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唯一的听众》;主体;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73—01
語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种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能否真情地演绎文本的内涵,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容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为一体的。笔者曾听过《唯一的听众》一课,这节课使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语文课堂谁主沉浮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每一位教师必诵的功课。然而,反观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发现,部分教师唯恐课堂上有知识点的遗漏,唯恐学生的信马由缰延误了教学进度,唯恐学生的试卷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致使课堂上真正的主宰者依然是“学识渊博”的教师。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新课标理念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则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不论是开课揭题、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还是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升华,都能体现出授课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课堂的精心预设,都能很好地诠释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一事实。在这堂课上,教师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老人的话,圈出深深打动了自己的词语,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学生情感。
二、解读文本孰重孰轻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的处理下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在于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笔者总以为,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后来才发现,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准确的文本解读对于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现行的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选编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详细解读选编的课文,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主题的阅读方法,致使课堂容量庞大,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恪守文本,致力于落实教材中的句式练习,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授课教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有益的尝试。教师先是导入文本,统领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解读,然后直接切入2—9的重点自然段,从解读老人的话和眼神入手,进行精读感悟,其他的段落只是作为工具或资料,起着辅助解读重点段的作用。这样,教师既能尊重文本,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富有个性的表达,使学生有独立与文本对话的时间。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文本时,既要认同、理解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既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不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知道,教师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它的落脚点都应在课堂的有效性上,而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及文本融为一体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73—01
語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种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能否真情地演绎文本的内涵,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容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为一体的。笔者曾听过《唯一的听众》一课,这节课使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语文课堂谁主沉浮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每一位教师必诵的功课。然而,反观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发现,部分教师唯恐课堂上有知识点的遗漏,唯恐学生的信马由缰延误了教学进度,唯恐学生的试卷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致使课堂上真正的主宰者依然是“学识渊博”的教师。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新课标理念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则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不论是开课揭题、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还是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升华,都能体现出授课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课堂的精心预设,都能很好地诠释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一事实。在这堂课上,教师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老人的话,圈出深深打动了自己的词语,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学生情感。
二、解读文本孰重孰轻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的处理下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在于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笔者总以为,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后来才发现,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准确的文本解读对于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现行的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选编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详细解读选编的课文,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主题的阅读方法,致使课堂容量庞大,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恪守文本,致力于落实教材中的句式练习,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授课教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有益的尝试。教师先是导入文本,统领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解读,然后直接切入2—9的重点自然段,从解读老人的话和眼神入手,进行精读感悟,其他的段落只是作为工具或资料,起着辅助解读重点段的作用。这样,教师既能尊重文本,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富有个性的表达,使学生有独立与文本对话的时间。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文本时,既要认同、理解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既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不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知道,教师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它的落脚点都应在课堂的有效性上,而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及文本融为一体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