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这个物化的世界在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巴黎拜金女》中有着淋漓尽致的呈现。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反思当今社会中人们被物质/时尚大潮所挟裹的无奈。
[关键词]物化世界 拜物 价值观
一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离物质很近,离精神越来越远。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品位,迪奥、古奇、LV、PRADA,似乎只有披挂上一两件这样的行头才能显示出这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月薪几千块的小白领宁肯饿肚子也要买奢侈品来装点门面,或者用高仿品来提升自己的“档次”。各种时尚品牌已经跳出了附属品的概念,它们自身被赋予了某种价值和主体性,成为时尚、高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它们在被人类创造后,主动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究竟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恐怕这一切加剧放大要从媒介的喋喋不休说起。我们的世界是商品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
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某种“误认”,即将人的关系误认为物的关系。形成这一误认的关键并不在于物或者人本身,而在于某种特殊的“形式”。马克思对此予以明确的说明:“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可见,商品形式乃是产生这种误认的根源之所在。
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但在当今社会,却无疑有着极大的普适性。那么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物与物的关系在大众传播中多有体现。本文即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穿PRADA的女魔头》和《巴黎拜金女》两部影片。
二
之所以把《穿PRADA的女魔头》和《巴黎拜金女》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二者的主题都明显地打上了“消费社会”的清晰烙印。两部影片中都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国际奢侈名品的大批量展示,主角都是时尚达人,对于人们所谓“应该过”的生活有一个概念化的表达。
《穿PRADA的女魔头》讲的是小镇女孩安迪大学毕业后到世界顶级时装杂志社《Runway》做总编米兰达的助理,在影片中这里被描述成一个全世界女孩都梦寐以求的职位。因为这里是时尚的中心地带,引领着全世界的时尚潮流。小镇姑娘安迪本身是个离时尚很远的人,她对于同事们为把自己塞进小一号的衣服里疯狂减肥感到诧异,她不能理解那些穿着高跟鞋走来走去,冬天也穿着吊带的美女们。但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久她就发现她自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于是她开始装扮自己,改变的开始她就穿上一身香奈尔的衣服,吉米的鞋子。时尚的魅力是巨大的,她进入时尚的江湖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由一个土胖妞摆身成为自己曾经嘲笑的时尚达人。但是,当她在工作中越来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私生活一团糟。男友认为她只顾工作穿漂亮衣服无视感情的经营,提出分手。安迪为同事出车祸取而代之的事情感到道义上的不安。朋友越来越疏离……美丽的外表下面安迪感到困惑。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于物的亲密接触中,却与人越来越远。这时上司米兰达为了自己的前途拿时装设计师秋波作铺路石后。安迪对于这种缺乏人情味的生活终于忍无可忍,潇洒地辞职离去。去掉了一身华服后安迪过上了原来单纯质朴的生活,在她看来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经过了影片前面大半部分时尚奢侈品的狂轰乱炸后我们还有点不习惯最后的转折,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安迪真的会过上以前的生活吗?在大部分人看来无疑香车华服更有诱惑力,那也是我们都想要的。这点在后面再详细探讨。
