使耳膜随着它同样地振动起来,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耳膜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多,人就感到音调高;反之,人就感到音调低。照这样说,声源发出什么声,我们听到的就是什么调。问题的关键在于,汽车在做怎样的运动。当汽车向我们开来时,它把空气中声波的“疏”和“密”压得更紧了,所以我们听到的音调很“尖”。反之,当汽车离我们远去时,它把空气中的“疏”、“密”拉开,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就小,音调也就低了。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种听到音调与发声体音调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雷达测速仪正是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研制出来的。最常用的雷达测速仪外形很像一支大型信号枪,有枪筒、手柄、扳机等部件,在枪的后面有一排數码管。把枪口对准行驶的车辆,一扣扳机,一束微波就射向行驶中的车辆。微波是波长很短的无线电波,微波的方向性很好,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车辆立即被反射回来,再被雷达测速仪接收。这样一来一回,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很快,数码管上就会显示出所测车辆的车速。如果所测到的这个车速超过规定的上限或者低于下限,那么雷达测速仪就会自动启动“照相功能”,把违规者记录在案。这就是很多人没倒霉到被警察逮个正着却依然逃脱不了交罚款的原因。
雷达测速仪的测速范围一般大约在24~199千米/时之间,测速范围比较大,精确度也相当高,车辆行驶时速为100千米时,误差不会超过1千米/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公路上的雷达测速仪也有“工作范围”,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以超过199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就能够逃过它的“法眼”呢?这种可能应该讲是存在的,但此类铤而走险的事情,似乎没有拿生命开玩笑的必要。倒是现在很多人偷偷在车里装上了一种叫“电子狗”的玩意儿,以此来避开测速仪。
“电子狗”的“学名”叫“反雷达测速器”。它被一些驾车者所青睐,并非因为有躲过雷达测速仪的本领。“反雷达测速器”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能够在接收到雷达信号后,马上自动报警,提示车主减速,以免被捉。说白了,它就是一个电子报警器。它能够在较远距离就能捕捉到雷达信号的存在,而这个时候,车辆即使超速,雷达发射出来的微波束在反射回去后,由于距离远而变得微弱,分辨和计算都存在一定困难,这就给了超速者“悬崖勒马”的空间。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