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通降法对胃病治疗的疗效分析,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中胃病治疗水平的提高。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120例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通降法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医通降法治疗胃病具有更好地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通降法;慢性胃炎;作用;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26-02
六腑以通降为顺,通降法的目的是使胃、小肠、大肠、胆等得以畅通无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通降法包括理气降逆、泻下通腑、消食导滞等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本文以慢性胃病为例,对通降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进行分析,笔者在多年中医临床治疗胃病的实践中,依据“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机能特点,在辩证施治中应用通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120例慢性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0例,女性患者有50例;患者的年龄在48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65±1.25)岁。经过详细精确的临床诊断,确定患者全部符合慢性胃病的临床标准。为了确保本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院首先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介绍了两种治疗方式的不同,确保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之后,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接受中医通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孟鲁司特治疗。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药方治疗。60例观察组患者的药方如下。
对于16例胃脘胀闷、连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的肝胃失和型患者:因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lOg,香附15g,川栋子lOg,元胡15g,莪术12g,杏仁2og,旋复花lOg,大黄lOg,槟榔lOg。胃酸加海蛸(冲)lOg,黄连lOg,吴芋5g。病久气滞血瘀加失笑散。
对于20例肝胃郁热型患者: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肝郁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逆而上冲故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肝郁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逆而上冲故烦躁易怒、泛酸嘈杂。治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方用:旋复花log,莪术12g,黄连lOg,吴芋5g,杏仁20g,柴胡lOg,栀子log,公英15g,虎杖15g,海蛸10g(冲),大黄lOg。
对于11例瘀血停着型患者: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呕便血。色质紫黯,脉涩。治以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大黄15g,旋复花log,莪术log,杏仁20g,蒲黄lOg,五灵脂10g,丹参15g,砂仁5g。夹寒者去丹参加姜黄log。
对于6例脾胃虚寒型患者:本症属正虚,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自、脉虚弱或迟缓。治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旋复花lOg,莪术lOg,杏仁20g,黄芪20g,桂枝lOg,白芍15g,党参30g,炒白术10g,高良姜lOg,焦三仙各15g。
对于7例胃阴虚型患者: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因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所致。治以养阴益胃,方用:旋复花lOg,莪术lOg,沙参lOg,麦冬10g,石斛log,杏仁20g,佛手lOg,乌梅10g,焦三仙各15g。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药物的治疗方法,定时给患者服用不同剂量的药物。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取的患者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43例,有效的有15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率达到97%;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患者有27例,有效患者有23例,无效患者10例,有效率为83%。详细结果如下表1:
结束语:
现代医学认为:胃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胃肠道在神经体液调节失衡或减弱时,合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胃液对胃及二十指肠粘膜的损伤是形成溃疡的主要因素[2]。中医认为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同为后天之本,升清降浊,共同完成生化气血之职能。而脾升胃降的正常运行还有赖于肝的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木郁不达、木不疏土,或肝火亢盛、灼迫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皆可导致胃的通降之权失用,腑气不行或上逆为病。故治疗上应以通降行气为主要治则。以木香、厚朴行气消滞,郁金、元胡解郁止痛,茯苓健脾祛湿,枳壳理气通降,白芍、白及敛阴养血,既可促进胃粘膜炎症的消除,又可防行气药升散太过,炙甘草温中补虚、调和诸药。结合临床各种兼夹症辩证施治,加减化裁,灵活应用,疗效颇为满意[3]。慢性胃炎一般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多,故而缠绵难愈,应用通降行气法,标本兼治,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观察组患者经过中医通降法治疗后,显效的有43例,有效的有15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率达到97%;对照组患者中,经过传统的治疗后,显效患者有27例,有效患者有23例,无效患者10例,有效率为83%。这就说明了,中医通降法对于患者康复更有促进作用。
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洁不节而致。现代医学分为糜烂性浅表型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少见),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所致。疗程一般4~8周可痊愈。本人以通降法为基础法则,在辩证加减治疗各型慢型胃炎疗效甚为满意。施治中每用旋复花、莪术、杏仁。无论虚实皆可用通降之品,亦即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慢性胃炎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早饱,或胃脘疼痛,烧灼感,嗳气等,属中医学“胃痞”或“胃痛”范畴,以上表现常为气滞所致,或单纯胃气滞,或肝胃气滞。胃气滞者亦可选用香苏散加枳实、陈皮、半夏、生白术、炒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等,理气通降,消积导滞,亦多可获良效。通降法在消化疾病的治疗中最为常用,也每每能获得良效。广义的通法包括很多治法,通降之法主要包括理气降逆,泻下通腑,消食导滞等法,以消食导滞之法最为通用,临床凡见各种不通气滞之证均可以其为主或辅助用之,常用药物炒莱菔子、大腹皮、槟榔、鸡内金、焦三仙等。
在临床中观察,胃病者均不同程度的有通降机能减弱而所致的“胀、满、痛”。故必用上述三味。而杏仁除苦泄降气外,还有保护胃粘膜作用,用量可以略大。莪术,旋复花有促进胃儒动作用;黄连、大黄、桂枝、乌梅、槟榔现代医学证实有抑制或杀灭胃幽门螺旋杆菌作用,而大黄推陈致新作用治胃病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孙亮亮.应用通降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6(13):73.
[2]宋秀江.通降法在消化病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10,27(6):39-40.
[3]王晓光,傅江南.常用中药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89.
