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化交流的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我们都可以发现两国文化之间种种相似点。而且近些年随着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浪潮,我们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尤其是青年群体由于热爱日本的影视动漫作品,导致了对日本语言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本文就是在这股热潮下研究日本语言文学内潜藏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意识
中圖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02-02
日本跟我国只有一个海峡相隔,从唐朝的遣唐使开始,古代日本一直在努力地学习我国的文化和技术,这种交流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后期。 日本又是一个注重自身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所以即使到了时至今日日本保留的文化和历史中也隐藏着大量我国历史文化的背影。不过还要注意的是,在近代不仅仅是我国受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影响,日本作为传统东方古国圈子中的重要一份子,在近代工业浪潮的大航海时代之下他们同样受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强烈冲击。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近百年的时间内更加迅速地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再跟他们传统的东方文明思想相碰撞,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文化体现。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日本的语言文学的发展,从时间线的角度来说是两段式分化的,18世纪之前,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在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而变化,服饰、文化和语言之上都有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从19世纪开始,西方开始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和工业大革命,他们展开了空前的大航海时代,从而逼迫日本走出了落后的战国时代,结束了陈旧的幕府制度,开启了明治维新。而随着政府制度改革的同时,日本的语言文化也产生了相应深刻的变革。所以说日本的语言文学以19世纪为分界点,之前更倾向于东方,19世纪之后更倾向于西方。
(一)日本文学带有鲜明的语言和标记
日本语的发音和书写都是日本古代学者结合汉语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学也带有极为鲜明的本土特色。而且日本文学一直较为激进地吸收外界的先进文化,文学形式也在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新鲜的血液,从而以更为强烈形式进行新旧交替。
(二)日本语言文学带有强烈的社会性
无论是早期的日本文学作品,还是近代日本文学经典之作,无一例外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这是日本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点。特别是日本近现代的语言文学作品,都集中地反映出了某个阶段日本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国民的困惑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受到日本地域性的影响,日本国内的文学作品都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早在远古时代,日本国内的文学作品就具有城市化的倾向,那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京都,这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以京都为背景。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国内的武士成为了新的贵族,他们中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便带动了国内文学创作重心的转移。如日本国内著名的《今昔物语》《古今著闻集》等,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三)日本的语言文学作品带有浓重的家庭文化意识
日本社会很重视家庭的概念,也特别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他们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精神核心。毕竟在延续千年的战国时代里,日本中下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一个个家庭只能紧紧抱团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似乎永不停息的战火使得无数青年男子背井离乡,思乡的愁绪也强化了他们对于亲情的渴望。
二、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上一节已经提到了,日本语言文学作品里对于中国文化一直情有独钟,所以这一节我们就重点讨论一下中国文化这个中心在日本语言文学作品里的种种表现。
(一)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安宁的象征
日本无论在任何时代关于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始终是文学家诉求安宁、和平的象征,这种安宁指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上,而是更深入的对于内心平静、安宁的诉求。这种对于内心的追求在近代更为突出,在看似纷争不断、实则只是内斗不止的日本在被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后,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强迫性地发生转变。所以日本上下层阶级在不同的思想冲击下变得惶恐不安,他们眼里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巨大,而闻所未闻的科学技术更是让经历了千年农耕社会的日本既惊喜又害怕。所以这个时候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日本本土文学发展空前绝后,日本人民对于和平、安宁中国文化的向往远超于过往。
