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山郁夫(1930-2009),当代日本著名艺术家,1930年6月15日生于广岛县,为广岛原子弹事件的幸存者,1952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一生致力于日本画创作,以描绘丝绸之路和佛教题材的画作而著名,曾多次实地考察古代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平山郁夫曾多次访问中国,为敦煌的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由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平山非常注重并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他身兼联合国亲善大使和日中友好协会的会长。2002年中国政府为表彰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特向他颁发了“文化交流贡献奖”,对他的此项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平山郁夫的作品享誉世界,作品造型功力深厚,格调甚高,充满温情与佛性,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平山15岁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为加速战争进程向他的家乡广岛投放了人类第一枚原子弹,平山当时就读的学校数百名师生当场死亡。在后来的回忆里,关于此事他这样说道:“烟雾中惶惶不安的人们,血肉模糊,或断了手臂,或失去双脚。但仍在拼力挣扎着要站起来。好像在喊着什么,我什么也听不见。还遇到很多眼球冒出来、挂在腮帮子上的人。我在这惨境中继续跑。向着军需厂,不顾一切地奔跑。”由于经受过战争的苦难,尤其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核爆事件的幸存者,生命可贵的意义对于他所产生的影响深远非常。
和平是无数逝去的生命换来的,代价沉重,来之不易,弥足珍惜。虽然活了下来,但平山郁夫却因遭受核辐射而染上了白血病。29岁时,平山的白血球降到了常人的一半以下。这样的经历和遭遇,为平山奠定了日后艺术的思想基础。关注生命的内核,感知生命的存在,追求生命的理解,体恤其中的平和、博大、静默、善意是平山郁夫艺术的核心。
平山坚信文化的交流是促进地域民族间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唯有理解才可达成共识,实现沟通与关照,维护和平,消解战争,本着生命个体的平等精神来宣扬人性。因此,平山郁夫获得了“当代唐玄奘”的称号。作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88年,平山郁夫成为联合国亲善大使,主要负责抢救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平山用他的画作赚来的钱,保护人类文化史上难以再次复制的遗产。在前南斯拉夫战争硝烟弥漫的旧城中,在战火中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前,在伊拉克战后疮痍累累的古迹上,都能看到平山郁夫奔波的身影。生命之悠悠大河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许没有受到上天的眷顾,不能熠熠发光,而且注定转瞬即逝,但在不懈的追求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我的救赎,都会发挥出自己的能量来增进人世间的善与和平。这就是平山对自己肩负使命的理解。
绘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用于视觉,具有直观开放的可能,可以非常有效的表达精神内核和意志所向。不同于文字,绘画的形象直观性更适合普遍的人类来接收和思辨,平山的绘画从东方艺术中不断汲取养分,依托画线的精神性不断建立严谨敦厚的造型,设色内敛,善于用金,矿物色的沉厚艳丽雅致浑然统一于画面。1959年,29岁的平山郁夫以《佛教传来》入选日本第四十四届院展,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其后相继以《入涅槃幻想》、药师寺三藏院《大唐西域壁画》等佛教题材的画作,先后获得日本美术院奖和日本艺术大奖,成为日本最顶尖的画家。1964年,平山郁夫再次以佛教题材的画作《佛说长阿含经卷五》在四十九届院展中获日本“文部大臣奖”。这一年平山也成为东京艺术大学的讲师。
佛教的主题一直是平山郁夫绘画的重要题材。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平山郁夫不断参加有关中亚、印度等地佛教遗迹的考察与写生活动,70年代以后,差不多每年他都会到沿着丝绸之路到中亚以及印度等地考察和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中亚地方风情的作品,这些温情、内敛、善意的作品中,表现了画家的独特的宗教情怀和审美眼光。平山尤其对唐玄奘不畏艰难远道传经的事迹深切感怀,在丝绸之路上“走了近三十次,居然毫发无损,平安返回,堪称奇迹。也可以说命大,但我确实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也是一种使命感的召唤,一定将玄奘的事迹传给当代”。
平山郁夫与敦煌之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第一次访问莫高窟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热情接待了他。他在感受到敦煌壁画强烈魅力的同时,也深深为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奠高窟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壁画临摹与研究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他决心要为敦煌尽己所能。回到日本后,他开始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募集资金。1988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竹下登准备到中国访问,除了北京之外,不知道还可以访问哪里,于是平山郁夫向竹下登建议一定要去敦煌。同年竹下登访问了敦煌莫高窟,决定援助建设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平山郁夫同时通过民间捐款的形式,向敦煌研究院捐款2亿日元,成立了敦煌保护研究基金会。
平山郁夫挚爱敦煌,不仅是由于敦煌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更出于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文化传播与沟通的关切。敦煌是平山内心深处可以获得现实共鸣与关照的地方,蕴藏了东方艺术精髓,平山常率领学生到敦煌观摩学习,并要求学习东洋绘画的学生必须去敦煌学习过才能毕业。不断奔波繁忙的日子里,作为一个画家,画笔随身,能够在敦煌洞窟里画一点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是平山不变的习惯。读平山的绘画,会为画面的精美、端庄、祥和、大气所折服,其间传递出的清晰明确的善与静直达心灵深处。
