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在文物展示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文章分析了我国文物展示工作中存在的三大矛盾,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旨,从展示规划、展示设施、展示设计、展示场景、展示模式、健全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文物展示;亲民化;文旅融合
历史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遺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为文物保护与利用指明了方向。文物保护和展示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本体,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更要用亲民的方式将文物内在精神和价值生动地展示出来,让文物“活起来”,提高文物展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文物展示存在的问题
文物展示是文物利用的重要形式。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出现了文物展览、展示热潮,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拔地而起,文物展示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从发展角度看,文物展示现状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殷切期望相比,与“文物热”所反映的民众期待相比,在生动性和亲民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实践上的不足。
(一)文物展示的大型化与亲民化的矛盾
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投入,各地都建设了一些大型的博物馆和纪念馆。现代化的博物展馆具有集中化、现代化的展示优势,可以彰显璀璨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发展历史,给民众带来民族自豪感,借由历史文物可以使民众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但是,在很多民众印象中,很多文物展馆显得很严肃,庄重大气但不够亲民。另外,大型文物展馆往往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很多民众一辈子可能只去过一次大型文物展馆,有的甚至一次都去不了,文物展示的亲民化和普惠度受到局限,文物价值的传播与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二)丰富的文物与展现形式单一的矛盾
与丰富的历史文物相比,目前文物的展示形式多停留在传统的陈列展示模式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普遍趋同。这种以参观为主的静态、被动的展现形式,是一种“集中灌输”式展示,代入感不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和网红打卡式的观赏模式,这与互联网时代民众求新求变的观念差距较大。展示形式的单一,导致文物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价值输出不足。
(三)观赏需求持续增长与展示供给不足的矛盾
随着民众对文物观赏需求的持续增长,文物展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趋显现,节假日里博物馆门前长长的队伍就是这种矛盾的真实写照。在既有财政资金约束下,大型现代化文物展馆的建设注定是有限的。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物观赏的需求,让文物以鲜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成为文物有效利用的重要课题。
二、文物亲民化展示的建议与对策
(一)规划先行,文物展示“活起来”
文物保护和展示是一个有机整体,有效的展示方式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桥梁。在制订文物保护方案时,不仅要注重文物本体保护,还要加强对文物展示形式的研究和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展示理念。在集中化文物场馆建设的同时,倡导小型化、参与式、融入型的文物展示新理念,围绕着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旨,探索建设投入少、方式新的小型文物展示模式。将保护级别较低的文物,采取就地保护和展示,让文物融入大众,让文物可触摸、有温度。
(二)亲民为本,展示设施小型化
小型化的文物展示具有投入少、亲近民众、接近生活、教育效果好等特点。要让文物“活起来”,关键在于让文物展示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与社会大众越接近,文物的影响力越显著。应鼓励各级政府把城镇建设规划与文物保护和展示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结合当地文物资源,因地制宜创新文物展示模式。把馆藏文物转化为“一塔一碑一街亭”等小型化、分布式的文物再现模式,利用“一区一镇一路口”,在城市和乡镇的街头巷尾、街心花园、商业闹市区,以小型单体的塔、碑、亭等形式,甚至利用商业街区的桌椅板凳等设施,形式多样地宣传、展示当地历史文物。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紧张对文物展示造成的局限;另一方面,这些置身于民众生活空间的小型宣传展示设施,民众可以频繁接触,文物的精神价值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得以传播。在文物展示主题选择上,可以结合城市和乡镇历史,把本地的历史遗迹、文化名人、革命烈士等结合起来,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既有效地展示了当地文物,又美化了当地环境。
(三)鼓励参与,展示设计交互化
文物的鲜活特性源于人与物、人与景的密切交融。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物展示设施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媒体形式,广泛征求民众对文物展示的意见和建议,使文物及其展示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文物内在价值以及所要传达的文化情感和主题。征集文物展示意见的过程,既是汇聚民意的过程,更是传播文物文化内涵的过程,要提高民众在文物展示中的参与度。展示设计要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并成为文物展示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将文物展示的内容分解成问答互动等形式,鼓励参观者思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物内涵的兴趣。