时间再往后推移一点,二战末期,日本又遭受了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核武器攻击,刚刚在明治维新中树立了新的民族自信的大和民族又重新变得惶恐不安起来。战争后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创伤和疼痛不断延绵,甚至因为战争对于男性人口的巨大消减,处于长期被打压的女性在战后重建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伴随而来的便是女性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女性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更加深刻地描绘了战后遍布疮痍的日本社会。母性的形象以一种领头羊的姿态带领着日本社会恢复重建,安抚着他们的社会。
(二)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存在“缩小意识”
日本人笔下的中国文化,概念上极为宽泛,但是涉及实际描写的时候,却并没有广阔的视角。我们不仅仅是从其文学作品上,在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上也能更为直观地看到,日本文学作品中缺乏宏大的场景描绘,而对于精致的推崇展露无疑。一个小家庭就是一个大社会,丈夫的工作、妻子的生活和孩子的学习,在这些小人物的活动中将整个社会生活缓缓展开。同时日本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概念也跟亲情联系紧密,对于他们来说家庭就是微观的中国文化。
而家庭的另一个微观的体现则充满了日本特色,日本的上层阶级有庭院美学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一个精致的搭配合理的庭院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里只要有条件让其出现,没有哪个日本作家会放弃介绍庭院,而一个精致的庭院描绘就相当于一段意味深长的旁白,可以用精巧而又隐晦的方式表达一些意象。
(三)关于日语的学习
如今的时代可谓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时代里书籍被认为是最佳的信息获取通道,而现在互联网才是人们首先会采取的信息渠道。新时代的信息渠道其容量、便捷性都远超传统时代下的书本,所以我们的日语学习其实比之过去要轻松不少。网上可以轻易地获取到各种电子书籍、音频信息和影视资料,甚至还有大量的名师将自己的课堂搬到了网上,学习是如此的容易。另一方面,传统外语专业学生最苦恼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对于互联网时代来说也不复存在。如今的社交平台可以让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的人们无时延地近乎零距离地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就可以
在网上找到
一个日语学习环境,跟日本人交朋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文化是日本语言文学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其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各种笔触表现日本人民对于平静、安宁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我们想要更好地深入研究日本的语言文学就要去仔细揣摩中国文化的概念,才能攻破一点并将其扩大到整体。
参考文献:
[1]薛一河.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6(1):47.
[2]金蔚.关于日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写作探究——评《日语语言文化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6(7):后插10.
[3]刘欣欣.浅谈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J].西部皮革,2016,38(18):239.
[4]栗园园.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化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实践[J].神州(下旬刊),2015,(11):80-81.
责任编辑:于 蕾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意识
中圖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02-02
日本跟我国只有一个海峡相隔,从唐朝的遣唐使开始,古代日本一直在努力地学习我国的文化和技术,这种交流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后期。 日本又是一个注重自身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所以即使到了时至今日日本保留的文化和历史中也隐藏着大量我国历史文化的背影。不过还要注意的是,在近代不仅仅是我国受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影响,日本作为传统东方古国圈子中的重要一份子,在近代工业浪潮的大航海时代之下他们同样受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强烈冲击。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近百年的时间内更加迅速地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再跟他们传统的东方文明思想相碰撞,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文化体现。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日本的语言文学的发展,从时间线的角度来说是两段式分化的,18世纪之前,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在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而变化,服饰、文化和语言之上都有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从19世纪开始,西方开始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和工业大革命,他们展开了空前的大航海时代,从而逼迫日本走出了落后的战国时代,结束了陈旧的幕府制度,开启了明治维新。而随着政府制度改革的同时,日本的语言文化也产生了相应深刻的变革。所以说日本的语言文学以19世纪为分界点,之前更倾向于东方,19世纪之后更倾向于西方。
(一)日本文学带有鲜明的语言和标记
日本语的发音和书写都是日本古代学者结合汉语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学也带有极为鲜明的本土特色。而且日本文学一直较为激进地吸收外界的先进文化,文学形式也在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新鲜的血液,从而以更为强烈形式进行新旧交替。
(二)日本语言文学带有强烈的社会性
