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168-01
苗族人称蝴蝶为“妹榜妹留”,也叫蝴蝶妈妈。黔东南苗族是一个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智慧和勤劳的她们运用蝴蝶去改造美化她们的生活。蝴蝶出现在了黔东南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文学、音乐、传统工艺、医学、祭祀活动中都有蝴蝶的踪迹。
文学上,“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枫木歌》中就描述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只生长着一颗树,即枫木树,后来树根变成泥鳅,树干上的疙瘩变成猫头鹰,树梢变成鸟。还有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所谓的‘妹榜妹留’,也就是蝴蝶妈妈,她与小水泡‘游方’生下12个蛋。宇抱卵,从黄蛋里生出姜央也就是人类的始祖。”蝴蝶出现在许多与黔东南人民生活有关的事物中,如黔东南苗族有男女青年对唱情歌,谈情说爱的恋爱活动——游方。以及在黔东南雷山县也有苗族青年男女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身着盛装,手持花伞,从四面八方来到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的山坡上,进行对歌的“爬坡节”。在这些节日中少不了情歌的出现,而情歌歌词中更是不乏用蝴蝶双飞和蝶恋花来传达彼此的爱慕之情。流传下来的苗族《焚巾曲》说:“杀猪扫村寨,祭祖先老人,祭祖祭蝶妈,”是对黔东南苗族人的 “扫寨”这一习俗的描写。
但是黔东南苗族蝴蝶文化应用最广泛的还是要属当地苗族人将蝴蝶美丽的造型运用到自己的剪纸、织锦、挑花、蜡染、银饰、刺绣上。这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对蝴蝶文化进行的传播。
由于刺绣的需要,在一些苗族地区剪花发展成为一项特殊的工艺。而作为苗绣的姊妹艺术的苗族剪纸中也频频出现蝴蝶造型,它们有的是以角花的形式出现陪衬着主体物,有的则作为其他物体的花纹点缀在它们的身上,有的则以主体物的形式占有剪纸画面的大部分区域。
与苗族刺绣一样作为服装装饰艺术的还有苗族织锦、挑花与蜡染,其中也不乏有蝴蝶造型出现。以施洞织锦为例,它主要用于围腰,它的纹样不像多数类型的苗锦那样只是几何纹,而是如同他的刺绣一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与动物形象,其中更不乏有蝴蝶的图样。黎平彩锦中以菱形连续为基础,由此变成多种几何线条,也显现出半抽象与半具象的蝴蝶、鸟纹等。在挑花中,用十字针、齐针等针法塑造出了更多的蝴蝶式样,如花溪型挑花中,各种蝴蝶更多的是以四方连续的方式使图案呈现出一种放射的状态,既规范了整体格局,但其中内容又千变万化。苗族称蜡染为“蜡花”,在黔东南蜡染中,利用一种特制的蜡刀点蜡,人们创造出了另一批蝴蝶的图形式样。
谈完了服装我们再看在银饰品中的蝴蝶。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苗女盛装,银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在黔东南苗族银饰中不论是银簪、银角、银冠、银耳柱、银耳环、银圈、银戒、银手镯等等装饰品都有过蝴蝶的图形。柳川发鬓周围插凤鸟,花鸟等银饰和银勒子,勒子下面缀有各式的银铃与彩花蝴蝶。施洞的银花带以银子打成螳螂、蝴蝶或马等立体纹样,然后编结成型,钉在一块白布上,插银凤、银角佩银耳环、耳柱。久敢苗族耳戴直径为四五厘米的圆圈耳环,环下吊有指头大小的灯笼型或蝴蝶型银花。岜沙盛装银饰上也有蝶式小胸饰。龙泉便装包黑色头帕,并在后方别一枚银蝴蝶为饰。黄平银帽第三层为花层,用细如发丝的银丝做成的弹簧柄将百余朵用银箔做成的苦菜花型银花与叶层相连,远视如一盆盛开的银色鲜花,花丛上还拴有银鸟或银螳螂,蝴蝶等。丹寨、三都一带的白领苗银角上雕刻有龙、蝶、鸟及花卉纹。施洞、革一、凯里凯堂、黄平的扁圈沿下吊有50厘米宽、35厘米高的银花,呈圆弧形,分成四段,至上而下依次为鱼、蝶、叶片和银铃。从江岜沙一带胸饰造型为一只银花蝴蝶,蝶翅表面还有珐琅装饰。台江、凯里、雷山一带银衣则由尽百张银片和几十个银泡组成,分别钉于衣背、前后衣摆、衣肩和袖上。衣背由十块单独银片组合成一个圆形画面,中央一块为铜鼓图案,周围饰片为罗汉、罗盘、蝉、蝶、鱼、花鸟和花卉等。
色彩斑斓的服装和日用品上布满了精美绝伦的刺绣,在这些绣品中不时闪现出蝴蝶的影子。如有的服装上绣有龙、鱼、鸟、蝶共同处在一个画面以表达苗族人对自己与自然相和谐的观点。西江苗族盛装的肩部通常都有双头龙或飞凤,蝴蝶等刺绣图案作为装饰。有的创造性地将鱼的尾部、蝶的翅膀、人的头部相结合,组成一个全新的具有神话色彩的造型。再例如榕江的苗族服装上的刺绣花纹结构为衣背正中有一斜置正方形图框,框内中央或为一太阳纹或一圆形圈龙纹,四角为枫叶纹或蝴蝶纹。蝴蝶纹样几乎用于苗族服饰和日用品的所有装饰图案中。就服饰来看,衣服、围裙、背扇、童帽、童鞋有蝴蝶,帐檐、门帘、褡裢、荷包上也绣有蝴蝶。有历史文献称,蝴蝶可以入药,有延年益寿的奇效,于是蝴蝶就出现在苗人所开的药方中。
