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不是没上ERP就不能做经营分析?不是。只要逻辑够清晰,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做这件事。
有些企业高层苦恼于企业的决策目标不明,很多高层期望有一套合适的指标,然后比较及时的快速反映企业的现状。实际上,很多企业的高层,或者一些比较大的系统的项目总监看的报表一般都是30张以下,如果报表数量是上百张,实际上这个报表已经没有效果了。因为很多数字、很多指标、很多内容不够精炼,指向不明确。同时,由于报表的指标定义不统一,数据口径不一致,导致部门之间争吵。“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争吵非常多,两个部门提供的数据对不上。让经营分析部门专门搞一套独立的报表,结果成了第三套数据。” 所以经营分析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使企业提炼出真正决策所需要的报表。
仅仅是公司层面对经营分析数据就有很多维度,这些维度是通过战略延伸出来的,不是某个系统或者某个部门自己做的。在做经营分析之后,管理者对公司各个业务监控不会有遗漏,是完整的。在一般的企业,每个季度做经营分析,每个月都要回顾,是定期累计的过程。数据的维度,是公司层面的,就是指最高的层面,还有系统层面,比如说营销系统还有比整个公司层面分析得更复杂内容,因为支撑营销系统贡献的分析,要有很多基础数据。所以,经营分析有三个层面:公司层面、系统层面、部门层面。
某企业2004年有很丰富的指标,比如品牌整体表现,对于营销总监而言,既要做品牌整体表现和超大市场销售增长率,还要完成50%的增长额。那么开店的指向,开店的质量,整个营销的手段可能完全不一样。营销总监要知道什么东西要加分,如果他仅仅完成50%,不能完成百分之百,营销总监还是不合格的。
企业经营分析体系需要建立几个层次的指标,解决体系的问题,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指标问题。例如,我们常常听到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争吵,对于如何计算销售业绩争论不休。销售系统和财务系统永远无法把数字说清楚,我说我完成了,财务总监告诉我,你那边还缺这个,缺那个。其实这是用什么工具来解决数据体系的问题。
战略框架下经营分析体系保障了分析客观完整,决策更准确,评估更透明。企业每个报告交上来,可能是五花八门。而一个CEO可能管十几个副总,什么是我需要的,什么是我想说的,这个CEO都不清楚。在经营分析体系下它的框架很明显,一般战略总监会给你一个模板,有30个指标你都要写,这样一来,对业务的评价,对决策的支持都有一个好的控制。
随着业绩的增长,企业战略会有很大的跨越,对目标有了明确认识的时候,就可以用很多的时间思考问题。想用比较少的时间不遗漏的管理现在,就会用到这种经营分析工具,用更少的时间管理企业的现在,用更多的时间思考企业的未来。
对未来的行动做出检讨和优化
高层不是单一对业务负责,更要为企业的战略负责。如果一个高层不知道节约公司的资源,就不是个好的战略高层。我们来看看经营分析会有哪些价值,其实,企业做经营分析不是要改变现在,而是对未来的决策做优化。比如我觉得我的渠道有问题需要改善,我的品牌广告需要改善,那么,每次分析之后,我们都要对未来做出一些检讨和优化。
举例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这两张图非常相似。同样是公司9到10月份做促销时候的数据,图1是篮球系列的销售情况,图2是慢跑鞋的销售情况,说这两张图非常类似,不是想说明国庆期间两个系列卖得都非常好,而是说这个期间公司投入很多篮球系列的费用,想知道效果怎么样。我们发现结果是节日期间是很好的时期,那么做产品广告的时候,是不是要放在节日期间做的?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你的产品广告是不是不贴近你的市场?总之,一个完全没有做广告的系列和做了那么大广告的系列,如果销售是雷同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广告需要检讨,这个钱可能白花了,所以从经营分析体系看到的不是表象,而是资源投入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结果。
通过经营分析,透视这些数据,发现背后是什么原因。所以,经营分析框架下做事情,主要是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指标平衡。何谓平衡,比如供应链部门供货不可以晚到,也不可以太早到,早到不仅占用了客户资金,还影响到整个货品投放到市场给消费者的印象,如果产品8月份已经挂出来了,10月份买的时候已经旧了。这个数据分析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经营分析,日常的决策也能改善很多。因此,有很多绩效指标会改变,可以告诉供应链负责人,你的货不能晚到,也不能早到,早到就要算库存损失,这个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非常关键。