无论是早期的日本文学作品,还是近代日本文学经典之作,无一例外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这是日本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点。特别是日本近现代的语言文学作品,都集中地反映出了某个阶段日本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国民的困惑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受到日本地域性的影响,日本国内的文学作品都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早在远古时代,日本国内的文学作品就具有城市化的倾向,那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京都,这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以京都为背景。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国内的武士成为了新的贵族,他们中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便带动了国内文学创作重心的转移。如日本国内著名的《今昔物语》《古今著闻集》等,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三)日本的语言文学作品带有浓重的家庭文化意识
日本社会很重视家庭的概念,也特别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他们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精神核心。毕竟在延续千年的战国时代里,日本中下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一个个家庭只能紧紧抱团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似乎永不停息的战火使得无数青年男子背井离乡,思乡的愁绪也强化了他们对于亲情的渴望。
二、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上一节已经提到了,日本语言文学作品里对于中国文化一直情有独钟,所以这一节我们就重点讨论一下中国文化这个中心在日本语言文学作品里的种种表现。
(一)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安宁的象征
日本无论在任何时代关于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始终是文学家诉求安宁、和平的象征,这种安宁指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上,而是更深入的对于内心平静、安宁的诉求。这种对于内心的追求在近代更为突出,在看似纷争不断、实则只是内斗不止的日本在被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后,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强迫性地发生转变。所以日本上下层阶级在不同的思想冲击下变得惶恐不安,他们眼里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巨大,而闻所未闻的科学技术更是让经历了千年农耕社会的日本既惊喜又害怕。所以这个时候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日本本土文学发展空前绝后,日本人民对于和平、安宁中国文化的向往远超于过往。
时间再往后推移一点,二战末期,日本又遭受了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核武器攻击,刚刚在明治维新中树立了新的民族自信的大和民族又重新变得惶恐不安起来。战争后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创伤和疼痛不断延绵,甚至因为战争对于男性人口的巨大消减,处于长期被打压的女性在战后重建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伴随而来的便是女性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女性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更加深刻地描绘了战后遍布疮痍的日本社会。母性的形象以一种领头羊的姿态带领着日本社会恢复重建,安抚着他们的社会。
(二)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存在“缩小意识”
日本人笔下的中国文化,概念上极为宽泛,但是涉及实际描写的时候,却并没有广阔的视角。我们不仅仅是从其文学作品上,在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上也能更为直观地看到,日本文学作品中缺乏宏大的场景描绘,而对于精致的推崇展露无疑。一个小家庭就是一个大社会,丈夫的工作、妻子的生活和孩子的学习,在这些小人物的活动中将整个社会生活缓缓展开。同时日本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概念也跟亲情联系紧密,对于他们来说家庭就是微观的中国文化。
而家庭的另一个微观的体现则充满了日本特色,日本的上层阶级有庭院美学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一个精致的搭配合理的庭院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里只要有条件让其出现,没有哪个日本作家会放弃介绍庭院,而一个精致的庭院描绘就相当于一段意味深长的旁白,可以用精巧而又隐晦的方式表达一些意象。
(三)关于日语的学习
如今的时代可谓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时代里书籍被认为是最佳的信息获取通道,而现在互联网才是人们首先会采取的信息渠道。新时代的信息渠道其容量、便捷性都远超传统时代下的书本,所以我们的日语学习其实比之过去要轻松不少。网上可以轻易地获取到各种电子书籍、音频信息和影视资料,甚至还有大量的名师将自己的课堂搬到了网上,学习是如此的容易。另一方面,传统外语专业学生最苦恼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对于互联网时代来说也不复存在。如今的社交平台可以让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的人们无时延地近乎零距离地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就可以
在网上找到
一个日语学习环境,跟日本人交朋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文化是日本语言文学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其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各种笔触表现日本人民对于平静、安宁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我们想要更好地深入研究日本的语言文学就要去仔细揣摩中国文化的概念,才能攻破一点并将其扩大到整体。
参考文献:
[1]薛一河.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6(1):47.
[2]金蔚.关于日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写作探究——评《日语语言文化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6(7):后插10.
[3]刘欣欣.浅谈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J].西部皮革,2016,38(18):239.
[4]栗园园.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化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实践[J].神州(下旬刊),2015,(11):80-81.
责任编辑: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