黔东南苗族人件件东西的装饰离不开蝴蝶,就连那些隆重的祭祀活动都与它有关联。“民间传说在很古很古以前,姜央从蝴蝶妈妈的十二个里孵出来以后,打败了雷公、龙、虎、夺得天下,开田开土,繁衍子孙。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年,地方突然发生瘟疫,人死得多;又一年,天下干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没有祭祖的原因,祖先生气降的灾害。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祭了蝴蝶妈妈之后,果然瘟疫消失,普降雨露,年年丰收。”于是姜央定下规约:从今后,每隔十三年祭祖一次。这就是“吃鼓藏”的由来。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有“扫寨”的习俗,即每年村寨里杀一头猪,由理老念巫词,大家分得一份猪肉,带到村外去吃,并且家家户户熄火一天,象征这年无灾祸。“扫寨”所祭祀的也是蝴蝶妈妈。
除了这些之外,蝴蝶还时常出现在黔东南苗人家里的窗棂木雕,山墙壁画、水缸石刻和其他如桥梁建筑的雕刻上。
总之,蝴蝶出现在了黔东南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蜡染、剪纸、织锦、刺绣、挑花、银饰、窗棂木雕、水缸石刻、祭祖盛典以及苗族古歌中。黔东南苗族蝴蝶文化主要是以一种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图形符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黔东南苗族人把蝴蝶尊为祖先,视为吉祥的象征。历经岁月的沉淀,蝴蝶已从最初的单一的一种文字、图形符号变成为了渗透到人们精神当中的特有的民族文化的代表。而这种黔东南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外观上拥有着独特的造型方式。
参考文献
[1]伍新福著.苗族文化史[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伍新福著.中国苗族通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3]燕宝.鼓社节的来历[J].
苗族人称蝴蝶为“妹榜妹留”,也叫蝴蝶妈妈。黔东南苗族是一个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智慧和勤劳的她们运用蝴蝶去改造美化她们的生活。蝴蝶出现在了黔东南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文学、音乐、传统工艺、医学、祭祀活动中都有蝴蝶的踪迹。
文学上,“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枫木歌》中就描述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只生长着一颗树,即枫木树,后来树根变成泥鳅,树干上的疙瘩变成猫头鹰,树梢变成鸟。还有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所谓的‘妹榜妹留’,也就是蝴蝶妈妈,她与小水泡‘游方’生下12个蛋。宇抱卵,从黄蛋里生出姜央也就是人类的始祖。”蝴蝶出现在许多与黔东南人民生活有关的事物中,如黔东南苗族有男女青年对唱情歌,谈情说爱的恋爱活动——游方。以及在黔东南雷山县也有苗族青年男女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身着盛装,手持花伞,从四面八方来到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的山坡上,进行对歌的“爬坡节”。在这些节日中少不了情歌的出现,而情歌歌词中更是不乏用蝴蝶双飞和蝶恋花来传达彼此的爱慕之情。流传下来的苗族《焚巾曲》说:“杀猪扫村寨,祭祖先老人,祭祖祭蝶妈,”是对黔东南苗族人的 “扫寨”这一习俗的描写。
但是黔东南苗族蝴蝶文化应用最广泛的还是要属当地苗族人将蝴蝶美丽的造型运用到自己的剪纸、织锦、挑花、蜡染、银饰、刺绣上。这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对蝴蝶文化进行的传播。
由于刺绣的需要,在一些苗族地区剪花发展成为一项特殊的工艺。而作为苗绣的姊妹艺术的苗族剪纸中也频频出现蝴蝶造型,它们有的是以角花的形式出现陪衬着主体物,有的则作为其他物体的花纹点缀在它们的身上,有的则以主体物的形式占有剪纸画面的大部分区域。
