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人生方寸间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篆刻艺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中,其学习人数与创作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它在成就一种艺术风貌和有价值地延续一种艺术样式的成功性上,在某种意义上说,超过了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国画艺术。篆刻的大写意风格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批有成就的篆刻家浮出水面,引领潮流;而更多的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则隐居山林或闹市,默默无闻,推波助澜,使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于异彩纷呈中显现出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点来。
  一、印中求书
  陈沫吾先生的治印经历正是与这三十余年来的篆刻发展同步的。他直接受惠于这一时期的印风和篆刻理念。显然,作为一名有个性的篆刻家,除了对时风有正确的把握外,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对篆刻艺术语言的特殊领悟,而这一切乃筑基于他的印学修养和篆刻功力之上。正如《历代印学论文选》之沈野《印谈》前言中说:
  沈野论印自有高人一头处。是书有意识地强调文学修养对篆刻艺术的“打底”作用。尝称:“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几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
  陈沫吾先生于篆刻艺术,可谓是读书与治印同步。在书法与绘画创作之外,三十余年来他笃诚印艺,因而其印学修养和篆刻功力也与日俱增。陈沫吾老师的执著,是一种在纷扰尘世中难能的品质与人格魅力。它表现于印作上,则是一种个性风格和精神境界:澄澈明净,绝非浑浑噩噩;淡泊自守,内涵丰富,独自忍耐寂寞,游历于大自然与自己的审美理想中。
  二、治印实例与个性风格
  读人赏印,无不让人真正感觉和体会到人与艺术是相通相承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陈沫吾老师最近篆刻的几方印作(见本期封三):
  朱文印作“龙马精神”,其用刀如用笔,有顿挫、有提按、有节奏、有速度、有方笔、有圆笔。《篆刻入门》中言:“执刀如执笔,刻印如书字,其理固一也。”先生整个印面古拙浑厚,斑驳潇洒,浑然协调。篆刻的佳境只有刀法不足以表现,惟有书法的意味也渗入其中才会使品格提高,隽永耐看。这方印正是书法与刀法的很好融合,同时也是对印面内容的很好诠释。若平白直率,一览无遗,便无隽永含蓄之情意。
  白文印“龙腾虎跃”是一方构图比较困难的印,“腾”、“虎”两个字笔画较多,占位较大。若整个印面采用左右结构,印面“腾”、“虎”两字都横处于下部分,就会显得壅塞不堪;而用上部分“龙”、“虎”字采用大篆字体入印,笔画简洁,留出大块红底则会有“泄气”的感觉,使整个印面构图涣散不紧凑。故先生采用回文式的构图法,让繁复、简洁的字在印面上对角出现,既紧凑不泄气,又字与字遥相呼应不散漫,其巧思于此可见。
  朱文印“龙行虎步”颇具装饰美,又似一幅小型的抽象画。其虚与实、方与圆、穿插与揖让、内敛与扩张,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修短合度,俨然是“冷抽象”的小型画。
  朱文印“飞龙在天”,具有强烈的对比和突兀怪异之感。“飞”字占了整个印面的一半,突出其飞的动势;“龙在天”三字占印面的另一半,“在”字偏向一边,“天”字则偏中,左右错落,妙处在不稳之中求安稳,让印面有跳荡活跃而不呆板。这正是先生想破蛹而出但仍恋恋难舍传统之处。
  丰子恺曾说:“夫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盖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非有精微的艺术修养,不足以语也。”(《钱老师訇刻长跋巨印选》)又说,故鉴赏金石,需要极精微的形式感情。世间能鉴赏绘画书法者较多,能鉴赏金石者极少。此乃一般人都缺乏精微的形式感情之故。(参见《艺术修养基础》)丰子恺的这些论述少有人提及,但它确是发人深省的。将篆刻视为雕虫小技——这不是篆刻家的自谦便是外行的眼光;但像丰子恺这样认为篆刻深于书画的独到见解,一般赏鉴家、评论家是不敢言说的,就连篆刻家对自己呕心沥血的创作也大都不敢有此自信。丰子恺对这一观点的阐述虽然不多,但却是信而可征的,它足以深化人们对篆刻的认识和提高篆刻家的自信心。鉴赏者如此,篆刻家呢?我想先生正是能“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具有“精微之艺术修养”的篆刻家。
  三、川印风格与治印理念
