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旧迎新,鼠去牛来,又到腊月扫尘时节。我想,应该说说扫帚这一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清洁工具。
扫帚干的是“染尘但换清白世,秽己只求干净人”的平凡工作,它身价不高,重视它的人可能不会很多。有些人习惯用“视如敝帚”来形容对事物的轻视或不珍惜,甚至将扫帚看成是不好的东西,用“扫帚星”骂女人即是一例。然而,在德国有个叫艾瓦特·施拉德的绘画收藏家,他别出心裁地搜集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扫帚,在蓝色多瑙河畔的小镇艾因格尔开了一家扫帚博物馆,各国游客通过参观还可以了解古代欧洲有关扫帚和扫地的趣俗。作为收藏品也好,清洁工具也罢,扫帚的作用并不低贱。我记得,前几年国产故事片《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在首都工人体育馆隆重举行,给歌星朴树开唱的节目《colorfulDay》伴舞的竟是6个挥舞扫帚的小孩,用扫帚当道具,不但在表演上有新的创意,而且在礼仪上演绎了古代中国人拥彗迎宾的含义。
扫帚怎么会与礼仪沾边?原来,古代人为了表示对贵宾的欢迎,往往会用上扫帚。拥彗迎宾的礼仪便是用扫帚来担当主角,拥彗就是手拿着扫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此有记载,阴阳家邹衍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他到燕国时“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这里说的“拥彗先驱”就是主人在贵宾即将来临之前,叫家仆拿着扫帚站在门前恭候贵宾到来,表示门里门外已经打扫干净,可以进屋了。在我国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常见“拥彗门吏”或“拥彗奴婢”的图案,刻画着奴仆躬身持扫帚于门前,扫帚头向上,扫帚柄朝下,它反映了古人看重用扫帚扫尘迎宾。常言:“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闽南和台湾民间,如果用扫帚迎客就会被当作大不礼貌,对一些不受欢迎的人,当地人习惯说:“用扫帚把他(她)扫出去!”
说到扫地,扫帚帮我们扫除杂物、清除秽物,功不可没。每年腊月廿四起,民间有“扫尘”之俗,扫帚便在“扫尘”中大显威力,毛泽东有句精辟名言:“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家家户户洒扫门庭,就是依靠扫帚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扫帚的谜语,我小时候记得有这么两则。其一:“长腰身,阔嘴巴,爱卫生,人人夸。闲时门旁立,忙时满地爬。”其二:“平时不出面,墙角把身藏。出来走一走,地面光又光。”
别看一把小小的扫帚,它常常被借来比喻手段或道具,在不同环境中它能够发挥自己不同的功效,维护治安、惩恶扬善的有力整治措施常被喻为“铁扫帚”。在闽南和台湾风俗中,扫帚还是一种具有“灵气”的用具。有些人家喜欢在门旁的墙上悬挂一把扫帚,那可不是挂着玩的,而是主人用它来“驱邪避恶”的。人们俗信,扫帚可扫除邪恶,驱凶化吉。所以,在当地民俗中,扫帚有着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妙用”和禁忌:妇女怀孕期间,居室大件家具不得搬动,说是搬动了家具就会动了胎气。但万一非搬动不可怎么办?此时扫帚就派上用场了,在搬动前先用扫帚在物件周围拍拍打打,象征性地扫几下便可行事。
使用扫帚的禁忌很多,一个最普遍的忌讳就是客人来了不得扫地,即使扫到一半也得停止,等客人走了再扫,不然就会被误会是在下逐客令。在一些老人心目中,扫帚扫除的并非全是肮脏憎恶的东西,他们总习惯叮嘱学扫地的小孩子,务必在扫到临门时将扫帚倒转,改为由外向内打扫,垃圾聚集后扫进箕斗,这样才不会把“钱银”扫出去,用老辈人的话说:“蓬尘垃圾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来。”闽南和台湾人还把正月初一当作扫帚生日,让扫帚也歇息歇息。人们俗信,如果这天动用扫帚就会把家中财气扫出去。尽管很荒唐可笑,但人们却乐于接受这样做。脱贫盼富是弱势群体的一种善良愿望,完全可以理解。
扫帚里面有哲学和文化可言。它平凡得无人问津,但默默无闻地给人以美的清净,有一首诗赞美它的这种性格:“敝帚能珍不妄求,天天勤作不停留。一身正气人人晓,浊水污泥死对头。”人也一样,只要思想是有出息的,任何工作都有崇高的意义。彭德怀元帅在延安时期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畏惧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可是他经不起一扫帚扫。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间里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它。”彭大元帅这一席话形象又风趣,通俗且深刻,值得所有人民公仆的深思,也使那些乐当“菩萨”的人重新认识到扫帚的作用和功能。你看那扫帚:成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哪里脏污,它就在哪里干得欢,什么荣辱毁誉,它从不计较;什么名利权位,它从不奢望;当它为人们清除垃圾,完成清洁任务后,往墙角一靠就心满意足了。
行文至此,让我用网友马培红写的一首《七律·咏扫帚》再来褒扬一下扫帚:“竹翠灵幽自在身,农家遣我净嚣氛。低头沥胆清污垢,奋臂迎风吐素馨。且共筹谋华宇靓,未期横扫太空尘。还将解体扶瓜豆,赚得芳香四野薰。”扫帚的精神值得学习,扫帚的品格应该赞颂!