与影片《穿PRADA的女魔头》一样,《巴黎拜金女》对于奢华的生活也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示,这一切都在女主角艾琳与一个个包养她的情人的生活中展示。艾琳是一个拜金到登峰造极的人物,她生活的主题就是傍有钱的男人,让人为其奢侈的需求买单。她憧憬着运气好的话她能碰到个想与她结婚的超级富豪,瞬间实现其生活质的飞越。而这一切都在碰到男主角穷小子让之后发生了变化。嗜钱如命的艾琳把服务生让误当作了富豪,展现万种风情来诱惑让。但当她发现让其实只是个穷小子时就二话不说的离开。在艾琳的规则里没钱免谈,这是她赤裸裸地与他人的关系,所以艾琳是个彻头彻尾的被物质奴役的可怜人。陷入爱河的让为她花光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此时两人的关系被艾琳宣告彻底终结。就在这时最有喜剧色彩的情况出现了,两人同住一家酒店,分别被一个有钱的老男人/老女人所包养。艾琳将自己多年来吊男人的经验悉数相授,调教让怎样在老女人身上多刮点钱。两人还不时比较谁刮到的东西更奢侈、更值钱。在这里钱的价值无疑被无限放大。但两个年轻人之间却慢慢发生爱情,这爱情让他们开始抵制来自金钱的力量。最终两个人放弃了被包养中暂时的风光、奢华,开着机车私奔了。而到结局时相信观众会产生与看《穿PRADA的女魔头》结局时同样的感觉,他们真的在大富贵大浮华后甘于清贫,过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吗?不管怎样,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真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个中可能还要观影人自己细细思量。
三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替代或者掩盖,本身可能意味着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在两部影片中正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遮盖了人之间的关系。
(一)迷人的表相
两部影片中很大的看点就是奢侈品、奢侈生活的展示,它们能满足普通人对时尚界定的完美生活的窥视欲。《穿PRADAR的女魔头》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T台秀。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安迪摇身变为时尚达人后行走在街头,每辆车开过镜头后,安迪的服饰就会摇身一变,短短两分钟内十几套衣服一一展示。时尚的力量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很多人爱看《穿PRADA的女魔头》不是对剧情感冒,而是冲着大品牌的服装秀去的。也许剧终之后剧情模糊,而那些精致的服装才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影片中安妮卷入时尚世界迷失了内心,可影片给观众的感觉却是能否找到内心并不重要,过上顶级时尚的生活才是王道。安迪恢复淳朴装扮(即使是此时安迪实际上穿的也是香奈尔的外套),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与男朋友重修旧好。影片这样安排看似是在对时尚文化进行反思,但这点反思只是蜻蜒点水的一笔,毫无力度,相信大多数观众看完后会向物质世界缴械投降。麦克卢汉说“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即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 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我们自我界定,也被时尚框定。
与《穿PRADA的女魔头》异曲同工的《巴黎拜金女》则走得更远。艾琳每次出场都身着式样不同的精致的小礼服,她的生活理念是买自己的东西,让男人刷卡去吧。有一个细节是艾琳在点餐时点了一份鱼子酱,而她吃起来却痛苦异常,她对让说:“其实我不喜欢吃鱼子酱,我是强迫自己吃的,时间长了,我就会爱上它。我确信,一旦我爱上它,它就会美味无比。”
鱼子酱既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这就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如果你想挤进去,就必须削足适履。片中向我们展示有钱人的生活,高级宾馆、豪华餐厅、精品店购物,乃至包养情妇、一掷千金来呼风换雨。
(二)冷漠的人情
在《穿PRADA的女魔头》中主编米兰达不愧“女魔头”的称号。她对待属下总是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她从不在乎为她干活的是艾米莉还是安迪,她只在意由她交予的工作能否完成。她的要求不管多不近情理属下都要玩命去做,稍不留意小兵们就会面临被炒的危险。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她不惜拿同事做铺路石。而由于自己长期对家庭的忽视再次面临离婚。
在物质的世界里米兰达是强大的,但在情感世界里米兰达只能呼吸稀薄的空气。当安迪开始被时尚牵着鼻子走后也开始面临人际关系的全盘崩溃。
《巴黎拜金女》中女主角唯钱是从,当她发现让是个穷小子时可以二话不说走开。艾琳从来不在乎身边的男人又老又丑,她只在乎他有没有钱。当让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个硬币时他要用这枚硬币让艾琳再陪他十秒钟,艾琳看着他“十秒钟到了”转身走开。在艾琳的世界中,她只在乎能否过上奢华的生活,不在乎生活的本质意义和情感的满足。这是一个极端的物质堆砌的世界。而那些有钱人则用钱买着肉体和精神的满足。影片中这种包养和被包养的关系中没有丝毫的情感的展现,是一种纯粹的买和卖的关系。影片中仅有的一点温情色彩是艾琳和让由于爱情的发生最终开着机车私奔了。就连此时两人的机车都是包养让的有钱女人给的,而车过收费站让投出了最后一枚硬币。在这个收费站上两人被放行了,但在下一步的生活中两人会被物质世界放行吗?
