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常青友谊长存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u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已经是湖北省外办、湖北省外专局组织的第十次百名外国专家植树活动。外国专家植树活动开展10年来,先后有1000多名外国专家参与了这项活动,植树达1万株。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的—首《水调歌头·游泳》吟响了荆楚大地、长江南北。2010年3月19日,由湖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湖北省外国专家局组织的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植树活动就在这里举行。来自15个国家的103名外国专家、外籍教师义务参加了植树活动。
  当天的“银山生态园”被装扮得格外喜庆,到处彩旗飘扬一一“同在蓝天下美化地球村”、“中外宾朋聚银山共植专家友谊林”、“湖北人民与世界各国专家的友谊万古长青”。条条横幅像张开着的巨大臂膀迎接着外国专家们的到来。
  “植树造林本身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外国专家和朋友全面参与了湖北省的建设,感谢他们为湖北的经济社会作出的贡献。”“每年组织在鄂外国专家、教师植树,这种公益活动很有意义。这种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活动也是我们引进外国智力工作的一部分,希望继续进行下去。”曾多次参加这项植树活动的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说。
  不少外国专家和朋友进入“外国专家友谊林”、看到一棵棵树后,都露出了欢快的笑脸。受聘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的德国专家威廉·卡勒姆夫妇高兴地对笔者说:“湖北省搞这样的植树活动很好。我们在德国的自家大院里就种有不少树,现在能在异国他乡的湖北亲手种下几棵树,我们真的很高兴。”
  受聘任教于湖北省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的外籍教师—下车就直奔一片小树林前,双手抚摸着小树并高兴地叫了起来:“喔!活了,都长高了!”“喔!我们看你们来了宝贝。”原来,眼前的这几棵桂花树是他们去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是根深叶茂了。
  一旁,其他的外国专家和中国朋友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围在一起,她用手支撑树干,他手握铁锹培土,认真细致地种下每一棵树。受聘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英国专家迈克尔·帕迪生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对笔者滔滔不绝地说:“我很高兴能参加这种很有意义的植树活动。植树造林,保护地球,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可能的话,明年我还要参加这项活动。”
  日本专家河崎深雪受聘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日语学院,她的父亲在日本环境省工作,她不仅喜欢种树,也喜欢中国的文化。她告诉笔者,前几年因为要给学生上课而没有赶上植树活动,她对此深感遗憾。“明年不但我要来参加植树活动,还要发动更多的日本同胞来参加。”
  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千名教科文卫、经技等外国专家受聘到湖北省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外国专家、朋友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地响应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设湖北家园的号召,愿意为湖北贡献力量。湖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外国专家局也因势利导,继2001年在武汉市江夏区的“外国专家林”建成之后,2007年3月,又在鄂州市的“银山生态园”内建立了第二个湖北省外国专家植树基地,定名为湖北省外国专家友谊林”。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2001年3月,湖北省在武汉市江夏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外国专家植树基地一“外国专家林”,并组织开展了首次百名外国专家植树活动。从那时开始,每年明都要如期举行这项活动,至今已延续了10年。外国专家亲手栽下的上万株“月月桂”、香樟树苗,几经风雨,如今已是亭亭玉立,郁郁葱葱。
  今年,已经是湖北省外侨办、湖北省外专局组织的第十次百名外国专家植树活动。外国专家植树活动开展10年来,先后有1000多名外国专家、教师和经济、技术管理等专家参与了这项活动,植树1万多株。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湖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省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湖北省直属机关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有20多人次的湖北省级领导、上百人次的厅局级负责同志和外国专家一起植树。湖北省建立外国专家林、开展外国专家植树造林活动,在全国开创了先河,起到了样板作用,不但受到了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也深受广大外国专家的喜爱。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新东方培训学校、湖北省武昌实验寄宿小学、武汉枫叶国际学校等许多聘请单位的外国专家、外籍教师和中方陪同人员都纷纷表示组织这样的植树活动很有意义,它为中外专家、朋友提供交流机会,也使他们感觉自己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今后他们还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这项植树活动。
  湖北省是一个拥有灿烂历史文化、改革开放的省,湖北人民愿意同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朋友携手合作,共建美丽家园。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湖北省外侨办、湖北省外专局组织的外国专家植树造林活动,其积极的生态影响肯定会使湖北直接受益,而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必将超越它的特定时空。
其他文献
