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的身上,只能暖和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临心灵深处,才能暖透人的一生一世。这句话,赵青山始终铭记于心。从四平市教育局德育办主任,到副局长,再到局长,他深度参与了四平市的一系列教育革新,并不断呼吁整个教育圈与社会浮躁之气奋力抗衡,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打开一扇扇心灵之窗。
中国德育:从2004年前提出研究课题“经历教育”,到如今“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经历教育体系”,四平市德育工作一直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拓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对此,您有什么体会?
赵青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德育实效化。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支撑人们思想的主流观念在淡化,不光是学生,成人也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观念错位、心理浮躁等状况,很多独生子女内心脆弱,无法经受任何挫折,因此,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一些切合实际的载体,真正地让孩子从小奠定道德和文明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德育“实”起来并不容易,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形”的层面。“形”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依托节日脉络或国家主题设计出来。结果学生参与了不少活动,学校也费了很多劲,最后效果却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体系。
“经历教育”行动研究从2004年至今,将近十年,历久弥新,目前仍在继续开展。有人说,“经历教育”是个筐,德育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都可以往里面装。但这个筐并不是一个机械的筐,而是一个有形的实体,是引领和承载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筐,不然的话,德育工作就会出现远大空泛、支离破碎、不规范不系统的情况。
中国德育:在您看来,这些研究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实际的效果又是怎样呢?
赵青山:“经历教育”行动研究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在活动设计上,小学低年级以启蒙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小学高年级则以稍高层次的思维和行为培养为主;初中正好处在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前期阶段,据此设计课程,开展活动;高中就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生使命感,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涵盖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从思想到行为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力争达到整体构建。
如果学校扎扎实实抓一轮,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形与神就能显现出来,一个梯队的学生就出现了;连续抓十年,一代人的思想脉络就形成了。我们是想通过课题研究和活动载体达到这样的目的。事实证明,有很多效果能很快显现,有很多效果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无形的,但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些有形的课题和载体催生学生无形的思想脉络的形成。
中国德育:在课题研究中,基层校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赵青山:我们最近组建了一支本土的德育专家团队,这里面有科研工作者、基层校长、德育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等,他们对一些“点”上的问题研究得很深很透。我提倡先从一个小案例开始研究,把这个“点”做实。如果把所有的“点”都做实,抻出来就是一条“线”,拉开来就是一个“面”,竖起来就是一个“体”。
教育家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霍懋征、李吉林、魏书生……他们之所以被很多人看成教育家,有着共同的特点—把自己的工作做实,然后产生了系列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最后独树一帜,成为教育家的雏形,之后再往深层次去研究,以此用来指导实践,带动和影响他人,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有些理论研究听上去很空,实际上很实。基层校长和教师参与的基础和前提是找准“点”,躬身去做,但要有新意,不能因循守旧。或许,你付出很大的艰辛,才收获了一点点成果,甚至根本没有成果,也要坚持去做。
中国德育:我们了解到,您担任局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师德建设,请问当时您是如何考虑的?
赵青山: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都会遇到很多风格各异的教师,对他们的印象或深或浅,感情或浓或淡。而教师的言谈、学识、修养无不或多或少地对每个学生产生影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给你知识与技能,还能教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甚至能指引你人生的方向。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有许多人和事让我难忘、让我感动,但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却让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行动诠释了教师的最高境界—师者父母心。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我相信,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是她在关键时刻舍身保护学生的力量源泉。
所以,担任局长之后,我便开展了“四师一满意”主题教育活动,即“立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我相信,责任感是教师工作不竭的动力,爱心是滋养学生心智的甘泉。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师者父母心”,以张丽莉为榜样,爱生如子、爱岗敬业,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中国德育:您曾经说过,当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有时候是因为教育自身的力不从心,请就此谈一谈您的思考。
赵青山: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整体育人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德育效果。现实情况往往是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够,配合不好,导致脱节现象。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见到老人摔倒了要扶老人站起来;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扶,甚至不扶,怕被人讹诈;而社会上确实出现过讹诈好心人的情况。学校教育被家庭教育抵消了不少,又被社会负面事件否定了。尽管有些事例是极个别现象,但却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相比之下,学校和家庭联系得较多,配合得较好,但是在面对社会负面问题时,学校明显力不从心,只能尽可能地正面引导学生和家长。所以,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学校教育只会显得孤立无援。
中国德育:要改变这种力不从心的局面,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赵青山:教育行业的社会关注度极高。很多事情都处在急难险重之中,如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校园校舍问题,还有社会治安等。有时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加之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一些学生和家长心理失衡,往往会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更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如履薄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具有忧患意识,时时自醒、自警、自律,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想要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一起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一是统一教育目标和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使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走上社会,都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免得不知所措。
二是加强沟通和协调。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相互配合。如学校可以指定专人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可以成立家庭教育俱乐部,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教育规律,普及科学育人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书面联系、直接对话,或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也要积极研究社会问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吸取正能量,淡化负面问题,以积极向上的风貌面对一切。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积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高艳艳
中国德育:从2004年前提出研究课题“经历教育”,到如今“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经历教育体系”,四平市德育工作一直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拓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对此,您有什么体会?
