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材特别强化了活动设计,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明理、践行。活动教学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有效载体,构成了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主体因素。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活动设计和操作存在着诸多误区:注重单纯的形式新颖,而忽视了活动效果;活动的设计不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陷入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活动环节过多,频率太快,学生不能充分发表意见;教师缺乏适时的调控,点拨引导不到位等等。
科学设计活动,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应坚持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明确目标,彰显活动的主旨价值
学习活动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理论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但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实现学习目标才是内容,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我们追求的是在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中构建灵动、和谐、高效的课堂。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为学习目标服务,目标的内容要能体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能反映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的基本要求,目标的结果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凸显活动的主旨价值。
主旨明确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基于学习目标而设计,围绕学习目标而展开。有些活动表面上很热闹,但收到的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活动的目标不明确。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明辨是非 为人正直》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梁老师在公交车上遭遇小偷的视频的开头部分,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局和在公交车上应对小偷的方法。学生们比较感兴趣,很快进入角色,展开创造性的想象,续写出了不少极富创意的故事结局,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这一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尊重。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标准和为人正直的基本要求,而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续写故事结局和提出应对方法,尽管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种做法却游离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节约成本,注重活动的实用价值
学习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参观访问等等都是学生十分欢迎的活动形式,但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精心选择。尤其要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否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之内,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精力投入,节约成本,注重活动的实用价值。
首先,要充分考虑活动操作的客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比如,在“夸一夸你的同桌”“老师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等活动中,由于刚开学不久,同学之间了解甚少,说的内容很可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让父母、老师评价自己在课堂上也很难完成,即使学生说出了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也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过多地关注小组的分数,却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此外,一些社会调查、网上搜集材料等活动,也必须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考虑到活动实现的可能性。
其次,要尽量降低活动的成本。活动效益应该用学生的学习效益来衡量,其具体指标为学生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高效课堂的基本追求就在于促使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投入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因此,节约精力投入量和增加学习收获量,是高效课堂的主要旨归。我们选择活动方式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可替代性”和“成本最低化”。“不可替代性”是指所选择的活动方式用其他任何活动方式代替都不足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本最低化”是指师生在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少。例如,针对《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目内容,为了让学生能体会情绪是与个人态度紧密相连的,认识到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种活动方式:教材中的漫画讨论、对相关链接中老奶奶故事的探讨、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播放视频设计问题进行探究、辩论等等,选择活动方式时就要结合活动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看哪种方式教学效果最好、活动成本最低。其实,教学活动也如同日常生活,简单有效朴实无华才是真。
三、有效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可以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两类,有效参与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无效参与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参与方式机械被动,或有明显的表演色彩,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地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时,要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活动享有绝对的参与权、选择权,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同时,要依据学习目标和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要注意学生浅层次的感性参与,即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设疑学生答问,围绕设问展开小组讨论等。更要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理性参与,即学生在活动中独立质疑,归纳总结,运用已知解答或推论出新知,运用相关知识提出新设想,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或不同见解,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出新的意境,等等,这样的活动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的开发,活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四、忙而有序,体现教师的主导价值
高效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生求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的教学方案。立足学生学习,要求整个教学的运作体系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时时都能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查阅资料、加工教材、操作、实验、展示作品),听到学生交流的声音(演说、质疑、讨论),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求知的激情。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说教者”“支配者”,而是领导者、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商谈者,有效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价值。
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的有序组织。教师不仅是活动方案的制定者和开发者,还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不但要对学习活动的形式进行规划和预设,监控活动的有序开展,还要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积极应对,确保学习活动健康、顺利、有序地开展。
首先,学生的结论和观点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和点拨。在辩论、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多元化的,提出的方案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会偏离活动目标,看问题也可能是偏激的、片面的,教师必须进行引导、点拨。例如,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课的活动中,有些同学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有些同学却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長处;有一名同学在自画像中说“我是一个阴险的人”;有些同学在面对比较敏感的问题时,不敢回答等等,这都需要教师适时地予以点拨、引导。
其次,学习活动的结果和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恰当地予以评价。活动设计是否高效,要看学生能否提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为什么;是否对学习充满好奇、充满渴望;是否积极思考,有独到的理解,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系统、更有利于自己掌握;能否积极讨论发言,进行更广泛的参与和有意识的能力培养,发展合作精神;是否对所学的内容更感兴趣,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这些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利用检测、测验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应该侧重于激发学习兴趣、指点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
