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er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千百年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受到本民族的思想所影响,儒、道、仙、佛各家在不同时期都影响着中国山水画,早期的儒道结合,后来由于时代的影响,道家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从此中国山水画无处不渗透着浓浓的道家思想。无论是用水墨取代“五色”,还是隐士文人倡导的“无为而治”,这些思想都推动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使水墨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关键词:道家思想;山水画;文化
  一直以来,儒家与道家思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道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儒家为肉,道家为骨。老子、庄子作为道家精神的代表,他们的很多思想都融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内涵。宗炳受老、庄的道家思想颇多影响,创作出了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最重要论著——《画山水序》,它主要阐述用画的形式把哲理的内容(道)表达出来,不仅是画论,更是玄论。
  一、中国山水画概述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在六朝后期至隋初这一阶段处于停滞状态,隋至唐初发展很快,山水画在中唐进入兴盛,唐末五代时期发展成熟,以至于占据了中国画的主流地位,北宋中后期处于保守状态,明清则派别林立。山水画按绘画风格可以分为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这几种。唐末以来,通过孙位、荆浩、关同、李成、范宽、董源、巨然这些山水画大家的发展,中国山水画发展成为画坛之首,遂成为中国画的重要标志。
  二、道家美学思想
  中国道家思想家认为:“道者万物之奥”“唯道集虚”。万物根本的“道”非耳目可及,大自然开合之间的运动变化体现着“道”的存在。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山水的千姿百态,体现着“道”,它们是世间最本质的存在,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这些道家思想大大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宗炳就是将道家思想贯彻到绘画中的第一人,作《画山水序》。此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山水画”与“道”是密不可分的,在画中可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三、道家美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一)色彩观
  道家崇尚自然,讲求“清净”“无为”“无欲”“朴素”,反对绚丽缤纷的豪华之美,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庄子曰“五色乱目”,反对绚丽灿烂,因此受其影响的山水画家摒弃“五色”,代之而起的是“朴素”的水墨山水画,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色,这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的艺术标志。“墨分五彩”,墨色作为一种单纯的色彩有很强的表现力,纯墨色遇水呈现出焦、浓、重、淡、清等色调,通过画面能表现出不同的明暗深浅变化,与“五色”相比,更具视觉冲击力,中国古代画家创作了《秋山草堂图》《溪山楼观图》等一系列经典的以水墨画为主的佳作。石涛用墨恣意潇洒,强调灵活,以泼墨、破墨、积墨等方法描绘山川美景,再现了自然晴雨晦明的氤氲气象。其中《山水清音图》(图1),笔意潇洒,酣畅淋漓,整幅画面墨色让人眼前一亮,焦、浓、重、淡、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自然和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图2),整幅画面用墨纷繁复杂,但又不显得累赘,高远深远构图,使画面在写景的同时又有层次变化,郁郁葱葱的树木虽层层叠加,整幅画面却通透舒畅。
  (二)虚实相生
  老子所提倡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息息相关,一幅画中最妙的部分就在于空白处,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白处并不是突兀的留白,而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存在,是山水画的延续。如果画面被墨色铺满就会显得不透气,整幅画面没有灵气,一幅画中因为有了留白的部分而变得更加引人遐想,令人神往,而且能更好地表达画者的心境。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图3),画面的下方是一层坡地、杂树,中间保留一定的空白,表示湖水,营造出广阔的空间,远处则是一些低矮的山峦,中间空白的湖水给人一种空灵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宇宙意识的确立,是自《周易》、老庄开始的,这就是物我相融、生生不息、对时间的感叹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不含有道德意义,它超脱功利与仁义,以追求诗意的“忘我”与人格独立为宗旨,“天人合一”的“天”指的是自然法则,它要求人们亲和大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去生活,它决定了中国绘画艺术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生存之道、审美趣向,它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在世界所有的艺术中,属中国的艺术与自然结合得最为紧密。山水画有别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需要真实地对景写生,即“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因为山水最能体现文人的理念和情怀,所以对山水画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历代隐士。大多归隐山林之士,都具有一些道家思想,在他们仕途受挫时,会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山水画论之祖宗炳、王维、张璪皆为隐士,范宽没有在仕途上继续前行,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入于山水林泉和笔墨之中。
  相对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并不需要一笔一画皆为精细,稍缺一块石头、一颗树都无大碍,秉承着“道法自然”的思想,山水画更重要的是表达自我,将画者的情感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以柔克刚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不光起到描绘轮廓作用,这根线条还要有体感、质感,有画者的情感,有被描绘对象的生命力,所以,柔弱的线条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生命力。柔能克刚,在山水画中则表现为线条的“绵里裹铁”,因此画家在山水画的皴法中大多喜欢用披麻皴、折带皴来表现,斧劈皴用得相对少,像董源运用披麻皴来表现江南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作《潇湘图》。
  笔墨线条之所以能如此淋漓尽致地、曲尽其态地表现天地山川万物之美,与中国画使用尖中有圆、柔中带钢的毛笔这个因素有关。中国山水画用宣纸、毛笔来表现万里河山,山川之阳刚与笔、纸的阴柔跃然纸上。
  (五)代表画家
  作为水墨画代表人物,王维开始学李思训,以青绿着色,后画风变“水墨渲淡”,即把墨加水分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替代青绿,并能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
  谢赫的“六法”被荆浩提出的“六要”替代,荆浩完全不提“赋彩”,而是以“墨者”代之,这表明用墨的技巧在唐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中达到了能代色彩而更胜之的效果,也是在这个时期,水墨山水画达到了画坛之首的地位。
  张璪因入世之路被破坏,谪居武陵,画艺大进,画兴大发,而他作画“遗去机巧,意冥玄化”“得之于玄悟,不得之于糟粕”,正体现了庄学认识问题的中心课题。
  无论是第一个把老庄之道和山水画联系在一起的宗炳,还是如《老子》所言“混而唯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复归于无物”总结出“三远”法的郭熙,他们都将艺术思想与道家思想紧密结合,创造了特有的中国山水画。
  四、结语
  艺术是文化的表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本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道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画家以道家思想為灵魂将画山水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在画中游览山川美景,窥见内心深处。道家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形式,无论是从色彩、构图还是审美上看,中国山水画都是画者将内心的表现融于笔墨之中的体现,所以,观山水画不仅仅是画者对美好自然山川的赞美,更是对道的一种感悟,是在道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参考文献:
  [1]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邵慧良.写意:中国画发展方向[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4]韩林德.石涛与话语录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变式》(曹才翰,章建跃。载《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兴趣的培养、课程的整合,注重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提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总体而言,音乐课堂变得更自由、更灵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教学出现了“高原期”现象,课堂开始被那些为迎合课改而进行的、与课改精神貌合神离的形式所左右。  一、讨论=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活动有兴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
传统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式受到了市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挑战,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背景下,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也势在必行。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
现有文献对不同体制环境下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大都认为其差异是由于准则以及政治体制本身所导致的,或者说是由外因导致的,而和投资者本身的信念差异无关。文章从异质信念视角,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儿童的鉴赏性阅读主要借助儿童的审美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感受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
为了使高职毕业生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并且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能迅速适应角色转化的人,在校的职业素质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交
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容量大等优势,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体验性、实践性、
文章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对品牌成长的影响,利用2004—2012年28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经验上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对品牌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
本文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将分层、开放的思想应用于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上实现人人都合格,人人都有特长,人人都有信心,而且通过开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