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从而失去原有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學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学好化学知识很重要,其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里就出现了二十种元素符号,学生很难记住,为此笔者从讲第一章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介绍给学生,并经常提问和检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写在小卡片上,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元素顺序的排列可用简单的两句话概述:“金氢左非金右,含氧者氧最后”.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充分利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有价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又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了解决是否其他物质燃烧也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可以给学生红磷、木炭、铁、硫四种物质,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做类似于红磷燃烧的四个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木炭、硫能燃烧,但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红磷燃烧才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本身又给学生增加了继续探究的乐趣和动力,他们继而又问“为什么只有红磷燃烧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且测定的结果为什么会少于五分之一?”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所谓精讲,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的练习,就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氧气的两种实验室制法后,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上作对比分析,将知识迁移到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上,从而明确选择依据,进而得出规律,这样一切气体的制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就能抓住其实质.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知识,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等知识集中在气体的制备实验中来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从而失去原有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學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学好化学知识很重要,其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里就出现了二十种元素符号,学生很难记住,为此笔者从讲第一章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介绍给学生,并经常提问和检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写在小卡片上,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元素顺序的排列可用简单的两句话概述:“金氢左非金右,含氧者氧最后”.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充分利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有价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又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了解决是否其他物质燃烧也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可以给学生红磷、木炭、铁、硫四种物质,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做类似于红磷燃烧的四个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木炭、硫能燃烧,但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红磷燃烧才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本身又给学生增加了继续探究的乐趣和动力,他们继而又问“为什么只有红磷燃烧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且测定的结果为什么会少于五分之一?”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所谓精讲,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的练习,就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氧气的两种实验室制法后,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上作对比分析,将知识迁移到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上,从而明确选择依据,进而得出规律,这样一切气体的制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就能抓住其实质.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知识,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等知识集中在气体的制备实验中来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