总之,以活动引领和串联学习内容的形式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面对新教材中给教师留下的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如何设计、组织好活动,注重挖掘活动的内涵,发挥活动应有的功效,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自身的理念和驾驭活动的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徐州221002)
责任编辑毛伟娜
科学设计活动,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应坚持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明确目标,彰显活动的主旨价值
学习活动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理论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但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实现学习目标才是内容,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我们追求的是在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中构建灵动、和谐、高效的课堂。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为学习目标服务,目标的内容要能体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能反映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的基本要求,目标的结果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凸显活动的主旨价值。
主旨明确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基于学习目标而设计,围绕学习目标而展开。有些活动表面上很热闹,但收到的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活动的目标不明确。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明辨是非 为人正直》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梁老师在公交车上遭遇小偷的视频的开头部分,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局和在公交车上应对小偷的方法。学生们比较感兴趣,很快进入角色,展开创造性的想象,续写出了不少极富创意的故事结局,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这一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尊重。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标准和为人正直的基本要求,而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续写故事结局和提出应对方法,尽管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种做法却游离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节约成本,注重活动的实用价值
学习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参观访问等等都是学生十分欢迎的活动形式,但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精心选择。尤其要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否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之内,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精力投入,节约成本,注重活动的实用价值。
首先,要充分考虑活动操作的客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比如,在“夸一夸你的同桌”“老师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等活动中,由于刚开学不久,同学之间了解甚少,说的内容很可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让父母、老师评价自己在课堂上也很难完成,即使学生说出了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也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过多地关注小组的分数,却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此外,一些社会调查、网上搜集材料等活动,也必须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考虑到活动实现的可能性。
其次,要尽量降低活动的成本。活动效益应该用学生的学习效益来衡量,其具体指标为学生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高效课堂的基本追求就在于促使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投入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因此,节约精力投入量和增加学习收获量,是高效课堂的主要旨归。我们选择活动方式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可替代性”和“成本最低化”。“不可替代性”是指所选择的活动方式用其他任何活动方式代替都不足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本最低化”是指师生在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少。例如,针对《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目内容,为了让学生能体会情绪是与个人态度紧密相连的,认识到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种活动方式:教材中的漫画讨论、对相关链接中老奶奶故事的探讨、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播放视频设计问题进行探究、辩论等等,选择活动方式时就要结合活动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看哪种方式教学效果最好、活动成本最低。其实,教学活动也如同日常生活,简单有效朴实无华才是真。
三、有效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可以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两类,有效参与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无效参与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参与方式机械被动,或有明显的表演色彩,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地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时,要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活动享有绝对的参与权、选择权,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同时,要依据学习目标和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要注意学生浅层次的感性参与,即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设疑学生答问,围绕设问展开小组讨论等。更要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理性参与,即学生在活动中独立质疑,归纳总结,运用已知解答或推论出新知,运用相关知识提出新设想,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或不同见解,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出新的意境,等等,这样的活动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的开发,活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四、忙而有序,体现教师的主导价值
高效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生求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的教学方案。立足学生学习,要求整个教学的运作体系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时时都能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查阅资料、加工教材、操作、实验、展示作品),听到学生交流的声音(演说、质疑、讨论),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求知的激情。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说教者”“支配者”,而是领导者、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商谈者,有效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价值。
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的有序组织。教师不仅是活动方案的制定者和开发者,还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不但要对学习活动的形式进行规划和预设,监控活动的有序开展,还要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积极应对,确保学习活动健康、顺利、有序地开展。
首先,学生的结论和观点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和点拨。在辩论、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多元化的,提出的方案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会偏离活动目标,看问题也可能是偏激的、片面的,教师必须进行引导、点拨。例如,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课的活动中,有些同学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有些同学却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長处;有一名同学在自画像中说“我是一个阴险的人”;有些同学在面对比较敏感的问题时,不敢回答等等,这都需要教师适时地予以点拨、引导。
其次,学习活动的结果和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恰当地予以评价。活动设计是否高效,要看学生能否提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为什么;是否对学习充满好奇、充满渴望;是否积极思考,有独到的理解,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系统、更有利于自己掌握;能否积极讨论发言,进行更广泛的参与和有意识的能力培养,发展合作精神;是否对所学的内容更感兴趣,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这些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利用检测、测验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应该侧重于激发学习兴趣、指点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
总之,以活动引领和串联学习内容的形式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面对新教材中给教师留下的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如何设计、组织好活动,注重挖掘活动的内涵,发挥活动应有的功效,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自身的理念和驾驭活动的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徐州221002)
责任编辑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