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蓬勃展开,对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英语专业必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高师英语专业;综合素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 1(2009)02-0068-4
1 引言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的目标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目标是为基础教育的英语教育事业培养具有时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文秋芳,2002:12-17),因此高师英语专业建设的成败又直接关系到基础英语教育的成败和继续发展。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开展开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都要求高师英语学生必须具备与从前不同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调查数据表明,师范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机制上仍然遵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标准,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难以迅速、有效融入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基于此,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了当前高师英语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将是高师英语专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2 提高高师英语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各方面来说都是对从前教学的彻底变革。不仅强调了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基本技能,而且更重视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当前高师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师的行为已经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应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与研究。教师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和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此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研究和探索的愿望,必然会被新的教育改革所淘汰,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培养准教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缺乏新的教育改革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那么就必然被时代所淘汰,而高师英语专业也将面临着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困境。
从目前情况看,高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观念趋于陈旧。尽管新课程的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开来,但是与之密切相关的高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仍处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当中。课程的设置几十年难有变化,走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传统观念下所设置的课程,如综合英语、泛读、听说、写作等都没有彰显师范特色,与非师范英语专业没太大区别。而体现出师范特色的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在新的形式下也没有新的变化,内容也没有完全与英语课程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师范院校的师生都有意识地淡化课程设置的师范性,(束定芳、庄智象,1996)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小学都在紧锣密鼓地实验或推动研究性学习,而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连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都没有听说过,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基础英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高师英语人才规格的定位
不可否认,师范英语专业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如何培养什么样规格的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呢?罗世平提出了“外语+X”的模式来表示外语复合型人才(罗世平,2000:8-11),这对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外语和复合能力“X”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不能单独强调英语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放松,相反地,更应强调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只有语言知识和技能强化了,作为复合部分的综合素质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出来。对英语语言部分而言,要求“活”的运用能力,要在具备宽泛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然后则要重点强调对创新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实现,要做到既不拘泥子传统的理念和模式,又能开拓性地从事具体的教学研究;不仅具有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能在教学中开展科研、进行教学改革。高师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始终把握住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曲明文,2002:35)。必须着重强调师范能力这一板块,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而且也能符合当前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具备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和学会研究,适应如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等教学研究模式,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综合素质培养的实施
4.1 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高师英语专业当前所面临的是如何培养适应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有所突破和创新的人才。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来实现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进行改革。高师英语专业必须以教师专业化为目标,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师。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必须适应于新的形势,进行改革和创新。高师英语专业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完成教学课时的安排,更在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基础教育课堂的适应能力和感悟能力。教学的着力点要转移到形成学生的教学、研究和发展等综合素质上来。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规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式必须为“探讨”、“协商”模式所取代。教学法课程必须结合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从而也保证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种学习观念和方式的“再传递”和“再发展”。
4.2 实行组合式的模块课程
课程的设置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师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高师教育自身改革和基础教育当前发展的趋势,与基础教育的发展形成一体化,解决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两张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发扬传统的优势,另一方面要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人才。戴炜栋教授等专家所倡导的外语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条龙”设想对人才 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在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蓬勃开展起来的情况下,必须改革课程的设置,使高师英语专业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结合起来,使高师英语专业的特色得以彰显。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体现出高师英语专业的传统优势,更要注重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从宏观角度讲,笔者认为应当在高师英语专业设置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当前的形势,可以设置“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课程模块,而每一模块又由不同的课程组成,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进行选择。
4.2.1 巩固语言能力模块
就专业课程而言,主要包括“英语知识”、“英语技能”两大模块,而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素质则包括了“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尽管必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英语专业能力也绝不能放松要求,应当在加强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来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英语知识模块应包括语言学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等。通过对该模块的设置,学生将形成英语专业的基础;而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还应当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对语言知识就应当包括语法课、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英语技能模块的目标主要是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反映在课程上,可以设置如听力、口语、综合英语、写作、翻译等课程,这些也是高师英语专业的传统优势,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的建设,不仅要拓宽专业知识,还要形成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2 整合综合能力模块
