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读书,彼时常以为,读书不过是读万卷书。而今年岁过,阅历增,感悟渐变。方觉“书”有三读:一读万卷书,二读各色人,三读世间万物。倘若能左手万卷诗书,右手各色人生,胸怀世间万物。会不会就能通透有灵?
曾有幸游过一回梦里水鄉,试过枕水江南。在乌镇,一个细雨如丝的日暮,一处狭窄回廊里,闲立听穿堂而过的风声,转身欲去,忽见木匾上书“晴耕雨读”。一瞬间,过往诗书跃现,又忆起:
日丽风和,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
细雨潇潇,门前风景雨来佳,半床花影伴书眠。
春风得意时,帘卷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潜龙在渊处,未醒不能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藏牙伏爪……
南阳诸葛,乐躬耕于陇中,爱其书,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耕读取义应如是。
幼时倘若偶随父母到田间耕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回,也就更容易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或许,雨天,窝在小小的沙发上,背一篇课文,读一本经典。网友“杨柳依依”有言,晴耕以自存,雨读以自知,我深以为然。
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或许,再往细处说,是晴耕近自然,有归途;雨读远喧嚣,明去向。
小学语文,从来不是临阵磨枪,它是一场老谋深算、布局久远的棋局。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一步一步厚积,来成就往后灵感火花的薄发。厚积有字有词有句,有好段有美文……优秀的字词句是可以多积累多学习多模仿的,当积累的量达到一定程度了,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此外,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中呈现出的锦心绣口,得心应手,都来自于日日夜夜的“读”和“写”。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被承载的,是知识,也是底蕴。在写之前,我们还是先读。依然是“三读”。
读万卷书,读《草木滋味》,读《再被狐狸骗一次》,读《云间有个小卖部》……读一读有心、有爱、有情怀的人是怎么写的。
读各色人,则读身边的亲朋好友,抑或是路上匆匆行人,读他们的和谐美满,也读他们的鸡毛蒜皮……而后相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外,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三读世间万物。倘若写乡村则先“读”乡村。去读山间晨雾,田野夕阳;读草木滋味,泥土芬芳;读戴月荷锄,种瓜点豆;读虫鸟竞逐,泉雨相呼;方能感受到村里人家,事物随性自然。见证了一场山雨过,扫落一地花;一阵乡风起,吹凉一盏茶;才能跳出城里车水马龙,一头扎进村野的怀中。走过村子的敬神重祖的老路,悟出此行乃在于心。祠堂里,神案前,斟茶倒酒上供品,焚香燃烛请神明,祷告的祷告,嬉戏的嬉戏,未必真求万事如意,却又可见随便之外,祭祀乃一“大事”。
读世间万物,读大也读小。读一个茧破而成蝶,读一片草尖削下夕阳,读一方池塘荡漾月光。读门前竹椅,檐下乘凉;也读树上一颗柿,灶前一碗汤。只有真的“读”过这一幕幕,孩子文章中的一字一句,才会饱含人间烟火,乡村情味。
尤记得曾经“诗和远方”颇为流行,倘若城里人求一段诗和远方,那乡里人算是守一份渔樵耕读。炊烟袅袅,是生的气息;鸡鸣狗吠,是活的韵律。写四时亦先“读”四时。春日游,香花吹满头;陌上少年足风流,水花也不休;农忙的秋,收进了麦子里;北风遣寒,梅花道喜,年岁团圆里又是一长。那孩子文章中的四时便是一年又一年的春华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如此出彩,生活这般有趣。如此,文章的遣词造句或许不华丽,却能容得下人情冷暖。生活慢,而岁月长。
为什么这里说读,而不说看呢?这里读,不是朗读的读,而是一种见识,一种经历。它需要看,也需要感,才能完成这个“读”。一个困在书本和房间里的孩子,是“读”不到这些的,又因父母工作,大人不易,更是难得施行,这一点甚是可惜。做一个有灵性的老师,带出有灵性的孩子,一起做有趣有灵的人。
一代一代去传承,总觉得这种通透,能看淡周遭不愉,亦可窥见世间别样美好。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共同创造出这样的感悟条件与三“读”条件,也是这一代人的一种福气。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汇美天恩中英文学校