赵青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德育实效化。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支撑人们思想的主流观念在淡化,不光是学生,成人也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观念错位、心理浮躁等状况,很多独生子女内心脆弱,无法经受任何挫折,因此,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一些切合实际的载体,真正地让孩子从小奠定道德和文明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德育“实”起来并不容易,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形”的层面。“形”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依托节日脉络或国家主题设计出来。结果学生参与了不少活动,学校也费了很多劲,最后效果却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体系。
“经历教育”行动研究从2004年至今,将近十年,历久弥新,目前仍在继续开展。有人说,“经历教育”是个筐,德育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都可以往里面装。但这个筐并不是一个机械的筐,而是一个有形的实体,是引领和承载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筐,不然的话,德育工作就会出现远大空泛、支离破碎、不规范不系统的情况。
中国德育:在您看来,这些研究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实际的效果又是怎样呢?
赵青山:“经历教育”行动研究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在活动设计上,小学低年级以启蒙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小学高年级则以稍高层次的思维和行为培养为主;初中正好处在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前期阶段,据此设计课程,开展活动;高中就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生使命感,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涵盖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从思想到行为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力争达到整体构建。
如果学校扎扎实实抓一轮,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形与神就能显现出来,一个梯队的学生就出现了;连续抓十年,一代人的思想脉络就形成了。我们是想通过课题研究和活动载体达到这样的目的。事实证明,有很多效果能很快显现,有很多效果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无形的,但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些有形的课题和载体催生学生无形的思想脉络的形成。
中国德育:在课题研究中,基层校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赵青山:我们最近组建了一支本土的德育专家团队,这里面有科研工作者、基层校长、德育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等,他们对一些“点”上的问题研究得很深很透。我提倡先从一个小案例开始研究,把这个“点”做实。如果把所有的“点”都做实,抻出来就是一条“线”,拉开来就是一个“面”,竖起来就是一个“体”。
教育家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霍懋征、李吉林、魏书生……他们之所以被很多人看成教育家,有着共同的特点—把自己的工作做实,然后产生了系列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最后独树一帜,成为教育家的雏形,之后再往深层次去研究,以此用来指导实践,带动和影响他人,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有些理论研究听上去很空,实际上很实。基层校长和教师参与的基础和前提是找准“点”,躬身去做,但要有新意,不能因循守旧。或许,你付出很大的艰辛,才收获了一点点成果,甚至根本没有成果,也要坚持去做。
中国德育:我们了解到,您担任局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师德建设,请问当时您是如何考虑的?
赵青山: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都会遇到很多风格各异的教师,对他们的印象或深或浅,感情或浓或淡。而教师的言谈、学识、修养无不或多或少地对每个学生产生影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给你知识与技能,还能教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甚至能指引你人生的方向。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有许多人和事让我难忘、让我感动,但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却让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行动诠释了教师的最高境界—师者父母心。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我相信,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是她在关键时刻舍身保护学生的力量源泉。
所以,担任局长之后,我便开展了“四师一满意”主题教育活动,即“立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我相信,责任感是教师工作不竭的动力,爱心是滋养学生心智的甘泉。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师者父母心”,以张丽莉为榜样,爱生如子、爱岗敬业,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中国德育:您曾经说过,当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有时候是因为教育自身的力不从心,请就此谈一谈您的思考。
赵青山: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整体育人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德育效果。现实情况往往是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够,配合不好,导致脱节现象。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见到老人摔倒了要扶老人站起来;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扶,甚至不扶,怕被人讹诈;而社会上确实出现过讹诈好心人的情况。学校教育被家庭教育抵消了不少,又被社会负面事件否定了。尽管有些事例是极个别现象,但却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相比之下,学校和家庭联系得较多,配合得较好,但是在面对社会负面问题时,学校明显力不从心,只能尽可能地正面引导学生和家长。所以,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学校教育只会显得孤立无援。
中国德育:要改变这种力不从心的局面,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赵青山:教育行业的社会关注度极高。很多事情都处在急难险重之中,如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校园校舍问题,还有社会治安等。有时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加之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一些学生和家长心理失衡,往往会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更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如履薄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具有忧患意识,时时自醒、自警、自律,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想要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一起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一是统一教育目标和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使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走上社会,都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免得不知所措。
二是加强沟通和协调。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相互配合。如学校可以指定专人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可以成立家庭教育俱乐部,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教育规律,普及科学育人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书面联系、直接对话,或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也要积极研究社会问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吸取正能量,淡化负面问题,以积极向上的风貌面对一切。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积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高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