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點,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怎样才能保证区域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呢?通过多年的实践,下面就此问题浅淡几点看法。
一、 重视幼儿区域活动材料及环境的创设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
(一)材料一定要美观,富有趣味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增长知识、探索学习的实践活动,幼儿在拼拼玩玩、想想说说、涂涂画画中增长了知识,相应地也发展了智力。而区域活动中区域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投放材料时,关键考虑材料的教育价值以及它会带来的教育效果。如美工区的制作活动,一直是小朋友喜欢的活动,每次都会成为小朋友的首选,原因就在于投放的材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注重情景性,内容也会随着主题的发展及时地更换,无形中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
(二)要选用操作性强的材料
充分发挥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在半个小时的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有时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游戏材料,但是一到孩子们的手上,往往只玩了一会儿就无人问津了。所以材料的提供一定要受幼儿的关注。 如“探索区”的“拯救海洋动物”。幼儿在用磁性鱼钩、匙、筷子等各种方法将盆里的各种鱼类拯救出来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挫折,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反复尝试,直到成功为止。再将自己使用什么方法记在记录纸上。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判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种方法完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的小朋友一下子记录了许多方法,成功后的喜悦便不言而喻了。
二、区域活动中关注游戏规则的制订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地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在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
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
如一次我在建构区域增加了一种新型的积木,于是吸引了很多活动的小朋友,建构区成了孩子们争相选择的地方。然而,相继出现的人数增多、争抢玩具、乱丢积木、追逐打闹、破坏他人作品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于是,我把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一些不良行为以图画、照相或文字记录下来,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这样玩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玩?小朋友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要按脚印进区,脚印满了就不能再进来。”有的说:“坐下来安静的玩,不能大声讲话,这样会吵着别人。”有的说:“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可以一个人霸占或争抢积木玩具”……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建构区活动的规则很快就定出来了。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时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例如,涂鸦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之一,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玩过后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你一笔我一笔地画出涂鸦区的范围,如室内的墙面上,小朋友的衣服上,脸上……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遭殃的是教室洁白的墙面,小朋友漂亮的衣服。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涂鸦时一定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并要非常小心的不要去画到小朋友的身上衣服上……
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时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三、指导幼儿遵守区域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可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规则的性质,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 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挂牌、戴手环、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图书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探索角,投入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 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比如,我们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幼儿进区时从容,出区时匆忙,这样放鞋方便穿着),而且鞋印画得十分有趣。我们将一双摆放正确的鞋(左右脚正确)画成两张相向而笑的人脸,以提醒幼儿,当你的鞋放成一对好朋友姿势时,左右脚便不会穿错。这样,鞋印不仅是娃娃家满额人数的标志,同时,又成了训练幼儿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3. 提醒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当幼儿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具体布置、幼儿活动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区域活动的目标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肯定还能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
一、 重视幼儿区域活动材料及环境的创设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
(一)材料一定要美观,富有趣味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增长知识、探索学习的实践活动,幼儿在拼拼玩玩、想想说说、涂涂画画中增长了知识,相应地也发展了智力。而区域活动中区域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投放材料时,关键考虑材料的教育价值以及它会带来的教育效果。如美工区的制作活动,一直是小朋友喜欢的活动,每次都会成为小朋友的首选,原因就在于投放的材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注重情景性,内容也会随着主题的发展及时地更换,无形中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
(二)要选用操作性强的材料
充分发挥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在半个小时的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有时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游戏材料,但是一到孩子们的手上,往往只玩了一会儿就无人问津了。所以材料的提供一定要受幼儿的关注。 如“探索区”的“拯救海洋动物”。幼儿在用磁性鱼钩、匙、筷子等各种方法将盆里的各种鱼类拯救出来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挫折,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反复尝试,直到成功为止。再将自己使用什么方法记在记录纸上。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判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种方法完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的小朋友一下子记录了许多方法,成功后的喜悦便不言而喻了。
二、区域活动中关注游戏规则的制订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地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在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
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
如一次我在建构区域增加了一种新型的积木,于是吸引了很多活动的小朋友,建构区成了孩子们争相选择的地方。然而,相继出现的人数增多、争抢玩具、乱丢积木、追逐打闹、破坏他人作品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于是,我把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一些不良行为以图画、照相或文字记录下来,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这样玩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玩?小朋友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要按脚印进区,脚印满了就不能再进来。”有的说:“坐下来安静的玩,不能大声讲话,这样会吵着别人。”有的说:“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可以一个人霸占或争抢积木玩具”……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建构区活动的规则很快就定出来了。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时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例如,涂鸦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之一,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玩过后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你一笔我一笔地画出涂鸦区的范围,如室内的墙面上,小朋友的衣服上,脸上……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遭殃的是教室洁白的墙面,小朋友漂亮的衣服。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涂鸦时一定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并要非常小心的不要去画到小朋友的身上衣服上……
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时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三、指导幼儿遵守区域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可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规则的性质,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 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挂牌、戴手环、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图书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探索角,投入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 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比如,我们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幼儿进区时从容,出区时匆忙,这样放鞋方便穿着),而且鞋印画得十分有趣。我们将一双摆放正确的鞋(左右脚正确)画成两张相向而笑的人脸,以提醒幼儿,当你的鞋放成一对好朋友姿势时,左右脚便不会穿错。这样,鞋印不仅是娃娃家满额人数的标志,同时,又成了训练幼儿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3. 提醒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当幼儿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具体布置、幼儿活动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区域活动的目标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肯定还能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