  沫吾先生出生并游艺于巴蜀大地。在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为他提供了拓展创作思路的广阔空间与平台;奔腾咆哮的千江万河启迪了他的刀法,使之有不可阻挡之势;难于上青天的崇山峻岭觉悟了他的印面构图,使之有古朴苍茫之美。同时它们也对他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刨造起到孕育式的作用。四川印坛人才济济,沫吾先生之所以能于此间异军突起,不为流行色左右,其印作能格外引人注目,究其原因,虽然得益于对历代篆刻流派风格的汲取,更重要的则在于他的思想自立和对地域风气的摆脱与突破。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说: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就沫吾先生印风而言,不少四川篆刻作品有绮丽华滋之美,制作且程式化之嫌;而先生能别开生面,具有唯我的大写意风格与自由自在的大家风范。先生努力追求每一方印都能夺人眼目的视觉效果。其红白对比、方圆呼应中表现出匠心独运。每每他能从一枚印的审美大效果着手,让人在品读之间,感觉其篆法结构、用刀轻重缓急等对细节的刻画入微,却似乎若不经意。他坚持特立独行、化古师今的艺术观,保持大、雅、灵、拙的自我风格。一是要求印面大效果,先声夺人,二是求在细细品读中获得耐人寻味,将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机的统一。其求大效果必在印面表现形式上具有现代感;求意味隽永必深入古典,求舒和自然与文人雅意。看他所刻的肖形印:造型简约大方、线条厚重朴拙,布局协调润和。他变南人之绮丽为稚拙厚重,存南人之华滋润泽而不蹈北人粗疏之弊,遂得浑厚华滋之美。其作望之若犷,即之则温,合南北之妙为一体,故能脱颖于四川印坛,特立于四川印坛。
  四、大写印风与学艺之道
  沫吾先生的篆刻属于大写意风格。他的创作是建立在对传统篆书艺术的重新认识与解构上。其篆书糅杂金文大篆、秦诏汉版为一体,不涉李斯小篆之工稳类。这如同他的书法:斑驳凝重、苍雄古拙、逸野雄浑、爽健开张、大气磅礴,从而张扬了自信与从容、机灵与自由的个性,显出他心中所充溢的大美。
  由此看来,沫吾先生的篆刻艺术创作,其实不管写意还是工稳,继承传统还是对传统的超越,都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头脑与平和的心态。先生之作,貌似写意而实精微,外求天然而实具匠心,象浑厚而意润和,状通俗而意高雅,形式现代而内蕴古典,敢合诸多矛盾成一统。此当缘于其学识、气质与人生经历。《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前言说:“篆刻是一门综合艺术,深入其中,其艺无穷。只有积学、深造,才有‘综合’的内蕴。吴昌硕又说:‘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这话非常中肯。”
  五、结论
  综上所述,陈沫吾先生能书、能画、能文,故其印作融合了书意、画意、文气;修养全面,则造就了他广博深厚的基础。先生眉宇谈吐间有一种锐气,这种锐气可以体味而不可言状,发乎胸臆而融之于印表,基础之深博与气质之锐发,成就了他的篆刻艺术。
其他文献
题记  年谱是史籍中较特殊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是研究人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检索人物活动的简明档案。它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全面叙述谱主一生之道德、学问、事业,为学术研究提供翔实的实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各朝各代均有人在修撰年谱。年谱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我国古籍中,它与方志、家谱一样,是图书馆供参考咨询最重要的文献源之一。  1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年  5月
期刊
在中国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有一位文笔犀利的报刊宣传鼓动家。他的文章像投枪匕首,办的报刊像重磅炸弹,使清廷万分恐惧。朝廷曾告示天下:“以万金购其头颅。”甚至警告百姓:“有藏者比室株连,获主笔(雷任报刊主笔)则就地正法。”[1]其人便是著名的报界巨子、奇人雷铁崖。  辛亥革命的先行者之一  雷铁崖,原名昭性,1873年出生于四川富顺县,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同年8月由孙中山介绍,
期刊
宋嘉祐年间,江苏泰州人许平死了,葬在真州(治今江苏仪征)扬子县甘露乡某处原野。许平生前任海陵县主簿,主管文书,辅佐县令,位卑职低,在冗官成灾的北宋,简直像一颗小小的芝麻,连官都算不上。  王安石却慧眼识珠,情深意长地给他写了一段墓志铭:“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哀悼许君有才能而居下位,像这样离俗独行之士,命运多舛,仕进壅隔,“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而卒”。王荆公很是纠结
期刊