如果货物提前40天就到了,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要重新思考,我这个行业究竟如何把新货一期一期推出来。我觉得以前一年两次订货会,现在一年四次,是因为希望货一批一批小批量上市。这个行业特征是跟业务模式相连的,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在企业里面都会遇到,这个行业的业务模式需要你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方式来支持。还有一点,我特别想强调,很多年经验告诉我,最后得出来都不是最终的结论,它会不断的提出,不断的优化,不断检讨自己企业需要优化的地方。
我们知道一级城市开多少店,右边是产品,左边是开店等级和数量,只有通过对比,才可以验证刚才说的问题,究竟开店的策略符不符合战略定位。也就是说,经营分析体系每一步都会紧扣战略的指向。
其实,一个品牌就像是我们心目中的罗马,公司究竟未来的战略定位是什么,那个罗马是什么样的,是哪个时期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还是现代的,这个没有描述清楚,做业务定位的时候,很可能偏离你心中的罗马。我们要说的就是在所有分析步骤中,战略和经营分析是环环相扣的。
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过这种情况,经常是每个业务单元各自为政,各个部门刚开始对企业目标比较模糊,个人又有比较独立的指标去考核。比如说你对供应链的副总考核,不要迟到货,是对他的唯一指标;对物流副总考核,仓库费用不得超过2%,这两个副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供应链的副总肯定是为了不让货晚到,所有的货都被提前,可能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他的任务是完成了,但物流老总肯定拒绝收货,因为上一期的货还没发完,你来了还得另外租仓位。规模大的企业就会统一认识,所有指标平衡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而且这个适当的位置是动态的,每年调整一次,每年打破一次,根据每年的战略决策做调整。
实际上经营分析里面,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品类、渠道、库存、成本,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支持,就是数据系统。是不是没上ERP就不能做经营分析?不是。只要逻辑够清晰,其实你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这件事,区别只在于做没做出努力。
有些企业高层苦恼于企业的决策目标不明,很多高层期望有一套合适的指标,然后比较及时的快速反映企业的现状。实际上,很多企业的高层,或者一些比较大的系统的项目总监看的报表一般都是30张以下,如果报表数量是上百张,实际上这个报表已经没有效果了。因为很多数字、很多指标、很多内容不够精炼,指向不明确。同时,由于报表的指标定义不统一,数据口径不一致,导致部门之间争吵。“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争吵非常多,两个部门提供的数据对不上。让经营分析部门专门搞一套独立的报表,结果成了第三套数据。” 所以经营分析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使企业提炼出真正决策所需要的报表。
仅仅是公司层面对经营分析数据就有很多维度,这些维度是通过战略延伸出来的,不是某个系统或者某个部门自己做的。在做经营分析之后,管理者对公司各个业务监控不会有遗漏,是完整的。在一般的企业,每个季度做经营分析,每个月都要回顾,是定期累计的过程。数据的维度,是公司层面的,就是指最高的层面,还有系统层面,比如说营销系统还有比整个公司层面分析得更复杂内容,因为支撑营销系统贡献的分析,要有很多基础数据。所以,经营分析有三个层面:公司层面、系统层面、部门层面。
某企业2004年有很丰富的指标,比如品牌整体表现,对于营销总监而言,既要做品牌整体表现和超大市场销售增长率,还要完成50%的增长额。那么开店的指向,开店的质量,整个营销的手段可能完全不一样。营销总监要知道什么东西要加分,如果他仅仅完成50%,不能完成百分之百,营销总监还是不合格的。
企业经营分析体系需要建立几个层次的指标,解决体系的问题,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指标问题。例如,我们常常听到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争吵,对于如何计算销售业绩争论不休。销售系统和财务系统永远无法把数字说清楚,我说我完成了,财务总监告诉我,你那边还缺这个,缺那个。其实这是用什么工具来解决数据体系的问题。
战略框架下经营分析体系保障了分析客观完整,决策更准确,评估更透明。企业每个报告交上来,可能是五花八门。而一个CEO可能管十几个副总,什么是我需要的,什么是我想说的,这个CEO都不清楚。在经营分析体系下它的框架很明显,一般战略总监会给你一个模板,有30个指标你都要写,这样一来,对业务的评价,对决策的支持都有一个好的控制。
