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这幅《苍翠凌天图》是髡残的代表作品,也是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髡残是神秘的,他在天之一隅平静地俯视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髡残也是神奇的,他的诗魂画魄无声地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髡残与八大、弘仁、石涛,后世并称“四大名僧”。髡残说:“每晨夕登峰眺远,益得山灵真气象耳……”而如今的我们离此已是太遥远了。
【关键词】髡残 苍翠凌天图 浅赏
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这句话从此图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这幅《苍翠凌天图》是髡残的代表作品,也是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我们不妨仔细端详,悬崖曲径,栅木院门,林中瓦舍隐现,一人坐于案前,似有所思,曲径而上,古屋依摩崖而建,得苍茫高古,幽深静谧之气。再续其上,山路直通峰顶。周围奇峰峻岭,磅礴逶迤,古树苍翠挺拔,涧谷飞泉壁挂,横霭迷蒙。真可谓“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山石树木用赭石勾染,焦墨点苔,浓墨描写。用笔放纵洒脱,令人叹为观止。
髡残(1612-1673年),字介丘,号石溪,自称残道人、石道人,俗姓刘,湖南武陵人(今常德)。髡残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曾准备以考试走上仕途之路,但最终走入了佛门。“髡”者,剃发以示刑罚之意。他取名髡残,含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于是,他长跪于父亲床前谢不孝之罪,而了却尘缘。在髡残的心中,他要行的是天地之间的大孝。那是一种常人无法理喻的道化人生。
髡残生活的年代正值新旧朝代的交替。出家后的他经常在外游历名山大川。一方面他看到没落的明朝腐败的社会现状,另一方面又因异族入侵而引发的民族使命感,让他内心冲突着矛盾。特别在南明何腾蛟反清队伍失败后,他更是寄情于自然山水,专注于绘画艺术,以逃避世俗之情,远离红尘之苦。髡残是一个天资高妙、性情直硬、崇尚气节的人,出家后交友的主要是几个明朝的故老遗民,如顾炎武、钱谦益等。髡残遁世为僧,但在异族的统治下,内心深处蕴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蒿目时艰,忧心家国,所以对曾参加过抗清斗争,明亡后曾先后多次谒拜孝陵和明陵以示其抗清复明素志的顾炎武非常钦佩。顾炎武到南京第五次拜谒明孝陵。谒陵后,邀熊开元、髡残等泛舟城西,饮酒赋诗。我以为,髡残是多情重情的,他深恋着山,深恋着水。在大自然的纯美的神韵中,髡残一点点觉悟。那一个过程是漫长的,欢乐或者苦难,绝望或者顿悟,都已经化解在他的诗画里,沉淀在山水间。
髡残是神秘的,他在天之一隅平静地俯视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髡残也是神奇的,他的诗魂画魄无声地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髡残与八大、弘仁、石涛,后世并称“四大名僧”。八大和石涛是明代的王孙,国亡后恐遭杀戮,不得已为僧。弘仁和髡残,在明朝仅为普通士人,没有做官,但在入清以后,以出家表示不臣服于满清,志行尤为可称。八大晚年,由和尚转而为道士,经营道院;石涛老年,朋友颇多达官贵人,晚节亦殊颓唐;而弘仁和髡残,则蛰居山野,道行高洁,就人品而论,更为高尚。禅理的深奥玄妙,禅僧的机锋警语,禅宗所特有的瞬间顿悟的思维方式,凝练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适度淡泊的审美情趣,一直都是“文人画”所极力追求的,所以士人论画都认为“画贵有禅气”,“禅气”者正是以“禅”去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概括自然进而渗透在画面上的一种特殊气息。清初画坛,四僧(髡残、弘仁、朱耷、石涛)的画风之所以能相对“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而形成一股新的潮流,关键就在于“四僧”的画作富于这种“禅气”。的确,“四王”作画着意于笔墨,而“四僧”论气韵。
画中有作者的自题诗:“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屋古摩崖立,花明倚磵碣,追旧起余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事。”钤有“石奚谷”、“电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署年“庚子”,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这段带有叙事性质的题画诗中,石溪记述了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适意自在的感受,表达了自己能与大自然达到和谐和默契的满足,亦表达了他心目中参禅与笔墨的关系。
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在这幅画中,作者向我们透露了绘画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图中两楹小屋坐落于古树掩映之中,屋前轻岚浮动,山道自些处始,清泉及些处止。在这山水的交汇处,一道人凭几而坐,享受着这个平和而无欲的境界,画中的道人正是作者本人,作者也正是在这种境界中达到顿司的。正如他所说“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此六法”,以禅入画,画中有禅,正是作者山水画的绝妙之处。在那段带有叙事性质的题画诗中,作者还记述了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适意自在的感受,点出了他能与大自然达到的和谐和默契,表达了参禅与笔墨的关系。
此图笔墨沉着,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先以湿笔淡墨而后以干笔深墨层层皴擦,苍茫浑厚,似有元人王蒙的面貌。又以赭色勾染,凝练圆浑、简洁空灵,焦墨点苔,远山峰顶,以少许花青勾皴,山势层峦重叠,顾盼、朝揖、宾主、向背分明。间以烟云迂回其间,使全图密而不塞,意境深幽,峰峦浑厚,笔墨苍茫。前景树石之后一片轻岚,空灵静寂,是全图的精神所在,不仅衬托着前景松树的兀立,也为图中的中心人物的安置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图中曲折的山道若隐若现,沟通了整个画面,从高处款款流下的一股清泉时断时续使全图充满着动感。《山水纯全集》曾评价这幅画“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
现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受髡残影响也深。他在《古画微》上评髡残之画述:“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清湛,诚得元人胜概。”
髡残曾说:“每晨夕登峰眺远,益得山灵真气象耳……”而如今的我们离此已是太遥远了。
参考文献
[1]徐玲玲编著.图说经典《60幅中国名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月.