四
两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极端物质世界的图景。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没有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影片还是点到了要害。而我们对于物质的认知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媒体。两部影片对物质世界有批判的成分,却又摆脱不了物质的控制,对物质的渲染让人沉迷,这种矛盾的态度恰恰也是大众对物质世界的态度。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被大众传媒符号化了的世界。大众对于物质的消费不再只是消费物质的使用价值,更大程度上是在消费物质的意义价值。而这生成的意义价值叫做流行,我们都被流行的大潮挟裹着往前走。鲍德里亚说:“人们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庆祝着真实自我之消失和漫画般自我之复活。”
在齐泽尔看来:“您可能会认为商品对您来说,仅仅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简单体现(比如说,金钱是一种使您对部分社会产品拥有权利的证明),但是这其实并非事物对您真实表现出的样子——在您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您对社会交换的参与,您见证了这个奇怪的事实,即商品实际上对您表现为一种被赋予了特殊力量的神奇物品。”
在这个物化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情感极度稀薄。或者说,我们不再渴求情感,我们认为物质更能带给我们满足感。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恐怕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但我们可以经常叩问内心,以真正的意义为旨归,实现像片中人那样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清醒的把握。
[关键词]物化世界 拜物 价值观
一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离物质很近,离精神越来越远。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品位,迪奥、古奇、LV、PRADA,似乎只有披挂上一两件这样的行头才能显示出这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月薪几千块的小白领宁肯饿肚子也要买奢侈品来装点门面,或者用高仿品来提升自己的“档次”。各种时尚品牌已经跳出了附属品的概念,它们自身被赋予了某种价值和主体性,成为时尚、高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它们在被人类创造后,主动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究竟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恐怕这一切加剧放大要从媒介的喋喋不休说起。我们的世界是商品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
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某种“误认”,即将人的关系误认为物的关系。形成这一误认的关键并不在于物或者人本身,而在于某种特殊的“形式”。马克思对此予以明确的说明:“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可见,商品形式乃是产生这种误认的根源之所在。
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但在当今社会,却无疑有着极大的普适性。那么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物与物的关系在大众传播中多有体现。本文即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穿PRADA的女魔头》和《巴黎拜金女》两部影片。
二
之所以把《穿PRADA的女魔头》和《巴黎拜金女》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二者的主题都明显地打上了“消费社会”的清晰烙印。两部影片中都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国际奢侈名品的大批量展示,主角都是时尚达人,对于人们所谓“应该过”的生活有一个概念化的表达。
《穿PRADA的女魔头》讲的是小镇女孩安迪大学毕业后到世界顶级时装杂志社《Runway》做总编米兰达的助理,在影片中这里被描述成一个全世界女孩都梦寐以求的职位。因为这里是时尚的中心地带,引领着全世界的时尚潮流。小镇姑娘安迪本身是个离时尚很远的人,她对于同事们为把自己塞进小一号的衣服里疯狂减肥感到诧异,她不能理解那些穿着高跟鞋走来走去,冬天也穿着吊带的美女们。但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久她就发现她自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于是她开始装扮自己,改变的开始她就穿上一身香奈尔的衣服,吉米的鞋子。时尚的魅力是巨大的,她进入时尚的江湖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由一个土胖妞摆身成为自己曾经嘲笑的时尚达人。但是,当她在工作中越来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私生活一团糟。男友认为她只顾工作穿漂亮衣服无视感情的经营,提出分手。安迪为同事出车祸取而代之的事情感到道义上的不安。朋友越来越疏离……美丽的外表下面安迪感到困惑。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于物的亲密接触中,却与人越来越远。这时上司米兰达为了自己的前途拿时装设计师秋波作铺路石后。安迪对于这种缺乏人情味的生活终于忍无可忍,潇洒地辞职离去。去掉了一身华服后安迪过上了原来单纯质朴的生活,在她看来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经过了影片前面大半部分时尚奢侈品的狂轰乱炸后我们还有点不习惯最后的转折,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安迪真的会过上以前的生活吗?在大部分人看来无疑香车华服更有诱惑力,那也是我们都想要的。这点在后面再详细探讨。