随着业绩的增长,企业战略会有很大的跨越,对目标有了明确认识的时候,就可以用很多的时间思考问题。想用比较少的时间不遗漏的管理现在,就会用到这种经营分析工具,用更少的时间管理企业的现在,用更多的时间思考企业的未来。
对未来的行动做出检讨和优化
高层不是单一对业务负责,更要为企业的战略负责。如果一个高层不知道节约公司的资源,就不是个好的战略高层。我们来看看经营分析会有哪些价值,其实,企业做经营分析不是要改变现在,而是对未来的决策做优化。比如我觉得我的渠道有问题需要改善,我的品牌广告需要改善,那么,每次分析之后,我们都要对未来做出一些检讨和优化。
举例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这两张图非常相似。同样是公司9到10月份做促销时候的数据,图1是篮球系列的销售情况,图2是慢跑鞋的销售情况,说这两张图非常类似,不是想说明国庆期间两个系列卖得都非常好,而是说这个期间公司投入很多篮球系列的费用,想知道效果怎么样。我们发现结果是节日期间是很好的时期,那么做产品广告的时候,是不是要放在节日期间做的?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你的产品广告是不是不贴近你的市场?总之,一个完全没有做广告的系列和做了那么大广告的系列,如果销售是雷同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广告需要检讨,这个钱可能白花了,所以从经营分析体系看到的不是表象,而是资源投入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结果。
通过经营分析,透视这些数据,发现背后是什么原因。所以,经营分析框架下做事情,主要是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指标平衡。何谓平衡,比如供应链部门供货不可以晚到,也不可以太早到,早到不仅占用了客户资金,还影响到整个货品投放到市场给消费者的印象,如果产品8月份已经挂出来了,10月份买的时候已经旧了。这个数据分析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经营分析,日常的决策也能改善很多。因此,有很多绩效指标会改变,可以告诉供应链负责人,你的货不能晚到,也不能早到,早到就要算库存损失,这个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非常关键。
如果货物提前40天就到了,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要重新思考,我这个行业究竟如何把新货一期一期推出来。我觉得以前一年两次订货会,现在一年四次,是因为希望货一批一批小批量上市。这个行业特征是跟业务模式相连的,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在企业里面都会遇到,这个行业的业务模式需要你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方式来支持。还有一点,我特别想强调,很多年经验告诉我,最后得出来都不是最终的结论,它会不断的提出,不断的优化,不断检讨自己企业需要优化的地方。
我们知道一级城市开多少店,右边是产品,左边是开店等级和数量,只有通过对比,才可以验证刚才说的问题,究竟开店的策略符不符合战略定位。也就是说,经营分析体系每一步都会紧扣战略的指向。
其实,一个品牌就像是我们心目中的罗马,公司究竟未来的战略定位是什么,那个罗马是什么样的,是哪个时期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还是现代的,这个没有描述清楚,做业务定位的时候,很可能偏离你心中的罗马。我们要说的就是在所有分析步骤中,战略和经营分析是环环相扣的。
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过这种情况,经常是每个业务单元各自为政,各个部门刚开始对企业目标比较模糊,个人又有比较独立的指标去考核。比如说你对供应链的副总考核,不要迟到货,是对他的唯一指标;对物流副总考核,仓库费用不得超过2%,这两个副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供应链的副总肯定是为了不让货晚到,所有的货都被提前,可能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他的任务是完成了,但物流老总肯定拒绝收货,因为上一期的货还没发完,你来了还得另外租仓位。规模大的企业就会统一认识,所有指标平衡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而且这个适当的位置是动态的,每年调整一次,每年打破一次,根据每年的战略决策做调整。
实际上经营分析里面,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品类、渠道、库存、成本,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支持,就是数据系统。是不是没上ERP就不能做经营分析?不是。只要逻辑够清晰,其实你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这件事,区别只在于做没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