[4]夏盛奎.通降行气法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62例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0B):62-63.
关键词:中医通降法;慢性胃炎;作用;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26-02
六腑以通降为顺,通降法的目的是使胃、小肠、大肠、胆等得以畅通无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通降法包括理气降逆、泻下通腑、消食导滞等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本文以慢性胃病为例,对通降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进行分析,笔者在多年中医临床治疗胃病的实践中,依据“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机能特点,在辩证施治中应用通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120例慢性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0例,女性患者有50例;患者的年龄在48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65±1.25)岁。经过详细精确的临床诊断,确定患者全部符合慢性胃病的临床标准。为了确保本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院首先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介绍了两种治疗方式的不同,确保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之后,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接受中医通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孟鲁司特治疗。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药方治疗。60例观察组患者的药方如下。
对于16例胃脘胀闷、连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的肝胃失和型患者:因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lOg,香附15g,川栋子lOg,元胡15g,莪术12g,杏仁2og,旋复花lOg,大黄lOg,槟榔lOg。胃酸加海蛸(冲)lOg,黄连lOg,吴芋5g。病久气滞血瘀加失笑散。
对于20例肝胃郁热型患者: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肝郁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逆而上冲故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肝郁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逆而上冲故烦躁易怒、泛酸嘈杂。治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方用:旋复花log,莪术12g,黄连lOg,吴芋5g,杏仁20g,柴胡lOg,栀子log,公英15g,虎杖15g,海蛸10g(冲),大黄lOg。
对于11例瘀血停着型患者: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呕便血。色质紫黯,脉涩。治以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大黄15g,旋复花log,莪术log,杏仁20g,蒲黄lOg,五灵脂10g,丹参15g,砂仁5g。夹寒者去丹参加姜黄log。
对于6例脾胃虚寒型患者:本症属正虚,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自、脉虚弱或迟缓。治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旋复花lOg,莪术lOg,杏仁20g,黄芪20g,桂枝lOg,白芍15g,党参30g,炒白术10g,高良姜lOg,焦三仙各15g。
对于7例胃阴虚型患者: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因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所致。治以养阴益胃,方用:旋复花lOg,莪术lOg,沙参lOg,麦冬10g,石斛log,杏仁20g,佛手lOg,乌梅10g,焦三仙各15g。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药物的治疗方法,定时给患者服用不同剂量的药物。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取的患者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43例,有效的有15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率达到97%;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患者有27例,有效患者有23例,无效患者10例,有效率为83%。详细结果如下表1:
结束语:
现代医学认为:胃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胃肠道在神经体液调节失衡或减弱时,合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胃液对胃及二十指肠粘膜的损伤是形成溃疡的主要因素[2]。中医认为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同为后天之本,升清降浊,共同完成生化气血之职能。而脾升胃降的正常运行还有赖于肝的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木郁不达、木不疏土,或肝火亢盛、灼迫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皆可导致胃的通降之权失用,腑气不行或上逆为病。故治疗上应以通降行气为主要治则。以木香、厚朴行气消滞,郁金、元胡解郁止痛,茯苓健脾祛湿,枳壳理气通降,白芍、白及敛阴养血,既可促进胃粘膜炎症的消除,又可防行气药升散太过,炙甘草温中补虚、调和诸药。结合临床各种兼夹症辩证施治,加减化裁,灵活应用,疗效颇为满意[3]。慢性胃炎一般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多,故而缠绵难愈,应用通降行气法,标本兼治,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观察组患者经过中医通降法治疗后,显效的有43例,有效的有15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率达到97%;对照组患者中,经过传统的治疗后,显效患者有27例,有效患者有23例,无效患者10例,有效率为83%。这就说明了,中医通降法对于患者康复更有促进作用。
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洁不节而致。现代医学分为糜烂性浅表型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少见),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所致。疗程一般4~8周可痊愈。本人以通降法为基础法则,在辩证加减治疗各型慢型胃炎疗效甚为满意。施治中每用旋复花、莪术、杏仁。无论虚实皆可用通降之品,亦即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慢性胃炎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早饱,或胃脘疼痛,烧灼感,嗳气等,属中医学“胃痞”或“胃痛”范畴,以上表现常为气滞所致,或单纯胃气滞,或肝胃气滞。胃气滞者亦可选用香苏散加枳实、陈皮、半夏、生白术、炒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等,理气通降,消积导滞,亦多可获良效。通降法在消化疾病的治疗中最为常用,也每每能获得良效。广义的通法包括很多治法,通降之法主要包括理气降逆,泻下通腑,消食导滞等法,以消食导滞之法最为通用,临床凡见各种不通气滞之证均可以其为主或辅助用之,常用药物炒莱菔子、大腹皮、槟榔、鸡内金、焦三仙等。
在临床中观察,胃病者均不同程度的有通降机能减弱而所致的“胀、满、痛”。故必用上述三味。而杏仁除苦泄降气外,还有保护胃粘膜作用,用量可以略大。莪术,旋复花有促进胃儒动作用;黄连、大黄、桂枝、乌梅、槟榔现代医学证实有抑制或杀灭胃幽门螺旋杆菌作用,而大黄推陈致新作用治胃病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孙亮亮.应用通降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6(13):73.
[2]宋秀江.通降法在消化病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10,27(6):39-40.
[3]王晓光,傅江南.常用中药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89.
[4]夏盛奎.通降行气法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62例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0B):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