与影片《穿PRADA的女魔头》一样,《巴黎拜金女》对于奢华的生活也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示,这一切都在女主角艾琳与一个个包养她的情人的生活中展示。艾琳是一个拜金到登峰造极的人物,她生活的主题就是傍有钱的男人,让人为其奢侈的需求买单。她憧憬着运气好的话她能碰到个想与她结婚的超级富豪,瞬间实现其生活质的飞越。而这一切都在碰到男主角穷小子让之后发生了变化。嗜钱如命的艾琳把服务生让误当作了富豪,展现万种风情来诱惑让。但当她发现让其实只是个穷小子时就二话不说的离开。在艾琳的规则里没钱免谈,这是她赤裸裸地与他人的关系,所以艾琳是个彻头彻尾的被物质奴役的可怜人。陷入爱河的让为她花光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此时两人的关系被艾琳宣告彻底终结。就在这时最有喜剧色彩的情况出现了,两人同住一家酒店,分别被一个有钱的老男人/老女人所包养。艾琳将自己多年来吊男人的经验悉数相授,调教让怎样在老女人身上多刮点钱。两人还不时比较谁刮到的东西更奢侈、更值钱。在这里钱的价值无疑被无限放大。但两个年轻人之间却慢慢发生爱情,这爱情让他们开始抵制来自金钱的力量。最终两个人放弃了被包养中暂时的风光、奢华,开着机车私奔了。而到结局时相信观众会产生与看《穿PRADA的女魔头》结局时同样的感觉,他们真的在大富贵大浮华后甘于清贫,过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吗?不管怎样,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真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个中可能还要观影人自己细细思量。
三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替代或者掩盖,本身可能意味着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在两部影片中正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遮盖了人之间的关系。
(一)迷人的表相
两部影片中很大的看点就是奢侈品、奢侈生活的展示,它们能满足普通人对时尚界定的完美生活的窥视欲。《穿PRADAR的女魔头》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T台秀。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安迪摇身变为时尚达人后行走在街头,每辆车开过镜头后,安迪的服饰就会摇身一变,短短两分钟内十几套衣服一一展示。时尚的力量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很多人爱看《穿PRADA的女魔头》不是对剧情感冒,而是冲着大品牌的服装秀去的。也许剧终之后剧情模糊,而那些精致的服装才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影片中安妮卷入时尚世界迷失了内心,可影片给观众的感觉却是能否找到内心并不重要,过上顶级时尚的生活才是王道。安迪恢复淳朴装扮(即使是此时安迪实际上穿的也是香奈尔的外套),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与男朋友重修旧好。影片这样安排看似是在对时尚文化进行反思,但这点反思只是蜻蜒点水的一笔,毫无力度,相信大多数观众看完后会向物质世界缴械投降。麦克卢汉说“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即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 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我们自我界定,也被时尚框定。
与《穿PRADA的女魔头》异曲同工的《巴黎拜金女》则走得更远。艾琳每次出场都身着式样不同的精致的小礼服,她的生活理念是买自己的东西,让男人刷卡去吧。有一个细节是艾琳在点餐时点了一份鱼子酱,而她吃起来却痛苦异常,她对让说:“其实我不喜欢吃鱼子酱,我是强迫自己吃的,时间长了,我就会爱上它。我确信,一旦我爱上它,它就会美味无比。”
鱼子酱既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这就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如果你想挤进去,就必须削足适履。片中向我们展示有钱人的生活,高级宾馆、豪华餐厅、精品店购物,乃至包养情妇、一掷千金来呼风换雨。
(二)冷漠的人情
在《穿PRADA的女魔头》中主编米兰达不愧“女魔头”的称号。她对待属下总是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她从不在乎为她干活的是艾米莉还是安迪,她只在意由她交予的工作能否完成。她的要求不管多不近情理属下都要玩命去做,稍不留意小兵们就会面临被炒的危险。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她不惜拿同事做铺路石。而由于自己长期对家庭的忽视再次面临离婚。
在物质的世界里米兰达是强大的,但在情感世界里米兰达只能呼吸稀薄的空气。当安迪开始被时尚牵着鼻子走后也开始面临人际关系的全盘崩溃。
《巴黎拜金女》中女主角唯钱是从,当她发现让是个穷小子时可以二话不说走开。艾琳从来不在乎身边的男人又老又丑,她只在乎他有没有钱。当让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个硬币时他要用这枚硬币让艾琳再陪他十秒钟,艾琳看着他“十秒钟到了”转身走开。在艾琳的世界中,她只在乎能否过上奢华的生活,不在乎生活的本质意义和情感的满足。这是一个极端的物质堆砌的世界。而那些有钱人则用钱买着肉体和精神的满足。影片中这种包养和被包养的关系中没有丝毫的情感的展现,是一种纯粹的买和卖的关系。影片中仅有的一点温情色彩是艾琳和让由于爱情的发生最终开着机车私奔了。就连此时两人的机车都是包养让的有钱女人给的,而车过收费站让投出了最后一枚硬币。在这个收费站上两人被放行了,但在下一步的生活中两人会被物质世界放行吗?
四
两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极端物质世界的图景。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没有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影片还是点到了要害。而我们对于物质的认知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媒体。两部影片对物质世界有批判的成分,却又摆脱不了物质的控制,对物质的渲染让人沉迷,这种矛盾的态度恰恰也是大众对物质世界的态度。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被大众传媒符号化了的世界。大众对于物质的消费不再只是消费物质的使用价值,更大程度上是在消费物质的意义价值。而这生成的意义价值叫做流行,我们都被流行的大潮挟裹着往前走。鲍德里亚说:“人们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庆祝着真实自我之消失和漫画般自我之复活。”
在齐泽尔看来:“您可能会认为商品对您来说,仅仅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简单体现(比如说,金钱是一种使您对部分社会产品拥有权利的证明),但是这其实并非事物对您真实表现出的样子——在您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您对社会交换的参与,您见证了这个奇怪的事实,即商品实际上对您表现为一种被赋予了特殊力量的神奇物品。”
在这个物化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情感极度稀薄。或者说,我们不再渴求情感,我们认为物质更能带给我们满足感。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恐怕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但我们可以经常叩问内心,以真正的意义为旨归,实现像片中人那样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清醒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