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苦读,百度不百度 ?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有多少根弦?”“谁能提供一些描写冬天的知名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上句是什么?” “怎么把大象放进冰箱?”……在百度的知识社区里,汇聚着上千万网民们所提出的数亿问题和词条,包罗万象,甚至有些稀奇古怪,但所有这些问题,很快就能由另一位网民提供出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和完善补充。
  “百度百科”已经收录了近200万个词条,成为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相当于20部大英百科全书;而“百度知道”已经成为全球最大中文互动问答平台,拥有超过五千万个已经解决的问题(有最佳答案),超过3亿的回答量……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贡献和共享知识,这一切都离不开百度。如今,百度一词早已作为搜索引擎的代名词,融入了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国有过半数网民陷入“搜索依赖”的漩涡,不少人甚至突然发现自己“百度多了,脑子不好使了”,并为此懊恼不已。
  那么,正在营养汲取阶段的校园学子们,到底是“百度”还是不“百度”?这,似乎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问题。
  
  校园即景:
  苦读学子百度成风
  ★现如今,小学生依靠百度才能完成作业的现象真不少,这让家里没有电脑的不少家长和孩子左右为难,小学五年级学生小谢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妈妈担心他上网成瘾,一直不肯买电脑。可升入高年级后,需要通过网络帮助完成的课后作业越来越多,为此,谢妈妈终于决定买电脑了,原因也简单:“没有电脑,孩子连作业都完不成,这可是大事。”
   “我很喜欢上网,我就是通过它来学习的。我没有家庭教师,父母的工作又比较忙,当我遇到问题找不到别人可以请教的情况下,我就只好请教‘网上教师’了。你只要把习题发到网上,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人答题。那些高手真是厉害,不但给你答案,还会附上详细的解题步骤,不但方便而且快捷,比家庭教师都好!”多数小学生对上网的好处如数家珍。
  ★李女士发现这几天儿子写的作文里,有很多内容是从网上下载的。她对孩子过于依赖网络表示了担忧,儿子还振振有词地说,既然一下子就能找到相关内容,何必再费脑筋去写。
  儿子的说法令李女士担忧不已,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有问题上网查询已经成为习惯,慢慢地,儿子也学会了自己上网搜索信息。但没想到,儿子竟对上网搜索产生了依赖甚至上瘾。现在儿子对古诗词的背诵兴趣大减,理由是上网搜索一下什么都有了,不必费力去背。李女士无奈地说:“如此一来,孩子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受影响,但生活又不可能离开网络,真不知该怎么办?”
  ★长沙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小唐十分喜欢百度,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和方便快捷的搜索服务,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新电影是什么、天气情况怎样、哪里有美味小吃……所有信息随时获得。
  正当小唐得意于自己的“小灵通”时,却发现自己已完全沉溺于网络搜索了,他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就连听别人说话,脑海里也立马浮现出所谓的“关键词”。
  这个周末,家里的网络出现了问题,小唐又急着要交一篇论文。尽管资料和书籍都摆在他手边,但不能上网、不能搜索,小唐便无从下笔。整整两天,唐同学都只字未动,脑海里一片空白……
  
   青春焦虑:
  百度多了,脑子不好使了?
