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但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以单纯处理数据为原则,这导致了数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因此,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很枯燥。这说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的困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遵照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活情景,导入新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这一知识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我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后,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杆子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杆子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又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索,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开放”课堂,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挖掘生活素材,巩固新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如在教学“比较小数大小”时,我要求学生对于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合算进行研究。我先让学生了解:电饭煲的功率为750瓦,每小时用电量约为0.8千瓦时(度),每千瓦时(度)电费是0.52元;液化气每瓶为80元,一瓶液化气大约可以烧60小时。再通过实践知道:电饭煲每次烧饭需要0.5小时,电饭煲每次烧饭要花费:0.52×0.5×0.8=0.288(元);液化气每次烧饭用1/3小时,液化气每次烧饭花费:80÷60×1/3≈0.44(元)。通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用电饭煲烧饭合算。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又发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新知,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78个同学参加植树活动,现欲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 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 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学数学、用数学。
(福建省城厢中心学校南英小学)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很枯燥。这说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的困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遵照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活情景,导入新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这一知识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我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后,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杆子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杆子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又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索,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开放”课堂,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挖掘生活素材,巩固新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如在教学“比较小数大小”时,我要求学生对于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合算进行研究。我先让学生了解:电饭煲的功率为750瓦,每小时用电量约为0.8千瓦时(度),每千瓦时(度)电费是0.52元;液化气每瓶为80元,一瓶液化气大约可以烧60小时。再通过实践知道:电饭煲每次烧饭需要0.5小时,电饭煲每次烧饭要花费:0.52×0.5×0.8=0.288(元);液化气每次烧饭用1/3小时,液化气每次烧饭花费:80÷60×1/3≈0.44(元)。通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用电饭煲烧饭合算。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又发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新知,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78个同学参加植树活动,现欲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 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 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学数学、用数学。
(福建省城厢中心学校南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