教学能力对师范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简单地把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法这门课程中是欠妥的。师范性不是抽象的,必须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起来,同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作为突出高师英语专业的课程在当前的形式下无疑是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的。事实上,当前高师英语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针对的是所有高师专业而非英语专业,未能同英语专业联系起来。而教学法的内容也明显过于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笔者对一些师范院校的一项调查,65%的大四学生在经过实习后认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而中学教师也有近68%的教师认为这类师范性课程的意义不明显。另外一些调查表明,61.20%的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各项能力不平衡(曲明文,2002:35)。由此看来,必须把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结合起来,彰显高师英语专业的特色,提高适应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基于此认识,一在设置教育教学能力模块时,可以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课程,从而加强英语和师范这两个领域的融合性。比如《新编心理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等均可作为当前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材,从而更加体现专业特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系列培训的国外原版书也可作为这一方面的参考。
4.2.3 增设发展潜力模块
在教学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开设与当前外语教育改革实践接轨的课程,比如开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课程,开设如介绍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方式和理念如研究性学习、跨文化交际、任务型教学、反思性教学、教育评价等课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信念,促进学生毕业后对基础教育的适应。同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改革,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科研方法、外语教学统计学、语言测试、校本课程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网络资源利用和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最终形成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力。
4.2.4 加强实践能力模块
当前高师英语专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教学实践不够,而学校对此也不够重视。因此,要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开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比如,在大学一、二年级集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从大学二年级后就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为学生举办讲座,探讨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开展的顶岗培训方案已经促进了高师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中小学在职教师能力发展的双贏,值得借鉴和推广。
5 结束语
高师英语专业是基础英语教育的母机,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高师英语专业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看来,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形势,传统的“英语专业+大教育理论”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滞后的教育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必然被时代淘汰。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高师英语专业必须清醒认识,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这不仅对基础教英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对高师英语专业在新世纪的定位和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高师英语专业;综合素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 1(2009)02-0068-4
1 引言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的目标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目标是为基础教育的英语教育事业培养具有时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文秋芳,2002:12-17),因此高师英语专业建设的成败又直接关系到基础英语教育的成败和继续发展。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开展开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都要求高师英语学生必须具备与从前不同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调查数据表明,师范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机制上仍然遵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标准,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难以迅速、有效融入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基于此,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了当前高师英语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将是高师英语专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2 提高高师英语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各方面来说都是对从前教学的彻底变革。不仅强调了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基本技能,而且更重视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当前高师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师的行为已经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应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与研究。教师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和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此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研究和探索的愿望,必然会被新的教育改革所淘汰,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培养准教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缺乏新的教育改革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那么就必然被时代所淘汰,而高师英语专业也将面临着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困境。
从目前情况看,高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观念趋于陈旧。尽管新课程的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开来,但是与之密切相关的高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仍处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当中。课程的设置几十年难有变化,走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传统观念下所设置的课程,如综合英语、泛读、听说、写作等都没有彰显师范特色,与非师范英语专业没太大区别。而体现出师范特色的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在新的形式下也没有新的变化,内容也没有完全与英语课程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师范院校的师生都有意识地淡化课程设置的师范性,(束定芳、庄智象,1996)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小学都在紧锣密鼓地实验或推动研究性学习,而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连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都没有听说过,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基础英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高师英语人才规格的定位
