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引导学生去根据课外的各种条件去开展有效的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五项策略去实现,一是选择适宜的范围和内容;二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入手;三是教师指导坚持从扶到放;四是努力争取家长、社会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五是建立探究活动过程督导与激励评价体系,多形式展示学生课外探究成果。
【关键词】科学 课外探究 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有效探究是我校坚持研究了三年多的一个小课题,旨在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有效性指导的研究,引导学生如何去根据课外的各种条件去开展有效的探究,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经过三年多的实验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选择适宜的范围和内容,让学生能研究、乐研究
科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探究的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课外探究。哪些内容放到课外,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学生有没有时间,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能力等诸多问题。经过我们对科学教材、科学课堂、学生实际的深入考察和分析,可以让学生课外探究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
1、课堂上遗留的内容
有些观察实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到现象,只能放在家里做。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现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活动方式。如教材中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月相》、《太阳和影子》、《观察水》等课,都需要课外的延伸观察。
(2)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类型。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机会。如关于纸的研究,可以分成以下的课题: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对不同纸的吸水性的研究,自己造几张等。
(3)种植饲养活动。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活动。科学课给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受、技能和乐趣等方面的发展。如在《养蚕》单元中,有三个课题:我们来养蚕,给蚕宝宝记日记,我们来抽丝,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延伸的时候完成。
(4)、科学小制作、小发明。一些小制作,回到家里去,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不断改进,直到满意。
(5)搜集信息。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这类活动可以由教师自己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再用各种表达方式汇报他们的成果。
2、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值得研究而孩子们有条件研究的问题。
如三年级下册,孩子们观察发霉的面包以后,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就组织学生从众多问题中整理出了三个问题作为他们课外探究的内容。面包上的霉菌是怎么来的?霉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酸奶怎样变酸的?臭豆腐都要經过发霉才能做成,吃了这些食物有害健康吗?我们就让提出这个问题的孩子任研究组组长,组织其他有兴趣的孩子进行课外探究。经过一周多的课余时间,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法应该能够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还在班上组织召开一个成果汇报会。
二、从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入手,吸引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探究
课外探究的选题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比较容易完成的、感兴趣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比如在上完了《冷和热》这一单元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想在课后研究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多少度的水洗澡比较合适?一杯开水变凉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比较稳定地变化?于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就是很好的课外探究课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研究的问题,以达到真正在课外探究中提高能力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坚持从扶到放,引导制定课外探究的具体计划
小学生的兴趣持久性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由于知识水平、技能的限制,很可能遇到问题就没法深入研究下去。每次探究活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为学生在开始的观察、研究中搭好框架,指导多一些,以后逐步放手。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我们尽量设计得简单易行,采用图表式的记录方法比较清晰,记录也应简单易行,只要经过几次的探究,学生就渐渐掌握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
在《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课,我们把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这个活动放到课外,让孩子们首先设计安装电路。任务布置下去以后,我们发现同学们设计制作的都很简单,如没有把电池和小灯泡固定,没有设计开关,线路的设计形式单一等。于是,我们就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几个孩子,把他们已做好的作品带到学校。下课时,孩子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说好的,也有的说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孩子们无意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启发。后期作品展示时,有个孩子就谈到:我开始做的开关,操作很不方便,后来,经过大家的议论,我受到了启发,就利用易拉罐的拉环做了一个简易的开关,这样操作就起来方便多了。
四、努力争取家长、社会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
现实教学中,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仍然停留在只有语数英学好了,其他都不要紧的认知上。小学科学课要想承担起培养每一位孩子科学素养的责任,要被全社会特别是家长认可的话,光上几堂科学课,开展几次活动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上课之余,将课堂无限地延伸,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科技活动,同时,也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在“陪玩”中领略科学的无限魅力,消除对科学的“成见”,这样才能在校园和社会上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首先,我利用家长会的时机,把学生目前的状况及科学学习的优点和特点介绍给家长,并恳请家长配合并帮助老师一起督促学生完成课外探究等系列活动。其次,利用开通的家校网络短信平台,以点带面。学校开通家校开通网络短信平台后,如果有学生课后探究完成得比较好或是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学生获奖,我就通过短信平台以喜报的方式群发给每个家长,从而调动了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的热情。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一些相关单位作为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并邀请其技术人员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介绍先进技术,指导学生实践。
五、建立探究活动过程督导与激励评价体系,展示学生探究成果
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
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过程的指导与督查,及时地了解探究情况,做好疑难解答,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课间1分钟——午间10分钟”的形式。我们充分利用课间的一分钟时间,轮流到各班,一是了解探究情况;二是收集学生在探究中的疑难困惑;三是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简短的评价,以好的典型带动全体积极活动。午间十分钟,主要是在午间的时间,学生自愿到实验室,解决课间中收集到的或现场提出的疑难困惑等。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充分重视学生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成果展示和评价,是整个课外探究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成果汇报和评价组织得好,也是下一次课外成功探究的原始动力。