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一个神秘的女性——女媭。“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她总是以长者的口吻亲切地责备、规劝着屈原,焦虑不安地关心着屈原的命运。对于这个神秘女性,古人有多种说法:王逸认为“女媭,屈原姊也”;郑玄认为她是屈原之妹;贾逵认为“楚人谓女曰媭”,女媭不过楚国女子的泛称,也称“女须”。旧时多依王逸注以“女媭”为姊的代称。如姜夔《〈探春慢〉词序》便称:“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女媭因嫁焉。”但
期刊
1932年(壬申年)51岁  相继发起或参加的作品展览会有:岁寒合作画展、合众书画展、中华学艺社新屋落成纪念美术展、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作品展。春末,与黄宾虹、李大超、钱新立、张弦在王济远画室观看《王济远赴战区写生展》。5月,与叶恭绰、黄宾虹等艺术家筹建当时全国最大的中国画团体——中国画会。经国民政府行政院第74次会议通过,被聘为柏林中国美术家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出任中国画会执行委员。与张大千、
期刊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被捕,最终经各方尽力营救,才由军事审判改为司法审理,判了8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方从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坐了5年牢之后出狱。  在监狱,陈独秀感时伤事,忧国忧民,写下56首诗,结集为《金粉泪》。之所以叫“金粉泪”,是因为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旧时被称之为“六朝金粉地”,而今又是中华民国首都,他在南京坐牢,诗作于南京狱中,故名。这56首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期刊
去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上午,赵长松老师的忽然造访让我有些惊喜。20世纪80、90年代共同做民间文学“集成”的许多同道,已经慢慢老去,相见的日子渐渐稀疏。  赵长松老师也已白发苍苍过了古稀之年,此行是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萃闻异事》作序。不请名人,原因是都曾经在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编纂中摸爬滚打多年,结下了友情。这的确抓住了我的软肋。一提起耗时近20年,从普查、搜集到编纂、出版
期刊
以布衣学者闻名于世的罗尔纲先生(1901-1997)是一位世纪老人。他辞世10余年后,对他一生著作搜罗齐全的《罗尔纲全集》终于问世。全集由他的女公子罗文起负责编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出版,责任编辑范明礼。全书16开大本22册,1055万3000字,定价5800元,总经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部,电话010-59367081或59367089。  罗尔纲先生青年时代师从胡适以考据方法治学,
期刊
所谓北洋政府,又称北京政府,是指民国初年由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于1912年至1928年建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翻开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对北洋政府的评价,历来都偏低,说它“黑暗”、“反动”、“卖国”的都有。例如,《北伐战争史》的开篇即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辞海》没有“北洋政府”词条,但在“北洋军阀”词条中明确说它“出卖国家主权,压迫人民”。应该说,对北洋政府的评价偏低是有原因的,但是评价
期刊
四川是汉赋的第一故乡。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肇端于战国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但真正成为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与散文性质的赋体,则是在西汉。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处于西汉战略出发地和战略大後方的巴蜀地区,最早感应到大汉太平盛世的脉搏跳动。从成都走进长安的司马相如,最早运用大赋的形式讴歌天汉气象,放飞时代梦想(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稍後由蜀进京的王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