摄影 李明放    大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现场那些礼仪小姐穿的礼服一定还有很深的印象吧!那些华丽高雅的服饰就是出自一个女性之手,她叫郭培。  大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现场那些礼仪小姐穿的礼服一定还有很深的印象吧!那些华丽高雅的服饰就是出自一个女性之手,她叫郭培。  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获得本届时装周最佳女装设计师郭培的“秀”,可谓是本届时装周秀场中最大的亮点。
期刊
为了圆一个“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他放弃暴利的房地产行业,倾其所有投入马铃薯脱毒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事业。8年间,他历尽坎坷,累计投入23个亿,终见“薯”光。如今'他的马铃薯集团已经培育出900多种脱毒马铃薯。拥有3个育种基地,年可扩繁脱毒种苗1亿4000万株,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从“地产大亨”到“脱毒薯王”的華丽转身。  刚刚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马铃薯
期刊
《外国专家在中国》一书回答了三大问题:外国专家为什么乐意来中国工作?他们在工作中持何种态度?他们在中国感觉怎样?从而使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引进国外智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了解和品评外国专家的工作、生活及精神境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其中,也有外国专家的重要贡献。《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从近年来在《国际人才交流》上刊载的表彰外国专家和荣获中国
期刊
2009年年初,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司赵立宪司长向美中教育机构总裁余国良博士建议,设立一个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计劃,这一建议得到余博士和美中教育服务机构的积极响应。  5个月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美中教育服务机构正式启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计划(简称T.I.P.)”,由中国国际人才市场作为该计划的执行单位。仅仅半年时间,该计划已完成了9期培
期刊
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发布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杭州再度居首。  该杂志称,全国各地累计近3000万人参与报纸、手机短信和网络问卷调查。同时在100个地级和县级候选城市中进行了覆盖60多万人的独立入户调查。评判标准包括生活节奏、人情味、赚钱机会、生活便利、自然环境、文明程度、文化娱乐、治安状况、贫富分化等等。  这项评选今年已是第三年进行,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杭州再拔头筹。杭州以前是宋朝
期刊
China's economy is still growing and there are plenty ofopportunities for the right person to move up from a basicEnglish teaching job to something more professional and betterpaid. Many expats find t
期刊
2009年9月27日,上午9点,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中华厅,在给霍先生颁奖前的空隙时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霍震寰。国庆前夕霍先生感慨颇多,他说:“回顾国家过去60年发展,最令他感触良多的,莫过于改革开放探索时期,走过的摸索之路。当年随同父亲霍英东一起,响应邓小平号召回到内地建设国家,不过当时国家经历多年封闭政策,思想和观念都十分落后,很多事情做起来,都没有经验可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9点3
期刊
中国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国做了十年规划,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来。但是如果不说出来,我认为有愧领导的爱护。有一次,我与好朋友前纽约环境保护局局长、世界上一流的水处理专家AL APPLETON交谈这些问题。没想到。他与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后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本有关对中国规划建议的书,不如他来个“友情演出”,替我写一篇我们对环境保护共同看法的文章。为
期刊
马海德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很精彩,他的名字为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所熟悉,也为后辈青年人所铭记。    光顾上海“时代精神”书店的美国小伙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George Hatem),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1931年到瑞士的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1933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求学时期,马海德结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马海德对中国充满着好奇,强烈的治病救人理想促使他决心到中
期刊
2004年,高岩教授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首任执行校长来到中国。这一任就是3年,2009年1月,这位苏格兰老外受到上海理工大学方面的邀请,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东游”。    在年末上海的细雨中,记者走进了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大门。上个世纪的德式建筑在大上海绵绵细雨的滋润下,显得愈发古朴幽雅。推开行政楼执行校长办公室大门,一位高个、微胖的外籍先生微笑着,热情慈祥地迎了出来。这就是现任上海理工大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