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好!我叫雷蒙,住在法国里尔市,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小学读四年级。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科学课。
一走进教室,你就会发现墙上琳琅满目的图画:有我们的美术作品,有在语文课上要练习的句型,在数学课上要学习的形状,当然还有在科学课上要使用的实验工具(比如量筒、漏斗)和它们的使用方法。这些布置几乎占满了所有的墙面,也许有些凌乱,但对学习很有帮助。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提出的问题和评价表格也被贴在墙上,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墙上的问题时刻起到提示作用,我们也会根据评价表格检验自己的进步。
我们班一共有27个同学,我们会把四五个同学的桌子拼起来,这几个同学就围成一组上课。不过有时也会两人一组,有时全班一起围着看一个实验。
我们的科学课老师是杜布瓦夫人,通常,我们会自己动手“实践”,而不只是听杜布瓦夫人讲“道理”。
比如,我们会把许多种植物按照不同的特征——叶子的形状、是否开花等逐一分类,制作一张“植物检索表”;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我们做得最多的实践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寻找证据来解答问题。老师说这叫做探究。科学家就是通过探究来不断解答人们关于世界的种种疑惑的。
来看看杜布瓦夫人是怎样带着我们探究声音的吧!
杜布瓦夫人给每个小组分配了能发声的小玩具——口哨、大鼓、小鼓、大镲、小镲、木琴、风铃……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大家拿着这些玩具丁零当啷地摆弄了一番,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发现:
“小鼓、大镲敲击就可以发出声音,口哨要吹,风铃是晃晃就会发出声音。”
“大镲和小镲发出的声音也有高有低。但是大鼓小鼓发出的声音都是咚咚咚。”
“风铃也要碰撞才发声,它声音最好听,而且有高有低。”
“仔细听,小鼓的声音比大鼓高。小镲的声音也比大鼓高。”
“木琴自己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这么多发现,在有限的课堂内要研究什么呢?经过讨论,我们筛选出了几个大家特别想研究的问题。然后杜布瓦夫人又带着我们思考了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在课堂上研究;最终我们确定了研究问题: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在玩的时候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贾科布提出小鼓的音调高,大鼓的音调低;米歇尔发现木琴上短木头的音调高,长木头的音调低。于是大家提出了两种假设:(1)物体越小或者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2)音调高低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对这两种假设,杜布瓦夫人带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现音调高低与物体的材质有关是显然的,但在课堂上并不能更深入地研究。所以最终第一种假设被确定下来:物体越小或者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而且,既然材质影响着音调,那就要选择同一种东西来比较。
但在实验前,杜布瓦夫人又问我们:“在开始动手之前,谁再来说说,我们今天要获得什么证据,希望这些证据说明什么?”伊凡娜举手说:“我们要检验更多的东西,看看它们是不是都支持我们作出的假设,也就是物体越小或者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杜布瓦夫人把伊凡娜的话记录在黑板上。
我们两人一组,找一种物体,来进行实验。大家实验的物体有不同大小的瓷碗、铁罐子、玻璃杯,还有不同长短的钉子、钢尺等等。最终,大家发现对于所尝试的东西,这个假设都是正确的。大家可兴奋了。劳伦说:“我还想到了我的小提琴,有4根弦,弦越粗声音越低沉,弦越细声音越甜美。”巴尔说:“的确是这样,你看我们人,大人的声音低沉,小孩的声音甜美。”
“太棒了!我们发现了一个科学原理!”我们欢呼起来。
但是杜布瓦夫人让大家安静下来,她说:“科学是始终在发展进步的,现在正确的以后不一定正确,一个科学道理可能会被推翻,或者被新证据变得更完善。就像现在你们都知道太阳系有8颗行星,但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课本上都说是9颗呢!”
