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实施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成为教学中的一项研究课题。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是学生反思的契机。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
  1 激发学生反思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2 抓住反思契机
  2.1 学习新知前反思。学习新知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如在给四边形进行分类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回忆、总结,然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
  2.2 学习新知中反思。学习新知中反思指向于当前学习,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从而获得统一的有价值的数学模型,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2.3 学习新知后反思。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如认识了“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是怎样得出来的?学了分数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推动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随着自身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反思能力。
  3 教给反思方法
  3.1 自我提问。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3.2 自我总结。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得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3.3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4 养成反思的习惯
  4.1 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4.2 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4.3 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
  4.4 数学日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靠什么交际?自有人类以来,交际自然始于语言。因为:人类优越于一切动物的地方,在于它是社会化的动物
期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谈几点认识:  1 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也开始慢慢地富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了开发地区,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开始沦为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由于隔代教育,缺乏与长辈沟通,更是缺少父母的管教,加上受网络与电视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一部份留守儿童慢慢地变成了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经常在校不遵守学校纪律,对学习不感兴趣,沉迷网络,盲目模仿游戏、电视剧及电影的一些不良做法,缺少自制力,缺乏公德心,常有叛逆行为,更有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1 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1.1 以身示范,潜移默化。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
期刊
在进入主题以前,我们不妨简单地扫描一下,在所谓新课改下语文课中的一些镜头:  镜头一:教学《称象》一课,教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名义,让学生空谈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名义,机械理解和复述曹冲称象的科学依据。其结果,语文课成了创新思维课,科学实践课。  镜头二: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图片说话后,让学生做分组选择性学习: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喜欢
期刊
【摘 要】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加强语言交际能力,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要求学生能听懂日常生活中内容熟悉、发音清晰、语速适当的简单对话、多层次对话和独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在听力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听力技巧的指导,定能为学生的听力学习扫除障碍,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英语 听力技巧  高中英语听
期刊
纵观当令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索得最大价值。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令人忧思的是在政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认识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
期刊
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如同一笔财富,使你终身受益。《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英语老师的首要任务也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可以保证、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际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要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似乎已成必然之势,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从这些方面说,它同我们老师平时所用的传统教具(如粉笔、小黑板、挂图等)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也正是有了这
期刊
【摘 要】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概念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一般地说,是人们在对实际的(或具体的)事例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再进一步概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