要加强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实效性,的确是一件烦琐的事情,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要付出很多,做一位科学老师是辛苦的。但是,只要我们去做,要相信学生就会投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使得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关键词】科学 课外探究 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有效探究是我校坚持研究了三年多的一个小课题,旨在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有效性指导的研究,引导学生如何去根据课外的各种条件去开展有效的探究,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经过三年多的实验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选择适宜的范围和内容,让学生能研究、乐研究
科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探究的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课外探究。哪些内容放到课外,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学生有没有时间,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能力等诸多问题。经过我们对科学教材、科学课堂、学生实际的深入考察和分析,可以让学生课外探究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
1、课堂上遗留的内容
有些观察实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到现象,只能放在家里做。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现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活动方式。如教材中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月相》、《太阳和影子》、《观察水》等课,都需要课外的延伸观察。
(2)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类型。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机会。如关于纸的研究,可以分成以下的课题: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对不同纸的吸水性的研究,自己造几张等。
(3)种植饲养活动。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活动。科学课给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受、技能和乐趣等方面的发展。如在《养蚕》单元中,有三个课题:我们来养蚕,给蚕宝宝记日记,我们来抽丝,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延伸的时候完成。
(4)、科学小制作、小发明。一些小制作,回到家里去,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不断改进,直到满意。
(5)搜集信息。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这类活动可以由教师自己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再用各种表达方式汇报他们的成果。
2、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值得研究而孩子们有条件研究的问题。
如三年级下册,孩子们观察发霉的面包以后,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就组织学生从众多问题中整理出了三个问题作为他们课外探究的内容。面包上的霉菌是怎么来的?霉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酸奶怎样变酸的?臭豆腐都要經过发霉才能做成,吃了这些食物有害健康吗?我们就让提出这个问题的孩子任研究组组长,组织其他有兴趣的孩子进行课外探究。经过一周多的课余时间,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法应该能够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还在班上组织召开一个成果汇报会。
二、从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入手,吸引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探究
课外探究的选题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比较容易完成的、感兴趣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比如在上完了《冷和热》这一单元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想在课后研究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多少度的水洗澡比较合适?一杯开水变凉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比较稳定地变化?于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就是很好的课外探究课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研究的问题,以达到真正在课外探究中提高能力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坚持从扶到放,引导制定课外探究的具体计划
小学生的兴趣持久性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由于知识水平、技能的限制,很可能遇到问题就没法深入研究下去。每次探究活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为学生在开始的观察、研究中搭好框架,指导多一些,以后逐步放手。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我们尽量设计得简单易行,采用图表式的记录方法比较清晰,记录也应简单易行,只要经过几次的探究,学生就渐渐掌握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
在《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课,我们把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这个活动放到课外,让孩子们首先设计安装电路。任务布置下去以后,我们发现同学们设计制作的都很简单,如没有把电池和小灯泡固定,没有设计开关,线路的设计形式单一等。于是,我们就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几个孩子,把他们已做好的作品带到学校。下课时,孩子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说好的,也有的说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孩子们无意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启发。后期作品展示时,有个孩子就谈到:我开始做的开关,操作很不方便,后来,经过大家的议论,我受到了启发,就利用易拉罐的拉环做了一个简易的开关,这样操作就起来方便多了。
四、努力争取家长、社会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
现实教学中,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仍然停留在只有语数英学好了,其他都不要紧的认知上。小学科学课要想承担起培养每一位孩子科学素养的责任,要被全社会特别是家长认可的话,光上几堂科学课,开展几次活动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上课之余,将课堂无限地延伸,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科技活动,同时,也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在“陪玩”中领略科学的无限魅力,消除对科学的“成见”,这样才能在校园和社会上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首先,我利用家长会的时机,把学生目前的状况及科学学习的优点和特点介绍给家长,并恳请家长配合并帮助老师一起督促学生完成课外探究等系列活动。其次,利用开通的家校网络短信平台,以点带面。学校开通家校开通网络短信平台后,如果有学生课后探究完成得比较好或是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学生获奖,我就通过短信平台以喜报的方式群发给每个家长,从而调动了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的热情。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一些相关单位作为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并邀请其技术人员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介绍先进技术,指导学生实践。
五、建立探究活动过程督导与激励评价体系,展示学生探究成果
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
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过程的指导与督查,及时地了解探究情况,做好疑难解答,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课间1分钟——午间10分钟”的形式。我们充分利用课间的一分钟时间,轮流到各班,一是了解探究情况;二是收集学生在探究中的疑难困惑;三是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简短的评价,以好的典型带动全体积极活动。午间十分钟,主要是在午间的时间,学生自愿到实验室,解决课间中收集到的或现场提出的疑难困惑等。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充分重视学生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成果展示和评价,是整个课外探究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成果汇报和评价组织得好,也是下一次课外成功探究的原始动力。
要加强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实效性,的确是一件烦琐的事情,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要付出很多,做一位科学老师是辛苦的。但是,只要我们去做,要相信学生就会投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使得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