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中“真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开展探究,提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应十分讲究,针对本探究问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掌握以下问题。
1 “真问题”具有展示性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充分运用形象化材料和实验,揭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探究的演绎过程,使学生探究问题轨迹清晰可见,抓住探究问题的落脚点。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分析小车在三种表面的运动情况,提出下列问题:①找到它们的发展趋势,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将……?②推广到理想化情况,即表面十分光滑,小车将……?
2 “真问题”具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确实感到困惑,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平时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每个知识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地提出恰当的实际问题,抓住问题的探究方向。如在进行“力”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人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们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演示予以否定,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矛盾冲突,产生探究动机,把握了探究方向。
3 “真问题”具有渐进性
问题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可创设“小步距”问题方式,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如在“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教学中,进行如下的问题分解:①导体电阻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试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测;②导体的电阻与各相关因素关系可能如何?试猜测;③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导体的电阻和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试设计实验电路;④在探究导体与各相关因素关系的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4 “真问题”具有开放性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主开发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要激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维,按照不同的理解去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创造个体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化的探究品质;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再探究、再学生、再发现的新动力。为此教师应注意学生差异性,创设多元性、开放性问题。我们在初三复习中曾提出一个跨学科问题:“如何区分两瓶已失标签的蒸馏水和NaC1溶液?”同学们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得出下列答案:①利用密度不同,比较相同体积的两种液体的质量;②利用两者密度不同,比较相同深度两者产生的液体压强大小;③利用两者密度不同,比较同一木块在两者液体中露出体积大小;④用AgNO3溶液鉴别;⑤测两者的沸点,比较两者的沸点;⑥把两片相同菜片分别放入两者液体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比较两菜片质量;⑦试验两者的导电性……
5 “真问题”具有发展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智慧”,要恰当把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宜在学生有基础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之间。需要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使探索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学习光的反射后,在探索光的折射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①光的折射的条件是什么?②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③光的折射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老师引导分析哪些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能力培养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充满爱和互尊的“教学情景场”,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中我们偶尔故意出现知识性问题,一旦发现后不是马上向学生声明,要让学生看看有无问题,期待学生发现错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教师、书本、权威提出挑战,对于学生粗心造成的错误,不替代学生改正;对经过讨论而一时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不作裁判;对能通过自己探索、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不包办代替;对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落后学生和粘液质类型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多给机会、多加以呵护,让他们在充满鼓励的氛围中充分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实施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应十分讲究,针对本探究问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掌握以下问题。
1 “真问题”具有展示性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充分运用形象化材料和实验,揭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探究的演绎过程,使学生探究问题轨迹清晰可见,抓住探究问题的落脚点。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分析小车在三种表面的运动情况,提出下列问题:①找到它们的发展趋势,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将……?②推广到理想化情况,即表面十分光滑,小车将……?
2 “真问题”具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确实感到困惑,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平时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每个知识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地提出恰当的实际问题,抓住问题的探究方向。如在进行“力”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人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们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演示予以否定,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矛盾冲突,产生探究动机,把握了探究方向。
3 “真问题”具有渐进性
问题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可创设“小步距”问题方式,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如在“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教学中,进行如下的问题分解:①导体电阻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试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测;②导体的电阻与各相关因素关系可能如何?试猜测;③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导体的电阻和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试设计实验电路;④在探究导体与各相关因素关系的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4 “真问题”具有开放性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主开发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要激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维,按照不同的理解去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创造个体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化的探究品质;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再探究、再学生、再发现的新动力。为此教师应注意学生差异性,创设多元性、开放性问题。我们在初三复习中曾提出一个跨学科问题:“如何区分两瓶已失标签的蒸馏水和NaC1溶液?”同学们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得出下列答案:①利用密度不同,比较相同体积的两种液体的质量;②利用两者密度不同,比较相同深度两者产生的液体压强大小;③利用两者密度不同,比较同一木块在两者液体中露出体积大小;④用AgNO3溶液鉴别;⑤测两者的沸点,比较两者的沸点;⑥把两片相同菜片分别放入两者液体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比较两菜片质量;⑦试验两者的导电性……
5 “真问题”具有发展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智慧”,要恰当把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宜在学生有基础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之间。需要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使探索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学习光的反射后,在探索光的折射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①光的折射的条件是什么?②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③光的折射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老师引导分析哪些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能力培养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充满爱和互尊的“教学情景场”,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中我们偶尔故意出现知识性问题,一旦发现后不是马上向学生声明,要让学生看看有无问题,期待学生发现错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教师、书本、权威提出挑战,对于学生粗心造成的错误,不替代学生改正;对经过讨论而一时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不作裁判;对能通过自己探索、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不包办代替;对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落后学生和粘液质类型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多给机会、多加以呵护,让他们在充满鼓励的氛围中充分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实施探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