不可否认,师范英语专业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如何培养什么样规格的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呢?罗世平提出了“外语+X”的模式来表示外语复合型人才(罗世平,2000:8-11),这对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外语和复合能力“X”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不能单独强调英语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放松,相反地,更应强调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只有语言知识和技能强化了,作为复合部分的综合素质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出来。对英语语言部分而言,要求“活”的运用能力,要在具备宽泛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然后则要重点强调对创新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实现,要做到既不拘泥子传统的理念和模式,又能开拓性地从事具体的教学研究;不仅具有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能在教学中开展科研、进行教学改革。高师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始终把握住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曲明文,2002:35)。必须着重强调师范能力这一板块,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而且也能符合当前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具备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和学会研究,适应如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等教学研究模式,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综合素质培养的实施
4.1 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高师英语专业当前所面临的是如何培养适应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有所突破和创新的人才。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来实现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进行改革。高师英语专业必须以教师专业化为目标,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师。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必须适应于新的形势,进行改革和创新。高师英语专业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完成教学课时的安排,更在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基础教育课堂的适应能力和感悟能力。教学的着力点要转移到形成学生的教学、研究和发展等综合素质上来。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规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式必须为“探讨”、“协商”模式所取代。教学法课程必须结合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从而也保证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种学习观念和方式的“再传递”和“再发展”。
4.2 实行组合式的模块课程
课程的设置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师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高师教育自身改革和基础教育当前发展的趋势,与基础教育的发展形成一体化,解决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两张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发扬传统的优势,另一方面要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人才。戴炜栋教授等专家所倡导的外语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条龙”设想对人才 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在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蓬勃开展起来的情况下,必须改革课程的设置,使高师英语专业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结合起来,使高师英语专业的特色得以彰显。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体现出高师英语专业的传统优势,更要注重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从宏观角度讲,笔者认为应当在高师英语专业设置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当前的形势,可以设置“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课程模块,而每一模块又由不同的课程组成,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进行选择。
4.2.1 巩固语言能力模块
就专业课程而言,主要包括“英语知识”、“英语技能”两大模块,而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素质则包括了“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尽管必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英语专业能力也绝不能放松要求,应当在加强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来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英语知识模块应包括语言学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等。通过对该模块的设置,学生将形成英语专业的基础;而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还应当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对语言知识就应当包括语法课、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英语技能模块的目标主要是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反映在课程上,可以设置如听力、口语、综合英语、写作、翻译等课程,这些也是高师英语专业的传统优势,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的建设,不仅要拓宽专业知识,还要形成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2 整合综合能力模块
教学能力对师范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简单地把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法这门课程中是欠妥的。师范性不是抽象的,必须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起来,同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作为突出高师英语专业的课程在当前的形式下无疑是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的。事实上,当前高师英语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针对的是所有高师专业而非英语专业,未能同英语专业联系起来。而教学法的内容也明显过于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笔者对一些师范院校的一项调查,65%的大四学生在经过实习后认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而中学教师也有近68%的教师认为这类师范性课程的意义不明显。另外一些调查表明,61.20%的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各项能力不平衡(曲明文,2002:35)。由此看来,必须把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结合起来,彰显高师英语专业的特色,提高适应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基于此认识,一在设置教育教学能力模块时,可以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课程,从而加强英语和师范这两个领域的融合性。比如《新编心理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等均可作为当前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材,从而更加体现专业特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系列培训的国外原版书也可作为这一方面的参考。
4.2.3 增设发展潜力模块
在教学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开设与当前外语教育改革实践接轨的课程,比如开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课程,开设如介绍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方式和理念如研究性学习、跨文化交际、任务型教学、反思性教学、教育评价等课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信念,促进学生毕业后对基础教育的适应。同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改革,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科研方法、外语教学统计学、语言测试、校本课程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网络资源利用和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最终形成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力。
4.2.4 加强实践能力模块
当前高师英语专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教学实践不够,而学校对此也不够重视。因此,要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开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比如,在大学一、二年级集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从大学二年级后就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为学生举办讲座,探讨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开展的顶岗培训方案已经促进了高师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中小学在职教师能力发展的双贏,值得借鉴和推广。
5 结束语
高师英语专业是基础英语教育的母机,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高师英语专业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看来,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形势,传统的“英语专业+大教育理论”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滞后的教育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必然被时代淘汰。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高师英语专业必须清醒认识,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这不仅对基础教英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对高师英语专业在新世纪的定位和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