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掩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本文从及物性和词类两个方面对《华盛顿邮报》有关中国废除劳教制度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了该新闻隐藏的意识形态,同时验证了批评话语分析在新闻语篇分析上的实际应用价值和优势。
【关键词】中国废除劳教制度 华盛顿邮报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新闻语篇,作为公众语篇的一种,是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非文学语篇的重要形式,新闻应客观地、公正地报道事件和传递信息;然而,受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各种语言手段使事件再现出与该媒体的利益相符合的事态,进而造成新闻失真。《华盛顿邮报》有关中国2013年末废除劳教制度的报道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一、理论基础
及物性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概念。该学派认为:“语言不是被动地反映和再现已存在事实,而是构建事实;更确切地说,是我们人类在运用语言构建现实”。韩礼德把语言的元功能分为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系统包括物质(material)、心理(mental)、关系(relational)、言语(verbal)、行为(behavioral)、存在 (existential)六大过程。考虑到新闻体裁的报道特性,本文主要分析该篇报道的言语过程,并探究该语言形式选择的深层原因。
分类是实现概念功能的手段之一,是用语言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归类,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分类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新闻报道者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认识。词汇的选择是新闻语篇中用来隐性地表达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新闻报道者选择不同的词汇来引导阅读者向己方立场靠拢。本文将分析该报道中的词汇选择,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新闻分析
1.及物性分析
”
从上表来看,这篇报道共涉及三个不同的引述。除了第一个引述简介了废除劳教这一事件,其他两个引述都隐含了对中国和中国政府极其负面的暗示。根据12月28日《中国日报》的相关报道,中国人大确实声明在正式废除劳教之前新的处罚仍然有效,但是这一决定的目的并不是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为了阻止受害者起诉国家和寻求赔偿”。很明显,美国媒体主观臆测地为此假想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原因,并试图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第三个引述借用权威人士的看法,来进一步向公众灌输劳教体系是中国政府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用来报复对其不满的民众。事实上,这远非事实----劳教是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从上述分析来看,受其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华尔街日报》在该事件报道上严重失真。
2.词类分析
从上表看,《华尔街日报》在报道这一事件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消极词汇。新闻报道者受其立场和利益的影响,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的用词也大相径庭。具体而言,首先,该新闻标题中描述劳教的场所的camp一词隐含了相当负面的语义,众所周知,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用的正是camp一词,而我们知道,劳教只是通过劳动对轻微犯罪的人员进行再教育,并非屠杀迫害他们。 其次,critics 一词模棱两可,有故意误导人们认为劳教是专门针对那些批判共产党的人之嫌;事实上,劳教的对象是所有扰乱社会治安但尚未构成刑法犯罪的人员。再次,without due process(将人员关押4年无需适当程序) 是对事实严重的扭曲;劳教依照合法程序并受人大监督,此外,劳教一般处三年,情节特别严重者方处四年。总之,美国媒体熟练地驾驭语言手段,通过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来扭曲事实,试图影响和操纵公众对该事件的看法。这篇报道违背了新闻公平性原则,充满了对中国方面的偏见和敌意。
三、结语
综上,《华尔街日报》看似公平的报道暗含对中国方面偏激、不公,甚至敌意的态度。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对新闻报道这一公众语篇的批评分析,验证了新闻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启发我们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应该有一定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
[2]韩礼德,马丁.功能语法导论[M].霍德阿诺德出版社.2008.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Van Dijk, T.A.(1988).News as discours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关键词】中国废除劳教制度 华盛顿邮报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新闻语篇,作为公众语篇的一种,是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非文学语篇的重要形式,新闻应客观地、公正地报道事件和传递信息;然而,受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各种语言手段使事件再现出与该媒体的利益相符合的事态,进而造成新闻失真。《华盛顿邮报》有关中国2013年末废除劳教制度的报道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一、理论基础
及物性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概念。该学派认为:“语言不是被动地反映和再现已存在事实,而是构建事实;更确切地说,是我们人类在运用语言构建现实”。韩礼德把语言的元功能分为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系统包括物质(material)、心理(mental)、关系(relational)、言语(verbal)、行为(behavioral)、存在 (existential)六大过程。考虑到新闻体裁的报道特性,本文主要分析该篇报道的言语过程,并探究该语言形式选择的深层原因。
分类是实现概念功能的手段之一,是用语言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归类,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分类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新闻报道者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认识。词汇的选择是新闻语篇中用来隐性地表达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新闻报道者选择不同的词汇来引导阅读者向己方立场靠拢。本文将分析该报道中的词汇选择,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新闻分析
1.及物性分析
”
从上表来看,这篇报道共涉及三个不同的引述。除了第一个引述简介了废除劳教这一事件,其他两个引述都隐含了对中国和中国政府极其负面的暗示。根据12月28日《中国日报》的相关报道,中国人大确实声明在正式废除劳教之前新的处罚仍然有效,但是这一决定的目的并不是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为了阻止受害者起诉国家和寻求赔偿”。很明显,美国媒体主观臆测地为此假想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原因,并试图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第三个引述借用权威人士的看法,来进一步向公众灌输劳教体系是中国政府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用来报复对其不满的民众。事实上,这远非事实----劳教是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从上述分析来看,受其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华尔街日报》在该事件报道上严重失真。
2.词类分析
从上表看,《华尔街日报》在报道这一事件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消极词汇。新闻报道者受其立场和利益的影响,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的用词也大相径庭。具体而言,首先,该新闻标题中描述劳教的场所的camp一词隐含了相当负面的语义,众所周知,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用的正是camp一词,而我们知道,劳教只是通过劳动对轻微犯罪的人员进行再教育,并非屠杀迫害他们。 其次,critics 一词模棱两可,有故意误导人们认为劳教是专门针对那些批判共产党的人之嫌;事实上,劳教的对象是所有扰乱社会治安但尚未构成刑法犯罪的人员。再次,without due process(将人员关押4年无需适当程序) 是对事实严重的扭曲;劳教依照合法程序并受人大监督,此外,劳教一般处三年,情节特别严重者方处四年。总之,美国媒体熟练地驾驭语言手段,通过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来扭曲事实,试图影响和操纵公众对该事件的看法。这篇报道违背了新闻公平性原则,充满了对中国方面的偏见和敌意。
三、结语
综上,《华尔街日报》看似公平的报道暗含对中国方面偏激、不公,甚至敌意的态度。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对新闻报道这一公众语篇的批评分析,验证了新闻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启发我们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应该有一定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
[2]韩礼德,马丁.功能语法导论[M].霍德阿诺德出版社.2008.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Van Dijk, T.A.(1988).News as discours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