  百度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变笨”。高一学生小周认为,用惯了搜索后,记忆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因为搜索很方便,电脑就在身边,一个问题,搜过一遍也不会去刻意记住,第二次遇到,还是得再一次搜索,这么一来,真正被记住和吸收的东西很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显示,44.71%的网民经常使用(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近一半的网民高度依赖搜索引擎提供的服务。另外,每天使用一次搜索引擎的用户也占到17.2%。这意味着每日使用搜索引擎用户数高达61.91%。同时,搜索引擎用户中有将近80%的年龄段分布在18~40岁之间,其中18~24岁、25~30岁两组用户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37.84%和22.15%。由此可见,网民的搜索依赖性,呈现增强趋势。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刘小林教授介绍,“搜索依赖症”发展蔓延的速度及范围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网络搜索给了我们一种能找到无所不在的信息的可能,但它同时让我们面临着如何甄别信息真伪的问题。网络搜索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10年3月9日报道,美国乔治城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利坚大学、威廉玛丽学院、弗吉尼亚大学等多所院校都禁止上课使用笔记本电脑。乔治城大学一名教授说,促成他禁用笔记本电脑的原因是,他某天要求一名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却回答:“稍等,让我打开电脑看看。”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想知道你电脑里面有啥,我只想知道你脑袋里装啥。”
  调查发现,使用笔记本电脑成瘾的学生,其平均成绩和从不上课的学生差不多。
  最让家长担心的是:孩子经常上网抄答案!遇到难题自己不思考,往往是“百度”一下,想要的东西自然都有。在家长陈先生看来,网络找答案是一种变相抄袭,老师布置作业的本意是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或通过阅读查找书籍来完成,现在变成网络包揽天下,即使孩子完成作业也失去意义。
  以前孩子虽然经常有很多题目不会做,但至少自己会花时间去钻研和琢磨,即便最终的答案是家长或者老师告诉他的,但相信这个过程还是有进步的。可现在,孩子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就全部求助网络,以后就容易形成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
  校园学子依赖已然成病。心理专家分析,当遇到问题求助于搜索引擎时,网友们提供答案并不需要负责任,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这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极易产生误导。
  章媛是高二的学生,虽然她也常上网搜索各类信息,为我所用,但是遇到问题时,更愿意询问身边的专家以及翻阅书本等资料,原因是搜索的信息通常很杂。“所以问人比问搜索更方便,搜索一搜就出来一大堆,自己还得分辨真伪,过滤信息也是个伤神的事。有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我会去书城查资料,这样更放心。”
  搜索来的知识虽然丰富,但如果不加记忆、组合、创新,它就不是真正属于你,所谓无所不能的搜索引擎里的“标准答案”还常常会以讹传讹。再者,谁能随时随地带着电脑出行呢?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难题,难道能转身去“百度”后再回来考试吗?过度依赖搜索引擎让太多校园学子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可能会让我们的大脑“生锈”,失去创造力。大脑若变成“抽水马桶”,一切知识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无法积累。
  
  人脑PK电脑:
  戒掉搜索依赖
  遇到孩子依靠网络完成作业,多数家长认为应该严厉制止。特别是中学以下学生,抗诱惑的能力差,一旦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不少孩子都会跟风,家长、老师要培养他们抵制不良风气的思想和能力。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校长张根兵表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合理完成作业的进度。学生懂得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学习并不是坏事,但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对网上资料不能简单复制,而要形成记忆和思考。
  《辞海》中“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换句话说,未植入人脑的信息,均为“不可用”的信息。
