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培养兴趣是前提,培养习惯是关键。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兴趣;习惯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1 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
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1.2 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小珊迪被撞伤后是怎样嘱咐弟弟给先生送钱的,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了。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讲求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我们要培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小学生阅读课文,一般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把课文读得正确,在读中认识生字并进行识记。接着是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和通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词语。学生運用词语非常重要,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不同,学生在读后的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别。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要灵活。
3.根据情境需要表演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阅读实践是学生自己读书,真正把课堂学习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与书进行交流,在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并达到掌握与熟练运用的一个效果。小学生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突现课文的特点。让他们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4.1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4.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4.3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收稿日期:2012-08-15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兴趣;习惯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1 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
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1.2 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小珊迪被撞伤后是怎样嘱咐弟弟给先生送钱的,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了。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讲求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我们要培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小学生阅读课文,一般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把课文读得正确,在读中认识生字并进行识记。接着是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和通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词语。学生運用词语非常重要,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不同,学生在读后的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别。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要灵活。
3.根据情境需要表演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阅读实践是学生自己读书,真正把课堂学习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与书进行交流,在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并达到掌握与熟练运用的一个效果。小学生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突现课文的特点。让他们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4.1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4.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4.3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收稿日期: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