【关键词】髡残 苍翠凌天图 浅赏
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这句话从此图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这幅《苍翠凌天图》是髡残的代表作品,也是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我们不妨仔细端详,悬崖曲径,栅木院门,林中瓦舍隐现,一人坐于案前,似有所思,曲径而上,古屋依摩崖而建,得苍茫高古,幽深静谧之气。再续其上,山路直通峰顶。周围奇峰峻岭,磅礴逶迤,古树苍翠挺拔,涧谷飞泉壁挂,横霭迷蒙。真可谓“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山石树木用赭石勾染,焦墨点苔,浓墨描写。用笔放纵洒脱,令人叹为观止。
髡残(1612-1673年),字介丘,号石溪,自称残道人、石道人,俗姓刘,湖南武陵人(今常德)。髡残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曾准备以考试走上仕途之路,但最终走入了佛门。“髡”者,剃发以示刑罚之意。他取名髡残,含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于是,他长跪于父亲床前谢不孝之罪,而了却尘缘。在髡残的心中,他要行的是天地之间的大孝。那是一种常人无法理喻的道化人生。
髡残生活的年代正值新旧朝代的交替。出家后的他经常在外游历名山大川。一方面他看到没落的明朝腐败的社会现状,另一方面又因异族入侵而引发的民族使命感,让他内心冲突着矛盾。特别在南明何腾蛟反清队伍失败后,他更是寄情于自然山水,专注于绘画艺术,以逃避世俗之情,远离红尘之苦。髡残是一个天资高妙、性情直硬、崇尚气节的人,出家后交友的主要是几个明朝的故老遗民,如顾炎武、钱谦益等。髡残遁世为僧,但在异族的统治下,内心深处蕴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蒿目时艰,忧心家国,所以对曾参加过抗清斗争,明亡后曾先后多次谒拜孝陵和明陵以示其抗清复明素志的顾炎武非常钦佩。顾炎武到南京第五次拜谒明孝陵。谒陵后,邀熊开元、髡残等泛舟城西,饮酒赋诗。我以为,髡残是多情重情的,他深恋着山,深恋着水。在大自然的纯美的神韵中,髡残一点点觉悟。那一个过程是漫长的,欢乐或者苦难,绝望或者顿悟,都已经化解在他的诗画里,沉淀在山水间。
髡残是神秘的,他在天之一隅平静地俯视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髡残也是神奇的,他的诗魂画魄无声地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髡残与八大、弘仁、石涛,后世并称“四大名僧”。八大和石涛是明代的王孙,国亡后恐遭杀戮,不得已为僧。弘仁和髡残,在明朝仅为普通士人,没有做官,但在入清以后,以出家表示不臣服于满清,志行尤为可称。八大晚年,由和尚转而为道士,经营道院;石涛老年,朋友颇多达官贵人,晚节亦殊颓唐;而弘仁和髡残,则蛰居山野,道行高洁,就人品而论,更为高尚。禅理的深奥玄妙,禅僧的机锋警语,禅宗所特有的瞬间顿悟的思维方式,凝练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适度淡泊的审美情趣,一直都是“文人画”所极力追求的,所以士人论画都认为“画贵有禅气”,“禅气”者正是以“禅”去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概括自然进而渗透在画面上的一种特殊气息。清初画坛,四僧(髡残、弘仁、朱耷、石涛)的画风之所以能相对“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而形成一股新的潮流,关键就在于“四僧”的画作富于这种“禅气”。的确,“四王”作画着意于笔墨,而“四僧”论气韵。
画中有作者的自题诗:“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屋古摩崖立,花明倚磵碣,追旧起余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事。”钤有“石奚谷”、“电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署年“庚子”,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这段带有叙事性质的题画诗中,石溪记述了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适意自在的感受,表达了自己能与大自然达到和谐和默契的满足,亦表达了他心目中参禅与笔墨的关系。
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在这幅画中,作者向我们透露了绘画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图中两楹小屋坐落于古树掩映之中,屋前轻岚浮动,山道自些处始,清泉及些处止。在这山水的交汇处,一道人凭几而坐,享受着这个平和而无欲的境界,画中的道人正是作者本人,作者也正是在这种境界中达到顿司的。正如他所说“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此六法”,以禅入画,画中有禅,正是作者山水画的绝妙之处。在那段带有叙事性质的题画诗中,作者还记述了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适意自在的感受,点出了他能与大自然达到的和谐和默契,表达了参禅与笔墨的关系。
此图笔墨沉着,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先以湿笔淡墨而后以干笔深墨层层皴擦,苍茫浑厚,似有元人王蒙的面貌。又以赭色勾染,凝练圆浑、简洁空灵,焦墨点苔,远山峰顶,以少许花青勾皴,山势层峦重叠,顾盼、朝揖、宾主、向背分明。间以烟云迂回其间,使全图密而不塞,意境深幽,峰峦浑厚,笔墨苍茫。前景树石之后一片轻岚,空灵静寂,是全图的精神所在,不仅衬托着前景松树的兀立,也为图中的中心人物的安置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图中曲折的山道若隐若现,沟通了整个画面,从高处款款流下的一股清泉时断时续使全图充满着动感。《山水纯全集》曾评价这幅画“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
现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受髡残影响也深。他在《古画微》上评髡残之画述:“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清湛,诚得元人胜概。”
髡残曾说:“每晨夕登峰眺远,益得山灵真气象耳……”而如今的我们离此已是太遥远了。
参考文献
[1]徐玲玲编著.图说经典《60幅中国名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