(四)技术引领,展示场景虚拟化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技术路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观众可以进入虚拟的三维环境,身临其境地与文物进行交互,甚至操纵虚拟环境中的对象,创造一种时间穿梭的空间状态,营造出让观众愉悦或紧张刺激的情感体验。利用虚拟技术营造“情境再现”式文物展示,为文物展示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新模式,可以使文物展示更贴近观众。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对文物展示的制约,为民众提供近距离、低成本观赏文物的机会,也为小众文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 (五)创新模式,文旅融合品牌化
文旅融合可以提高文物展示与旅游发展的结合度,满足人们在旅游中对文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追求。首先,要大力发掘旅游地的文物特色。文物的文化内涵不在于場馆的规模,关键在于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各地的文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可以借由一件文物引出当地的历史人物或者一首隽永的诗词歌赋、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其次,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在文物展示的载体上打破单一的纪念馆展览模式,鼓励文物所在地的旅游宾馆、酒店开辟文物展示的小空间。一方面可以利用游客的休闲间隙,延长文物的传播链,增强文物渗透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宾馆、酒店的服务内容,提升文化层次,成为一个双赢模式。最后,统一规划旅游线路和文物展示路径,将文物所在地串联起来。例如,开发环形公路、骑行线路、绿色步道等,将文物景点连点成线、连点成面。总之,文物展示与旅游发展结合,一定要以特色立景点,以创意聚人气,以故事传文化。
例如,安徽省蚌埠市的龙子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许多城市新建的临湖公园一样,千篇一律,缺少明确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相关部门可以拓展国家级徒步绿道和骑行专线,将龙子湖景区与双墩文化、大禹文化遗址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文物展示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旅游资源。
(六)健全机制,文物利用全民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文物爱好者群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生力军。通过亲民化的文物展示活动,引导文物爱好者关注文物背后的文化,领略其时代风貌,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培养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民间力量,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文物保护与传承,在文物收藏、保护、展示和价值传承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晨.历史与记忆:展示的逻辑[J].南方文物,2019(2):280-282.
[2]刘明.江西红色文物建筑展示设计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2):195-196.
[3]谭晓月.城市纪念性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褚汉,博士在读,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比较研究。
关键词:文物展示;亲民化;文旅融合
历史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遺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为文物保护与利用指明了方向。文物保护和展示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本体,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更要用亲民的方式将文物内在精神和价值生动地展示出来,让文物“活起来”,提高文物展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文物展示存在的问题
文物展示是文物利用的重要形式。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出现了文物展览、展示热潮,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拔地而起,文物展示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从发展角度看,文物展示现状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殷切期望相比,与“文物热”所反映的民众期待相比,在生动性和亲民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实践上的不足。
(一)文物展示的大型化与亲民化的矛盾
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投入,各地都建设了一些大型的博物馆和纪念馆。现代化的博物展馆具有集中化、现代化的展示优势,可以彰显璀璨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发展历史,给民众带来民族自豪感,借由历史文物可以使民众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但是,在很多民众印象中,很多文物展馆显得很严肃,庄重大气但不够亲民。另外,大型文物展馆往往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很多民众一辈子可能只去过一次大型文物展馆,有的甚至一次都去不了,文物展示的亲民化和普惠度受到局限,文物价值的传播与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二)丰富的文物与展现形式单一的矛盾
与丰富的历史文物相比,目前文物的展示形式多停留在传统的陈列展示模式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普遍趋同。这种以参观为主的静态、被动的展现形式,是一种“集中灌输”式展示,代入感不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和网红打卡式的观赏模式,这与互联网时代民众求新求变的观念差距较大。展示形式的单一,导致文物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价值输出不足。
(三)观赏需求持续增长与展示供给不足的矛盾
随着民众对文物观赏需求的持续增长,文物展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趋显现,节假日里博物馆门前长长的队伍就是这种矛盾的真实写照。在既有财政资金约束下,大型现代化文物展馆的建设注定是有限的。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物观赏的需求,让文物以鲜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成为文物有效利用的重要课题。