与苗族刺绣一样作为服装装饰艺术的还有苗族织锦、挑花与蜡染,其中也不乏有蝴蝶造型出现。以施洞织锦为例,它主要用于围腰,它的纹样不像多数类型的苗锦那样只是几何纹,而是如同他的刺绣一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与动物形象,其中更不乏有蝴蝶的图样。黎平彩锦中以菱形连续为基础,由此变成多种几何线条,也显现出半抽象与半具象的蝴蝶、鸟纹等。在挑花中,用十字针、齐针等针法塑造出了更多的蝴蝶式样,如花溪型挑花中,各种蝴蝶更多的是以四方连续的方式使图案呈现出一种放射的状态,既规范了整体格局,但其中内容又千变万化。苗族称蜡染为“蜡花”,在黔东南蜡染中,利用一种特制的蜡刀点蜡,人们创造出了另一批蝴蝶的图形式样。
谈完了服装我们再看在银饰品中的蝴蝶。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苗女盛装,银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在黔东南苗族银饰中不论是银簪、银角、银冠、银耳柱、银耳环、银圈、银戒、银手镯等等装饰品都有过蝴蝶的图形。柳川发鬓周围插凤鸟,花鸟等银饰和银勒子,勒子下面缀有各式的银铃与彩花蝴蝶。施洞的银花带以银子打成螳螂、蝴蝶或马等立体纹样,然后编结成型,钉在一块白布上,插银凤、银角佩银耳环、耳柱。久敢苗族耳戴直径为四五厘米的圆圈耳环,环下吊有指头大小的灯笼型或蝴蝶型银花。岜沙盛装银饰上也有蝶式小胸饰。龙泉便装包黑色头帕,并在后方别一枚银蝴蝶为饰。黄平银帽第三层为花层,用细如发丝的银丝做成的弹簧柄将百余朵用银箔做成的苦菜花型银花与叶层相连,远视如一盆盛开的银色鲜花,花丛上还拴有银鸟或银螳螂,蝴蝶等。丹寨、三都一带的白领苗银角上雕刻有龙、蝶、鸟及花卉纹。施洞、革一、凯里凯堂、黄平的扁圈沿下吊有50厘米宽、35厘米高的银花,呈圆弧形,分成四段,至上而下依次为鱼、蝶、叶片和银铃。从江岜沙一带胸饰造型为一只银花蝴蝶,蝶翅表面还有珐琅装饰。台江、凯里、雷山一带银衣则由尽百张银片和几十个银泡组成,分别钉于衣背、前后衣摆、衣肩和袖上。衣背由十块单独银片组合成一个圆形画面,中央一块为铜鼓图案,周围饰片为罗汉、罗盘、蝉、蝶、鱼、花鸟和花卉等。
色彩斑斓的服装和日用品上布满了精美绝伦的刺绣,在这些绣品中不时闪现出蝴蝶的影子。如有的服装上绣有龙、鱼、鸟、蝶共同处在一个画面以表达苗族人对自己与自然相和谐的观点。西江苗族盛装的肩部通常都有双头龙或飞凤,蝴蝶等刺绣图案作为装饰。有的创造性地将鱼的尾部、蝶的翅膀、人的头部相结合,组成一个全新的具有神话色彩的造型。再例如榕江的苗族服装上的刺绣花纹结构为衣背正中有一斜置正方形图框,框内中央或为一太阳纹或一圆形圈龙纹,四角为枫叶纹或蝴蝶纹。蝴蝶纹样几乎用于苗族服饰和日用品的所有装饰图案中。就服饰来看,衣服、围裙、背扇、童帽、童鞋有蝴蝶,帐檐、门帘、褡裢、荷包上也绣有蝴蝶。有历史文献称,蝴蝶可以入药,有延年益寿的奇效,于是蝴蝶就出现在苗人所开的药方中。
黔东南苗族人件件东西的装饰离不开蝴蝶,就连那些隆重的祭祀活动都与它有关联。“民间传说在很古很古以前,姜央从蝴蝶妈妈的十二个里孵出来以后,打败了雷公、龙、虎、夺得天下,开田开土,繁衍子孙。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年,地方突然发生瘟疫,人死得多;又一年,天下干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没有祭祖的原因,祖先生气降的灾害。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祭了蝴蝶妈妈之后,果然瘟疫消失,普降雨露,年年丰收。”于是姜央定下规约:从今后,每隔十三年祭祖一次。这就是“吃鼓藏”的由来。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有“扫寨”的习俗,即每年村寨里杀一头猪,由理老念巫词,大家分得一份猪肉,带到村外去吃,并且家家户户熄火一天,象征这年无灾祸。“扫寨”所祭祀的也是蝴蝶妈妈。
除了这些之外,蝴蝶还时常出现在黔东南苗人家里的窗棂木雕,山墙壁画、水缸石刻和其他如桥梁建筑的雕刻上。
总之,蝴蝶出现在了黔东南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蜡染、剪纸、织锦、刺绣、挑花、银饰、窗棂木雕、水缸石刻、祭祖盛典以及苗族古歌中。黔东南苗族蝴蝶文化主要是以一种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图形符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黔东南苗族人把蝴蝶尊为祖先,视为吉祥的象征。历经岁月的沉淀,蝴蝶已从最初的单一的一种文字、图形符号变成为了渗透到人们精神当中的特有的民族文化的代表。而这种黔东南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外观上拥有着独特的造型方式。
参考文献
[1]伍新福著.苗族文化史[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伍新福著.中国苗族通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3]燕宝.鼓社节的来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