扫帚干的是“染尘但换清白世,秽己只求干净人”的平凡工作,它身价不高,重视它的人可能不会很多。有些人习惯用“视如敝帚”来形容对事物的轻视或不珍惜,甚至将扫帚看成是不好的东西,用“扫帚星”骂女人即是一例。然而,在德国有个叫艾瓦特·施拉德的绘画收藏家,他别出心裁地搜集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扫帚,在蓝色多瑙河畔的小镇艾因格尔开了一家扫帚博物馆,各国游客通过参观还可以了解古代欧洲有关扫帚和扫地的趣俗。作为收藏品也好,清洁工具也罢,扫帚的作用并不低贱。我记得,前几年国产故事片《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在首都工人体育馆隆重举行,给歌星朴树开唱的节目《colorfulDay》伴舞的竟是6个挥舞扫帚的小孩,用扫帚当道具,不但在表演上有新的创意,而且在礼仪上演绎了古代中国人拥彗迎宾的含义。
扫帚怎么会与礼仪沾边?原来,古代人为了表示对贵宾的欢迎,往往会用上扫帚。拥彗迎宾的礼仪便是用扫帚来担当主角,拥彗就是手拿着扫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此有记载,阴阳家邹衍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他到燕国时“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这里说的“拥彗先驱”就是主人在贵宾即将来临之前,叫家仆拿着扫帚站在门前恭候贵宾到来,表示门里门外已经打扫干净,可以进屋了。在我国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常见“拥彗门吏”或“拥彗奴婢”的图案,刻画着奴仆躬身持扫帚于门前,扫帚头向上,扫帚柄朝下,它反映了古人看重用扫帚扫尘迎宾。常言:“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闽南和台湾民间,如果用扫帚迎客就会被当作大不礼貌,对一些不受欢迎的人,当地人习惯说:“用扫帚把他(她)扫出去!”
说到扫地,扫帚帮我们扫除杂物、清除秽物,功不可没。每年腊月廿四起,民间有“扫尘”之俗,扫帚便在“扫尘”中大显威力,毛泽东有句精辟名言:“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家家户户洒扫门庭,就是依靠扫帚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扫帚的谜语,我小时候记得有这么两则。其一:“长腰身,阔嘴巴,爱卫生,人人夸。闲时门旁立,忙时满地爬。”其二:“平时不出面,墙角把身藏。出来走一走,地面光又光。”
别看一把小小的扫帚,它常常被借来比喻手段或道具,在不同环境中它能够发挥自己不同的功效,维护治安、惩恶扬善的有力整治措施常被喻为“铁扫帚”。在闽南和台湾风俗中,扫帚还是一种具有“灵气”的用具。有些人家喜欢在门旁的墙上悬挂一把扫帚,那可不是挂着玩的,而是主人用它来“驱邪避恶”的。人们俗信,扫帚可扫除邪恶,驱凶化吉。所以,在当地民俗中,扫帚有着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妙用”和禁忌:妇女怀孕期间,居室大件家具不得搬动,说是搬动了家具就会动了胎气。但万一非搬动不可怎么办?此时扫帚就派上用场了,在搬动前先用扫帚在物件周围拍拍打打,象征性地扫几下便可行事。
使用扫帚的禁忌很多,一个最普遍的忌讳就是客人来了不得扫地,即使扫到一半也得停止,等客人走了再扫,不然就会被误会是在下逐客令。在一些老人心目中,扫帚扫除的并非全是肮脏憎恶的东西,他们总习惯叮嘱学扫地的小孩子,务必在扫到临门时将扫帚倒转,改为由外向内打扫,垃圾聚集后扫进箕斗,这样才不会把“钱银”扫出去,用老辈人的话说:“蓬尘垃圾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来。”闽南和台湾人还把正月初一当作扫帚生日,让扫帚也歇息歇息。人们俗信,如果这天动用扫帚就会把家中财气扫出去。尽管很荒唐可笑,但人们却乐于接受这样做。脱贫盼富是弱势群体的一种善良愿望,完全可以理解。
扫帚里面有哲学和文化可言。它平凡得无人问津,但默默无闻地给人以美的清净,有一首诗赞美它的这种性格:“敝帚能珍不妄求,天天勤作不停留。一身正气人人晓,浊水污泥死对头。”人也一样,只要思想是有出息的,任何工作都有崇高的意义。彭德怀元帅在延安时期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畏惧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可是他经不起一扫帚扫。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间里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它。”彭大元帅这一席话形象又风趣,通俗且深刻,值得所有人民公仆的深思,也使那些乐当“菩萨”的人重新认识到扫帚的作用和功能。你看那扫帚:成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哪里脏污,它就在哪里干得欢,什么荣辱毁誉,它从不计较;什么名利权位,它从不奢望;当它为人们清除垃圾,完成清洁任务后,往墙角一靠就心满意足了。
行文至此,让我用网友马培红写的一首《七律·咏扫帚》再来褒扬一下扫帚:“竹翠灵幽自在身,农家遣我净嚣氛。低头沥胆清污垢,奋臂迎风吐素馨。且共筹谋华宇靓,未期横扫太空尘。还将解体扶瓜豆,赚得芳香四野薰。”扫帚的精神值得学习,扫帚的品格应该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