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中职生处于青春期,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得失取舍的判断力和选择力,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分析和合理利用中职生的从众心理,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从众心理;德育课;教学效果
从众是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由于受群体压力、情境情绪、个人需要、判断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放弃自己的意见,做出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中职生处于青春期,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得失取舍的判断力和选择力,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分析和合理利用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学生从众心理的课堂行为分析
片段一:由于新生对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社会需求缺乏认知,在同学阐述地铁司机的职业理想后,班里大部分同学的理想是司机,当有同学谈及做电工时,部分同学又认为自己更适合从事这份工作。
片段二:礼仪课上,学生做不同站姿示范,在选择哪种站姿最符合乘务员、司机等职业礼仪要求时,拿不定主意的学生会选择认可度最高的那种。
片段三:“快乐学习”的心理学课上,仅有几名学生认为可以在解决难题后体会到快乐,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快乐。辩论后,这仅有的几名学生也会逐渐被“同化”,否认自己的观点。
可见,学生课堂从众行为主要的表现和原因是:一是不想犯错误,力求正确;二是想通过遵照群体里其他成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得到别人的满意和赞许;三是由于个性内向,自己不愿、不敢表达观点;四是由于未成年学生初次面对某些问题不会思考和判断,只能选择“从众”,回避自己的无知。通常把前三种认为是学生的“假从众”,第四种认为是学生的“真从众”。
二、学生从众心理的课堂价值追求
学生一味从众,人云亦云,人做我做,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学生养成不愿动脑筋的习惯,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阻碍智力水平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养成;从众往往使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影响教学高效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有用知识的积累,在潜意识中形成对事物与知识的错误认知。因此立足校情生情,结合笔者的政治语感培养教学方法的课堂实践,克服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现实意义。
1.从众导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尚未养成,一味地批评和斥责,教书育人效果并不好,有必要发挥德育课程优势,利用从众心理开展隐性教育,帮助学生在“群氛围”下逐步改变错误思想和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对学生提出课堂行为具体要求:如上课起立相互问好时,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坐立随意,问候不真诚,老师要即时表扬和纠正,同时回礼问候鞠躬,每次的“训练”学生会更“懂礼”,几节课后,少部分同学也能好好问候。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从要求小组合记课堂笔记到组员每个完成,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到独立完成任务,组员们在合作学习和活动体验中慢慢被同化,逐渐养成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学有所成,增强学习自信心。
2.从众教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从众学生不知如何去思考和辨析,因此克服从众心理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渗透思维方法,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分析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其带来的影响、危害、重要性等角度思考;提建议可以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角度思考等。
3.从众积善,认知社会的德制法制
学生从众,可通过“望”、“闻”方式丰富、积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正确与错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扬善惩恶,发展独立判断的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个人积极行为,约束消极行为。比如:法律情景导学提问“当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办”,学生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依法维权”,学生从众可帮助不明白或心存侥幸心理的学生习得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
4.从众修心,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德育课堂重要任务之一。借助从众心理,教师可以有机渗透心理调节的意识和方法,逐步使学生内化为心理的需要,起到很的效果。比如:课上笔者提及同学面对考试时常感到紧张,学生会回答这是“考试焦虑”,从众可以引导学生自查,明确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三、学生从众心理的课堂运用原则
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思考和充分表达,才能克服从众,走向自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比较主观,在课上教师不要为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框,更不能采用惩罚性措施强迫学习,否则学生会迫于教师的角色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在学生发表观点时,要做到“四个允许”:允许学生插嘴,老师以此抓住学生的不同观点;允许学生说完,无论对错,保护学生的表达意愿;允许学生互评,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保持学生质疑和提疑的热情。
第三,老师要学会倾听,用“接下,是不是应该听听老师的观点了?”类似的导语,中止讨论和表达,不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上或之外,积极拉近师生距离,平等沟通交流。
第四,合理利用错例,即时有效克服从众效应。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必要的干涉,比如用坚定的语气来问否定学生的答案,可以通过“错例”和“反例”教学,让学生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大流”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
参考文献
[1]任衛荣.对当代中学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剖析.维普网