曾有幸游过一回梦里水鄉,试过枕水江南。在乌镇,一个细雨如丝的日暮,一处狭窄回廊里,闲立听穿堂而过的风声,转身欲去,忽见木匾上书“晴耕雨读”。一瞬间,过往诗书跃现,又忆起:
日丽风和,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
细雨潇潇,门前风景雨来佳,半床花影伴书眠。
春风得意时,帘卷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潜龙在渊处,未醒不能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藏牙伏爪……
南阳诸葛,乐躬耕于陇中,爱其书,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耕读取义应如是。
幼时倘若偶随父母到田间耕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回,也就更容易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或许,雨天,窝在小小的沙发上,背一篇课文,读一本经典。网友“杨柳依依”有言,晴耕以自存,雨读以自知,我深以为然。
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或许,再往细处说,是晴耕近自然,有归途;雨读远喧嚣,明去向。
小学语文,从来不是临阵磨枪,它是一场老谋深算、布局久远的棋局。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一步一步厚积,来成就往后灵感火花的薄发。厚积有字有词有句,有好段有美文……优秀的字词句是可以多积累多学习多模仿的,当积累的量达到一定程度了,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此外,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中呈现出的锦心绣口,得心应手,都来自于日日夜夜的“读”和“写”。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被承载的,是知识,也是底蕴。在写之前,我们还是先读。依然是“三读”。
读万卷书,读《草木滋味》,读《再被狐狸骗一次》,读《云间有个小卖部》……读一读有心、有爱、有情怀的人是怎么写的。
读各色人,则读身边的亲朋好友,抑或是路上匆匆行人,读他们的和谐美满,也读他们的鸡毛蒜皮……而后相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外,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三读世间万物。倘若写乡村则先“读”乡村。去读山间晨雾,田野夕阳;读草木滋味,泥土芬芳;读戴月荷锄,种瓜点豆;读虫鸟竞逐,泉雨相呼;方能感受到村里人家,事物随性自然。见证了一场山雨过,扫落一地花;一阵乡风起,吹凉一盏茶;才能跳出城里车水马龙,一头扎进村野的怀中。走过村子的敬神重祖的老路,悟出此行乃在于心。祠堂里,神案前,斟茶倒酒上供品,焚香燃烛请神明,祷告的祷告,嬉戏的嬉戏,未必真求万事如意,却又可见随便之外,祭祀乃一“大事”。
读世间万物,读大也读小。读一个茧破而成蝶,读一片草尖削下夕阳,读一方池塘荡漾月光。读门前竹椅,檐下乘凉;也读树上一颗柿,灶前一碗汤。只有真的“读”过这一幕幕,孩子文章中的一字一句,才会饱含人间烟火,乡村情味。
尤记得曾经“诗和远方”颇为流行,倘若城里人求一段诗和远方,那乡里人算是守一份渔樵耕读。炊烟袅袅,是生的气息;鸡鸣狗吠,是活的韵律。写四时亦先“读”四时。春日游,香花吹满头;陌上少年足风流,水花也不休;农忙的秋,收进了麦子里;北风遣寒,梅花道喜,年岁团圆里又是一长。那孩子文章中的四时便是一年又一年的春华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如此出彩,生活这般有趣。如此,文章的遣词造句或许不华丽,却能容得下人情冷暖。生活慢,而岁月长。
为什么这里说读,而不说看呢?这里读,不是朗读的读,而是一种见识,一种经历。它需要看,也需要感,才能完成这个“读”。一个困在书本和房间里的孩子,是“读”不到这些的,又因父母工作,大人不易,更是难得施行,这一点甚是可惜。做一个有灵性的老师,带出有灵性的孩子,一起做有趣有灵的人。
一代一代去传承,总觉得这种通透,能看淡周遭不愉,亦可窥见世间别样美好。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共同创造出这样的感悟条件与三“读”条件,也是这一代人的一种福气。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汇美天恩中英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