二、文物亲民化展示的建议与对策
(一)规划先行,文物展示“活起来”
文物保护和展示是一个有机整体,有效的展示方式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桥梁。在制订文物保护方案时,不仅要注重文物本体保护,还要加强对文物展示形式的研究和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展示理念。在集中化文物场馆建设的同时,倡导小型化、参与式、融入型的文物展示新理念,围绕着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旨,探索建设投入少、方式新的小型文物展示模式。将保护级别较低的文物,采取就地保护和展示,让文物融入大众,让文物可触摸、有温度。
(二)亲民为本,展示设施小型化
小型化的文物展示具有投入少、亲近民众、接近生活、教育效果好等特点。要让文物“活起来”,关键在于让文物展示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与社会大众越接近,文物的影响力越显著。应鼓励各级政府把城镇建设规划与文物保护和展示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结合当地文物资源,因地制宜创新文物展示模式。把馆藏文物转化为“一塔一碑一街亭”等小型化、分布式的文物再现模式,利用“一区一镇一路口”,在城市和乡镇的街头巷尾、街心花园、商业闹市区,以小型单体的塔、碑、亭等形式,甚至利用商业街区的桌椅板凳等设施,形式多样地宣传、展示当地历史文物。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紧张对文物展示造成的局限;另一方面,这些置身于民众生活空间的小型宣传展示设施,民众可以频繁接触,文物的精神价值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得以传播。在文物展示主题选择上,可以结合城市和乡镇历史,把本地的历史遗迹、文化名人、革命烈士等结合起来,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既有效地展示了当地文物,又美化了当地环境。
(三)鼓励参与,展示设计交互化
文物的鲜活特性源于人与物、人与景的密切交融。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物展示设施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媒体形式,广泛征求民众对文物展示的意见和建议,使文物及其展示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文物内在价值以及所要传达的文化情感和主题。征集文物展示意见的过程,既是汇聚民意的过程,更是传播文物文化内涵的过程,要提高民众在文物展示中的参与度。展示设计要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并成为文物展示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将文物展示的内容分解成问答互动等形式,鼓励参观者思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物内涵的兴趣。
(四)技术引领,展示场景虚拟化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技术路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观众可以进入虚拟的三维环境,身临其境地与文物进行交互,甚至操纵虚拟环境中的对象,创造一种时间穿梭的空间状态,营造出让观众愉悦或紧张刺激的情感体验。利用虚拟技术营造“情境再现”式文物展示,为文物展示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新模式,可以使文物展示更贴近观众。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对文物展示的制约,为民众提供近距离、低成本观赏文物的机会,也为小众文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 (五)创新模式,文旅融合品牌化
文旅融合可以提高文物展示与旅游发展的结合度,满足人们在旅游中对文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追求。首先,要大力发掘旅游地的文物特色。文物的文化内涵不在于場馆的规模,关键在于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各地的文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可以借由一件文物引出当地的历史人物或者一首隽永的诗词歌赋、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其次,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在文物展示的载体上打破单一的纪念馆展览模式,鼓励文物所在地的旅游宾馆、酒店开辟文物展示的小空间。一方面可以利用游客的休闲间隙,延长文物的传播链,增强文物渗透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宾馆、酒店的服务内容,提升文化层次,成为一个双赢模式。最后,统一规划旅游线路和文物展示路径,将文物所在地串联起来。例如,开发环形公路、骑行线路、绿色步道等,将文物景点连点成线、连点成面。总之,文物展示与旅游发展结合,一定要以特色立景点,以创意聚人气,以故事传文化。
例如,安徽省蚌埠市的龙子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许多城市新建的临湖公园一样,千篇一律,缺少明确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相关部门可以拓展国家级徒步绿道和骑行专线,将龙子湖景区与双墩文化、大禹文化遗址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文物展示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旅游资源。
(六)健全机制,文物利用全民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文物爱好者群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生力军。通过亲民化的文物展示活动,引导文物爱好者关注文物背后的文化,领略其时代风貌,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培养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民间力量,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文物保护与传承,在文物收藏、保护、展示和价值传承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晨.历史与记忆:展示的逻辑[J].南方文物,2019(2):280-282.
[2]刘明.江西红色文物建筑展示设计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2):195-196.
[3]谭晓月.城市纪念性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褚汉,博士在读,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