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r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译者主体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文,转换原文、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阐释学是接受美学的哲学根基和理论来源,接受美学赋予译者一定的权限,以自我为中心对原著进行再创作。本文结合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谈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性特权。
  【关键词】 阐释学 接受美学 译者主体性
  
  从古至今,不同的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翻译经验提出不同的翻译标准,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等,他们都认为原作是译者的圣坛,译者不能越雷池一步,要亦步亦趋地保持原文的客观性,忠实原作是翻译的终极目标。但是后来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打破了文本的垄断权,把文本的解释权从作者手中转移到译者手中,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将这种转变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本文尝试从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某个方面来谈谈译者的主体性。
  
  1 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与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意义即翻译的起点,也是翻译的核心。意义理解的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正因为此,古往今来的译者都力求与原文在意义上保持一致。尤金·奈达那句“翻译,即译意”,明白地把翻译工作者的任务界定的泾渭分明,无数译者也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然而传统的指称论语言观(Referential Theory)认为,不同的事物与不同的名称相对应,名称即是词的意义,翻译只需要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传统的阐释学也曾受到这种语言观的影响,认为符号与意义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文本意义是确定和唯一的,译者应努力把握文本的意义。
  现代哲学阐释学代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乔治·斯坦纳等打破这种绝对客观主义,指出言语的无限与词语的有限的矛盾,语言要以有限去组织和表达无限,其意义与指称的关系就不可能那么简单,那么确定。因此,语言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意义的生成是一种动态而模糊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同时读者与作者的作品之间是通过“对话”的方式相互交流,由于人具有历史性,他对文本总是带有一种“合理的偏见 ”或者“视界”;而文本也是历史的,也带有自己的“视界”,理解的过程就是文本过去的视界和读者现在视界的结合,即“视界融合”。因此不同的读者对同样的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俗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读者对本文意义结合自我视界一种积极活动的结果,文本的意义不在脱离读者的参与而独立存在。
  
  2 文本结构内部的空白与译者的主体性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哲学阐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历史”、“视界融合”等理论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沃尔夫冈·伊瑟尔从现象学的理论先驱罗曼·茵加登那里继承并发挥了“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观点。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或未曾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已实写出的部分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种“空白”诱使读者去填充和联接,因此伊瑟尔说“空白的东西导致文本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文本的开放性,所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能动地发挥。不确定性越大,其潜能就越大,读者阅读时想象补充的空间就越大。北岛的诗歌《生活》,全诗只有一个字:网,这样,不同的读者对这首只有一个字的诗歌的阐释是不一致的,给读者留下一个巨大的“空白”,使读者产生一个阅读的强大张力来弥补这一容量巨大的空洞。
  对于同样的一首英文诗歌,两位译者给出了不同的翻译版本。
  Night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Max Webber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郭沫若 译
  一刻比一刻缥缈、晦暗、安宁,
  夜,来了。
  ——辜正坤 译
  郭的翻译更符合中国古诗的格式和韵律,更多得从押韵和意思的味道考虑,而辜的翻译更贴近原作的风格和形式,在意思上更接近原作,两种翻译都是佳译,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都体现了译者能够抓住原作的视界与空白,从而开放性地融合了自己对于原诗歌以及两国文化的理解而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3 结语
  
  翻译是作品的再创造。面对原著,译者必须放开手脚,打破束缚,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译著与原著同样优秀,其次,译者的再创造也必须置于原著文本的框架和内涵所产生的历史范畴之内,自觉用原著来约束自己。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译者发挥主体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译者也应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等综合知识的修养,细心体会原著,同时填补原著的空白,努力达到与原著的视界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春文译.哲学生涯. 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邓安庆译.伽达默尔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3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 章启群译.伽达默尔传.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5 周梅.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运城学院学报,2007(6)
  6 伊瑟尔等译.审美反应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 尧斯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学困生在集体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视,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孤独。他们多么渴望得到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因此如果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只会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困上加困。因此,我对班里的学困生是这样教育的。    1 和他们交朋友,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前进的方向    告诉他们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够战胜
期刊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化学,如何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的化学素质从无到有且逐步提高,这是我们每个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无论从化学本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还是从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出发,还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化学素质。   
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对音乐课无兴趣而厌烦此课,从而不能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只有设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健康的受教育者。作为音乐教师,该怎样做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1 保护学生的音乐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期刊
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中“真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开展探究,提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应十分讲究,针对本探究问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掌握以下问题。    1 “真问题”具有展示性    
期刊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常看到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的一些老师所上的课,可以说是讲得天花乱坠,但仍有一些学生不为所动,在下面做自己的事:看小说有之,窃窃交耳的有之……有的可以说是优秀教师,但有时本学科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有些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到考试(特别是中考、会考、高考)却考不好;有些后进生,经过老师的调教、补差,本想努力学好功课,不久却又故态复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与人的情绪有关
期刊
【摘 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How to carry out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for athletics in
期刊
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在小学时很听话,是个好孩子。但升上初中后就慢慢变“坏”了,学习成绩也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然而,作为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并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下一代进行的教育。包括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也包括家庭环境、生活方式、长者言行对下一代的自发影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呢?    1 家长要多关
期刊
“培优转差”往往被列为教育工作中的重头戏。事实上,为了应对竞赛或考评,这些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大多只注重“培优”工作,而淡化甚至省略了“转差”。那些后进生们,则被定性为“差生”,成了素质教育中的另类。而这个队伍呈逐年扩大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是一个更需要关爱的群体!    1 现象    根据笔者长时间的观察,这个群体里的每个成员,无论在行为还是心理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另类”
期刊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已进入了新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我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较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心理,增强了科学素质。    1 注重培养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的治学品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意志的培养。因为任何一种创造发明,甚至于一般的学
期刊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之班主任“批评权”引热议,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显露出深层教育的尴尬,也使“师生关系”这个话题变得敏感而又现实。这也总让我们一线教师困惑不已:作为教师该以何种姿态、怎样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引领者、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都有道理,但定位在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又会以偏概全。于是,我们辛勤地实践着,也一直在且行且思,试图从本质处得到答案: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在于儿童生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