  计算机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高速的处理能力、很高的计算精度和可靠的判断能力,所以有人也把计算机称为“电脑”。计算机在功能上和人脑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记忆功能、计算功能、判断功能等。但电脑终究不是人脑,它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
  记忆存在于覆盖在人脑表面的大脑皮质之中,记忆的获得与整个大脑的突触的抑制和促进有关。大脑一旦受到刺激,则在每一神经细胞(神经元)上生长出更多的突起,这些突起将使人脑内部的突触连接。神经联系的总量增加,形成记忆。所以为了增强记忆,就要经常用脑,就像经常要进行体育锻炼一样,进行头脑锻炼。只有经常用脑思考、记忆,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牢牢记住,真正学以致用。
  针对不少迷恋搜索的校园学子,专家建议:首先,不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如果已经搜索成瘾,分步骤慢慢戒,不如先要求自己双休日不接触电脑。其次,每一次看电脑时都有意识只给自己设定十分钟搜索时间,如果持续太久,不如干脆喝个茶,上个洗手间,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转移一下对电脑的注意力。
  建议1:经常和同学聊天。聊天作为一种基本交流方式,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获得认同,而网上聊天很难达到这种认同,而所以越聊越无聊。建议同学们扩大知识面,扩大社交圈,改变与人交谈的方式,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努力将自己的观点传达并影响其他人。获得认同后就会产生激励,反复几次,再做作业就可以走出搜索依赖。
  建议2:尽量多接触社会。和同学一起多出去旅行,多读书,多参加团体活动。多向“活人”求教活知识,告诉自己“网上得来终觉浅”,也提醒自己“电脑不能扛在身上,还会断电”,电脑里存储的并不是你真正掌握的。
  建议3:培养阅读和思考习惯。青春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可以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答案并不重要,在享受精彩的思维过程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才是学习和解题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在阅读中让思考激起对智力的刺激,造就聪明的头脑。互联网确实给了我们许多方便,但是互联网上的东西很多都是未经考证,经不起推敲的。年轻的校园学子应尽可能远离电脑,不能将搜索当成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搜索过的东西,一定要经过思考、记忆,将知识储存于大脑中才算真正“完工”。
  
  ★结束语★
  搜索引擎犹如一只神奇的手,帮助学子们攫取所需信息。学子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在逐渐被百度嵌入其搜索框内,并随着搜索引擎的兴盛而逐渐改变。
  百度多了,脑子不好使了。校园学子们如何摆脱搜索引擎的依赖?其实除了阅读还是阅读,除了记忆还是记忆,除了思考还是思考!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问,疑则有进。”求知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要善于用自己的脑子去探究。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来学习,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毕竟,学习的目标不是找到,而是思考、懂得和用到。■
  
  小贴士
   你是否患上了搜索引擎依赖症?
  1.别人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10秒钟内无法想出答案时,你是否会回答去网上搜索一下?
  2.当你在写一篇文档(包括中文和英文文档),需要斟酌某个字句时,你是否会打开搜索引擎寻找答案?
  3.你挂在网上无所事事的时候,是否会打开一个搜索引擎的页面发呆或随便在里面输入一个想到的词随意搜索?
  4.你看到一个网站的广告时,你是否基本不去留意网站的网址,而只是记住网站的名称,留待以后需要时搜索?
  5.你需要编写一个格式报告(例如年终总结、毕业论文、会议论文)时,你是否会先搜索一些范例并参照编写?
  6.如果你马上要和别人讨论一个你并不熟悉的领域时,你是否会赶紧先搜索一把,储备背景知识,然后出动?
  7.当你即将奔赴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是否会先打开搜索引擎页面,查阅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习惯,然后再启程?
  8.当你被突然问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你的头脑中是否会冒出若干个关键词,而非连续的句子?
  让我们来看看你的得分(凡回答“是”的,请加1分,回答“否”的,不加分):
  8分~7分:糟糕!你已经染上严重的搜索引擎依赖症!
  6分~4分:注意!你已经具有搜索引擎依赖症的典型症状,并逐渐走向搜索引擎症的黑洞。
  3分以下:万幸!你还保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脱离搜索引擎你还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其他文献