2009年12月平山因病逝世。一代艺术大师亦是一代和平使者,留下的作品诚挚真实地延续着平山的心意,他一生的经历几乎成为一个传奇,正如平山自己所言,他用自上天多得的时间散发出自己全部的光辉。
一粒微尘般的辉泽,让人们见到了佛心一片。
平山郁夫的作品享誉世界,作品造型功力深厚,格调甚高,充满温情与佛性,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平山15岁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为加速战争进程向他的家乡广岛投放了人类第一枚原子弹,平山当时就读的学校数百名师生当场死亡。在后来的回忆里,关于此事他这样说道:“烟雾中惶惶不安的人们,血肉模糊,或断了手臂,或失去双脚。但仍在拼力挣扎着要站起来。好像在喊着什么,我什么也听不见。还遇到很多眼球冒出来、挂在腮帮子上的人。我在这惨境中继续跑。向着军需厂,不顾一切地奔跑。”由于经受过战争的苦难,尤其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核爆事件的幸存者,生命可贵的意义对于他所产生的影响深远非常。
和平是无数逝去的生命换来的,代价沉重,来之不易,弥足珍惜。虽然活了下来,但平山郁夫却因遭受核辐射而染上了白血病。29岁时,平山的白血球降到了常人的一半以下。这样的经历和遭遇,为平山奠定了日后艺术的思想基础。关注生命的内核,感知生命的存在,追求生命的理解,体恤其中的平和、博大、静默、善意是平山郁夫艺术的核心。
平山坚信文化的交流是促进地域民族间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唯有理解才可达成共识,实现沟通与关照,维护和平,消解战争,本着生命个体的平等精神来宣扬人性。因此,平山郁夫获得了“当代唐玄奘”的称号。作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88年,平山郁夫成为联合国亲善大使,主要负责抢救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平山用他的画作赚来的钱,保护人类文化史上难以再次复制的遗产。在前南斯拉夫战争硝烟弥漫的旧城中,在战火中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前,在伊拉克战后疮痍累累的古迹上,都能看到平山郁夫奔波的身影。生命之悠悠大河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许没有受到上天的眷顾,不能熠熠发光,而且注定转瞬即逝,但在不懈的追求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我的救赎,都会发挥出自己的能量来增进人世间的善与和平。这就是平山对自己肩负使命的理解。
绘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用于视觉,具有直观开放的可能,可以非常有效的表达精神内核和意志所向。不同于文字,绘画的形象直观性更适合普遍的人类来接收和思辨,平山的绘画从东方艺术中不断汲取养分,依托画线的精神性不断建立严谨敦厚的造型,设色内敛,善于用金,矿物色的沉厚艳丽雅致浑然统一于画面。1959年,29岁的平山郁夫以《佛教传来》入选日本第四十四届院展,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其后相继以《入涅槃幻想》、药师寺三藏院《大唐西域壁画》等佛教题材的画作,先后获得日本美术院奖和日本艺术大奖,成为日本最顶尖的画家。1964年,平山郁夫再次以佛教题材的画作《佛说长阿含经卷五》在四十九届院展中获日本“文部大臣奖”。这一年平山也成为东京艺术大学的讲师。
佛教的主题一直是平山郁夫绘画的重要题材。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平山郁夫不断参加有关中亚、印度等地佛教遗迹的考察与写生活动,70年代以后,差不多每年他都会到沿着丝绸之路到中亚以及印度等地考察和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中亚地方风情的作品,这些温情、内敛、善意的作品中,表现了画家的独特的宗教情怀和审美眼光。平山尤其对唐玄奘不畏艰难远道传经的事迹深切感怀,在丝绸之路上“走了近三十次,居然毫发无损,平安返回,堪称奇迹。也可以说命大,但我确实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也是一种使命感的召唤,一定将玄奘的事迹传给当代”。
平山郁夫与敦煌之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第一次访问莫高窟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热情接待了他。他在感受到敦煌壁画强烈魅力的同时,也深深为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奠高窟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壁画临摹与研究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他决心要为敦煌尽己所能。回到日本后,他开始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募集资金。1988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竹下登准备到中国访问,除了北京之外,不知道还可以访问哪里,于是平山郁夫向竹下登建议一定要去敦煌。同年竹下登访问了敦煌莫高窟,决定援助建设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平山郁夫同时通过民间捐款的形式,向敦煌研究院捐款2亿日元,成立了敦煌保护研究基金会。
平山郁夫挚爱敦煌,不仅是由于敦煌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更出于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文化传播与沟通的关切。敦煌是平山内心深处可以获得现实共鸣与关照的地方,蕴藏了东方艺术精髓,平山常率领学生到敦煌观摩学习,并要求学习东洋绘画的学生必须去敦煌学习过才能毕业。不断奔波繁忙的日子里,作为一个画家,画笔随身,能够在敦煌洞窟里画一点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是平山不变的习惯。读平山的绘画,会为画面的精美、端庄、祥和、大气所折服,其间传递出的清晰明确的善与静直达心灵深处。
2009年12月平山因病逝世。一代艺术大师亦是一代和平使者,留下的作品诚挚真实地延续着平山的心意,他一生的经历几乎成为一个传奇,正如平山自己所言,他用自上天多得的时间散发出自己全部的光辉。
一粒微尘般的辉泽,让人们见到了佛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