[2]陈宝魁.中职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浅析.维普网
作者简介:
韦婵(1980.06-),女,壮族,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关键词:从众心理;德育课;教学效果
从众是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由于受群体压力、情境情绪、个人需要、判断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放弃自己的意见,做出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中职生处于青春期,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得失取舍的判断力和选择力,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分析和合理利用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学生从众心理的课堂行为分析
片段一:由于新生对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社会需求缺乏认知,在同学阐述地铁司机的职业理想后,班里大部分同学的理想是司机,当有同学谈及做电工时,部分同学又认为自己更适合从事这份工作。
片段二:礼仪课上,学生做不同站姿示范,在选择哪种站姿最符合乘务员、司机等职业礼仪要求时,拿不定主意的学生会选择认可度最高的那种。
片段三:“快乐学习”的心理学课上,仅有几名学生认为可以在解决难题后体会到快乐,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快乐。辩论后,这仅有的几名学生也会逐渐被“同化”,否认自己的观点。
可见,学生课堂从众行为主要的表现和原因是:一是不想犯错误,力求正确;二是想通过遵照群体里其他成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得到别人的满意和赞许;三是由于个性内向,自己不愿、不敢表达观点;四是由于未成年学生初次面对某些问题不会思考和判断,只能选择“从众”,回避自己的无知。通常把前三种认为是学生的“假从众”,第四种认为是学生的“真从众”。
二、学生从众心理的课堂价值追求
学生一味从众,人云亦云,人做我做,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学生养成不愿动脑筋的习惯,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阻碍智力水平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养成;从众往往使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影响教学高效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有用知识的积累,在潜意识中形成对事物与知识的错误认知。因此立足校情生情,结合笔者的政治语感培养教学方法的课堂实践,克服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现实意义。
1.从众导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尚未养成,一味地批评和斥责,教书育人效果并不好,有必要发挥德育课程优势,利用从众心理开展隐性教育,帮助学生在“群氛围”下逐步改变错误思想和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对学生提出课堂行为具体要求:如上课起立相互问好时,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坐立随意,问候不真诚,老师要即时表扬和纠正,同时回礼问候鞠躬,每次的“训练”学生会更“懂礼”,几节课后,少部分同学也能好好问候。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从要求小组合记课堂笔记到组员每个完成,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到独立完成任务,组员们在合作学习和活动体验中慢慢被同化,逐渐养成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学有所成,增强学习自信心。
2.从众教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从众学生不知如何去思考和辨析,因此克服从众心理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渗透思维方法,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分析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其带来的影响、危害、重要性等角度思考;提建议可以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角度思考等。
3.从众积善,认知社会的德制法制
学生从众,可通过“望”、“闻”方式丰富、积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正确与错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扬善惩恶,发展独立判断的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个人积极行为,约束消极行为。比如:法律情景导学提问“当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办”,学生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依法维权”,学生从众可帮助不明白或心存侥幸心理的学生习得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
4.从众修心,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德育课堂重要任务之一。借助从众心理,教师可以有机渗透心理调节的意识和方法,逐步使学生内化为心理的需要,起到很的效果。比如:课上笔者提及同学面对考试时常感到紧张,学生会回答这是“考试焦虑”,从众可以引导学生自查,明确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三、学生从众心理的课堂运用原则
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思考和充分表达,才能克服从众,走向自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比较主观,在课上教师不要为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框,更不能采用惩罚性措施强迫学习,否则学生会迫于教师的角色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在学生发表观点时,要做到“四个允许”:允许学生插嘴,老师以此抓住学生的不同观点;允许学生说完,无论对错,保护学生的表达意愿;允许学生互评,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保持学生质疑和提疑的热情。
第三,老师要学会倾听,用“接下,是不是应该听听老师的观点了?”类似的导语,中止讨论和表达,不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上或之外,积极拉近师生距离,平等沟通交流。
第四,合理利用错例,即时有效克服从众效应。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必要的干涉,比如用坚定的语气来问否定学生的答案,可以通过“错例”和“反例”教学,让学生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大流”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
参考文献
[1]任衛荣.对当代中学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剖析.维普网
[2]陈宝魁.中职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浅析.维普网
作者简介:
韦婵(1980.06-),女,壮族,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