“老师!”贾科布突然激动地说,“我想到我们小组研究的这些钉子可以演奏出乐曲。”他把长长短短的钉子架在盛鸡蛋的盒子上,用小木棒敲击钉子,美妙的旋律清脆悦耳。这下全班同学都兴奋了,纷纷设计起自己的小乐器来,不一会儿我们就组建起一支乐队。科学课就这样变成了音乐课。
一走进教室,你就会发现墙上琳琅满目的图画:有我们的美术作品,有在语文课上要练习的句型,在数学课上要学习的形状,当然还有在科学课上要使用的实验工具(比如量筒、漏斗)和它们的使用方法。这些布置几乎占满了所有的墙面,也许有些凌乱,但对学习很有帮助。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提出的问题和评价表格也被贴在墙上,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墙上的问题时刻起到提示作用,我们也会根据评价表格检验自己的进步。
我们班一共有27个同学,我们会把四五个同学的桌子拼起来,这几个同学就围成一组上课。不过有时也会两人一组,有时全班一起围着看一个实验。
我们的科学课老师是杜布瓦夫人,通常,我们会自己动手“实践”,而不只是听杜布瓦夫人讲“道理”。
比如,我们会把许多种植物按照不同的特征——叶子的形状、是否开花等逐一分类,制作一张“植物检索表”;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我们做得最多的实践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寻找证据来解答问题。老师说这叫做探究。科学家就是通过探究来不断解答人们关于世界的种种疑惑的。
来看看杜布瓦夫人是怎样带着我们探究声音的吧!
杜布瓦夫人给每个小组分配了能发声的小玩具——口哨、大鼓、小鼓、大镲、小镲、木琴、风铃……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大家拿着这些玩具丁零当啷地摆弄了一番,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发现:
“小鼓、大镲敲击就可以发出声音,口哨要吹,风铃是晃晃就会发出声音。”
“大镲和小镲发出的声音也有高有低。但是大鼓小鼓发出的声音都是咚咚咚。”
“风铃也要碰撞才发声,它声音最好听,而且有高有低。”
“仔细听,小鼓的声音比大鼓高。小镲的声音也比大鼓高。”
“木琴自己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这么多发现,在有限的课堂内要研究什么呢?经过讨论,我们筛选出了几个大家特别想研究的问题。然后杜布瓦夫人又带着我们思考了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在课堂上研究;最终我们确定了研究问题: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在玩的时候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贾科布提出小鼓的音调高,大鼓的音调低;米歇尔发现木琴上短木头的音调高,长木头的音调低。于是大家提出了两种假设:(1)物体越小或者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2)音调高低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对这两种假设,杜布瓦夫人带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现音调高低与物体的材质有关是显然的,但在课堂上并不能更深入地研究。所以最终第一种假设被确定下来:物体越小或者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而且,既然材质影响着音调,那就要选择同一种东西来比较。
但在实验前,杜布瓦夫人又问我们:“在开始动手之前,谁再来说说,我们今天要获得什么证据,希望这些证据说明什么?”伊凡娜举手说:“我们要检验更多的东西,看看它们是不是都支持我们作出的假设,也就是物体越小或者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杜布瓦夫人把伊凡娜的话记录在黑板上。
我们两人一组,找一种物体,来进行实验。大家实验的物体有不同大小的瓷碗、铁罐子、玻璃杯,还有不同长短的钉子、钢尺等等。最终,大家发现对于所尝试的东西,这个假设都是正确的。大家可兴奋了。劳伦说:“我还想到了我的小提琴,有4根弦,弦越粗声音越低沉,弦越细声音越甜美。”巴尔说:“的确是这样,你看我们人,大人的声音低沉,小孩的声音甜美。”
“太棒了!我们发现了一个科学原理!”我们欢呼起来。
但是杜布瓦夫人让大家安静下来,她说:“科学是始终在发展进步的,现在正确的以后不一定正确,一个科学道理可能会被推翻,或者被新证据变得更完善。就像现在你们都知道太阳系有8颗行星,但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课本上都说是9颗呢!”
“老师!”贾科布突然激动地说,“我想到我们小组研究的这些钉子可以演奏出乐曲。”他把长长短短的钉子架在盛鸡蛋的盒子上,用小木棒敲击钉子,美妙的旋律清脆悦耳。这下全班同学都兴奋了,纷纷设计起自己的小乐器来,不一会儿我们就组建起一支乐队。科学课就这样变成了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