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份量。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我们,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在我们的课堂上,学诗总有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知从何解读这精辟的词句,不知该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诗的解读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感悟能力及质疑能力,并且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所以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于是我设计《望天门山》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点及三个实施策略。
一个教学点:感悟古诗中的韵律美,体会古诗语言的动态美,积累古诗。
三个实施策略:
1、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节奏读,诵读,想象读等方式,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古诗中的韵律美,体会古诗语言的动态美,积累古诗。
这首诗重在写景,融情于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在古代,詩人写诗常常配以动听的旋律之后唱出来,谓为吟唱。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这首诗配以旋律唱出来,我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创设一种优美的意境。古诗教学最难讲的就是意境,诗以情而发。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诗,除了理解诗句外,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真正内涵,体会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所以在理解了古诗的含义后,可以以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顺势导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气势,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反复进行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这首诗的意境当中。
2、生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学习,让学生“连滚带爬去读”,学生从开始不好意思读到学生自己发现节奏,慢慢读出自己的味道,改变了以前古诗教学中灌输的方式,这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书中得到终觉浅,须知此事当躬行”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评价这首诗,让学生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句,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并相应地进行汇报交流中,在交流中,教师应抓住本诗的关键字词时行点拨引导,在这首诗中,“断、开、回、出”等关键字应细细品味,“断和出”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险峻、高大。应让学生看图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找出天门山所表现的特点。并指导学生读出自已的感受。“开和回”这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水的汹涌澎湃,应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江水一到这就出现了这种回旋的现象?”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真正涵义。
3、整合:通过更多的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望天门山”。如开头以描写长江的诗句导入,补充含“碧”的诗句,为了体会“中断”的气势澎湃的词语,拓展了含动词的诗句。为了对比学习“望天门山”再学习了主题学习丛书中“登庐山五老峰”,通过大量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想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认真品味这精辟的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份量。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我们,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在我们的课堂上,学诗总有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知从何解读这精辟的词句,不知该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诗的解读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感悟能力及质疑能力,并且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所以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于是我设计《望天门山》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点及三个实施策略。
一个教学点:感悟古诗中的韵律美,体会古诗语言的动态美,积累古诗。
三个实施策略:
1、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节奏读,诵读,想象读等方式,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古诗中的韵律美,体会古诗语言的动态美,积累古诗。
这首诗重在写景,融情于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在古代,詩人写诗常常配以动听的旋律之后唱出来,谓为吟唱。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这首诗配以旋律唱出来,我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创设一种优美的意境。古诗教学最难讲的就是意境,诗以情而发。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诗,除了理解诗句外,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真正内涵,体会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所以在理解了古诗的含义后,可以以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顺势导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气势,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反复进行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这首诗的意境当中。
2、生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学习,让学生“连滚带爬去读”,学生从开始不好意思读到学生自己发现节奏,慢慢读出自己的味道,改变了以前古诗教学中灌输的方式,这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书中得到终觉浅,须知此事当躬行”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评价这首诗,让学生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句,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并相应地进行汇报交流中,在交流中,教师应抓住本诗的关键字词时行点拨引导,在这首诗中,“断、开、回、出”等关键字应细细品味,“断和出”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险峻、高大。应让学生看图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找出天门山所表现的特点。并指导学生读出自已的感受。“开和回”这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水的汹涌澎湃,应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江水一到这就出现了这种回旋的现象?”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真正涵义。
3、整合:通过更多的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望天门山”。如开头以描写长江的诗句导入,补充含“碧”的诗句,为了体会“中断”的气势澎湃的词语,拓展了含动词的诗句。为了对比学习“望天门山”再学习了主题学习丛书中“登庐山五老峰”,通过大量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想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认真品味这精辟的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