塞姆是个医学模拟机器人,别看它是个不会说话的机器人,但它却是意大利卫生部制定实施“保全生命计划”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塞姆身上安装着无数个尖端仿真电子软件,它可以像人类一样的呼吸、流汗、眨眼,它有血压、有脉搏和唾液,还有痛苦的表情甚至泪水。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根据医务人员的具体需要随意转换自己的性别,白天是“男性”,晚上可能就变成了“女性”。  由于塞姆的身体内具备特殊的职能,所以它所患的病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就企图研制一种不寻常的组合式的飞机应对在北海海域游弋的德国汽艇。因往返飞行的歼击机,其装载的燃料未能满足需要,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就设想在歼击机的机翼上安置另一架歼击机,以这种方法使歼击机能够飞到作战地点并返回。其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谈何容易。大约在同一时期,德国也企图在大型的汽艇上安装歼击机,可是都仅停留在试验中。其他组合飞机的试验也均以失败而告终。  前苏联军
有人把20年光阴比作一把尺子,用它来度量人生。  如果按时间速度来衡量,人生第一个20年,经历了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寒窗苦读的爬坡过程,时光缓慢而难忍;人生第二个20年,经历了非常忙碌、异常艰辛、勇于担当的过程,时光匆匆而短暂;人生第三个20年,经历了逐步释放、渐渐放松、不断成熟的过程,时光舒缓而平淡;人生第四个20年,经历了大功告成、大智若愚、大写惬意的过程,时光流彩而辉煌。  如果按记忆深浅来
那年我上高一,她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教我们政治。她外表纤细柔弱,一副林黛玉模样,按照我现在的审美眼光,绝对算楚楚动人。可那时我读金庸正上瘾,顶讨厌的就是温声软语的小女子,所以她刚一站到讲台上说第一句话时,我就开始鄙视她了。   一天课上,我正陷入杨过、小龙女久别重逢的喜悦中不能自拔,她冷不丁儿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说没听清楚,她又重复了一遍,当时教室很不安静,我只听到什么“国”什么“民”,随口地说
“小姐”这个词并不是舶来品,我们老祖宗早就有小姐称谓了。宋朝时,“小姐”最初指一些年轻的歌舞伎,后来演变成风尘女子的称谓。到了明朝,“小姐”演变成深闺女子的称谓,一般指大户人家的闺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家闺秀”。民国以后,我们接受西方的思想和观念,小姐又演变成所有青年女性的称谓。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管男女,我们一般都可以呼之为“同志”,而不能称“先生”“小姐”了。因为在那个时代的人心目中,“
一日,我走在大街上,碰见一对盲人老夫妇,一个弹弦一个唱曲。这样的流浪者三餐不继,让我心生怜悯。我把手伸进兜里,想给他们两枚1元的硬币。可是硬币没找出来,却拽出一张50元的纸币,50元就50元吧——对他们来说也算一笔巨款,也让我体验一把当富翁的欣喜,这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我的理智一下子惊醒,对我高喝:疯了你!50元钱你想一下子都给他们?于是,我又开始四处翻找,结果翻出一张10元的。这回总可以了吧?
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郭台铭就将自己的鸿海精密集团办成了同行里首屈一指的大企业。经过艰辛的打拼,他的企业终于走上了正轨,各地的订单如同雪花一样飞来,企业利润迅速增长。  这年年初,郭台铭接到了一笔大订单,企业的高层为这个订单兴奋不已,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完成了这个订单,集团将迅速扩大,傲视群雄。而就在集团上下摩拳擦掌,所有人都卯足了力气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郭台铭突然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他
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米诺骨牌效应,终于结结实实地落到了他的头上。他收拾行囊,回到了江西。  他是我的得意门生之一,其就业事迹及工作照片上了学校各类海报。短短三年,他从一名小职员,做到了厦门一家船务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席间,他说:“陈老师,不是我在公司呆不下去,大潮之下,谁人都无法抵挡。”他递交辞职报告之际,董事长再三挽留,但黯淡的前景,无法让他选择留下。他想出来闯一闯,做些自己的事情。  我问他
美国影片《阿凡达》在全球热映,人类与外星人相遇并携手战斗的科幻故事让人津津乐道。那么,在真实的世界中,外星球是否存在和人类一样有智慧的生命体呢?这个问题可以用概率来说明。     ▲ 判断外星人是否存在有公式  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有一个著名的公式。这个公式被称为德雷克方程式,后来又被称为“绿岸公式”。它是1960年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福兰克·德雷克在西弗吉尼亚州绿岸镇提出的,故而得名。  这个公式
教室里,黑板前方的倒计时牌,数字由200慢慢变成了100。一看到那白底红字的警示,他就心惊肉跳。  教室里死一样的沉寂,根本没有人再去说笑打闹,整天充盈耳畔的就是“沙沙沙沙”的写字声。似乎没有纸与笔的摩擦就不足以有勇气正视百日后那片血淋淋的现实,就不足以祭奠这个群体渐行渐远的花样年华。  每天的日子都同样地重复着。早上睁开眼,弥望的不是田田的叶子,而是堆积成山的书,被大家丢得七零八落的试卷,还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