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实施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成为教学中的一项研究课题。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是学生反思的契机。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
1 激发学生反思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2 抓住反思契机
2.1 学习新知前反思。学习新知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如在给四边形进行分类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回忆、总结,然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
2.2 学习新知中反思。学习新知中反思指向于当前学习,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从而获得统一的有价值的数学模型,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2.3 学习新知后反思。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如认识了“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是怎样得出来的?学了分数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推动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随着自身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反思能力。
3 教给反思方法
3.1 自我提问。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3.2 自我总结。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得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3.3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4 养成反思的习惯
4.1 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4.2 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4.3 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
4.4 数学日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激发学生反思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2 抓住反思契机
2.1 学习新知前反思。学习新知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如在给四边形进行分类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回忆、总结,然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
2.2 学习新知中反思。学习新知中反思指向于当前学习,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从而获得统一的有价值的数学模型,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2.3 学习新知后反思。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如认识了“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是怎样得出来的?学了分数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推动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随着自身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反思能力。
3 教给反思方法
3.1 自我提问。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3.2 自我总结。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得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3.3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4 养成反思的习惯
4.1 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4.2 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4.3 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
4.4 数学日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