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更应讲究“出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所谓“入书”就是说能通过文字,透彻地把握作品内涵,获得作者本意,与作者在交流中取得一致。所谓“出书”,就是“用得透脱”。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出离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构建的意识建筑,站在更高的建筑,站在更高的基点上,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对这座意识建筑作出正误、优劣、美丑的评价;第二层意思是,能把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信息,用于实际生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发挥作用,只有能将从书中读得的知识熟练地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才是完全做到了没有“死”在作者“言下”,真正地掌握了“出书法”。
  在读书中往往“入书”容易,“出书”难,尤其是语文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就某一篇课文而言,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语文学习更容易“入书”。学生往往会掌握这篇文章的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境界。在一节课堂里,我们教师也几乎花大部分时间就此篇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却很少能像理科科目那样做一些迁移和训练。而我们学生在整堂课里,往往沉醉于这篇文章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中,当面临另外一篇文章就无例可循,经常感到如临大敌。于是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学了但不会用,学了仍然考不好。理科往往依知识的渐进形成序列,在把握知识点形成的知识链的同时,往往通过大量的书面作业达到巩固与强化,达成迁移。而语文主要的不是“知识点”的学习,它是一种积累与感悟。学生往往觉得语文无边无际,没有序列,不可捉摸,花时再多也看不到效果。所以说,语文学习比理科学习更难以“出书”。
  就语文科目的特性而言,“出书”比“入书”难。从阅读思维的轨迹来看,如果说“入书”是欣赏性阅读,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那么“出书”则是批评性阅读,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阅读欣赏要求读者深入作品,贴近作者,“见得亲切”;阅读批判则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以便“用得透脱”。倘若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过近,就会身陷当局,为文本所“迷”,正如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要评判作品,必须跳出文外,站在山外看“庐山”。居高临下,旁观者清,方能有客观公正的阅读批评。从阅读的自然过程来看,“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认读——理解——欣赏——评价——创造);就读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来说,阅读批评(或评价或批判)比阅读欣赏的程度要深得多。因为阅读批判不同于侧重审美享受的阅读欣赏,它要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语文教学“出书”比“入书”更难。
  读书如果只会“入书”而不会“出书”,还不算会读书。“入书”是手段,“出书”才是目的。鉴于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我们应怎么做,才能更善于“出书”呢,使我们语文教学更有成效呢?
  
  (一)让学生批判地读
  
  首先要教学生先会“入书”,充分领悟作品的本意。但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多方面吸取营养,又要使其能批判地读书,敢于给教材“挑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不唯书是从,如此才说得上是活读书了。要求学生能够“入书”理解,又能够“出书”批判。学生提出的提问、所做的探索不一定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该尊重他们的认识,可贵的是学生所经历的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以及这种敏于发现的能力,这种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
  
  (二)教学生尽情地思
  
  我们说会“入书”而不会“出书”,不算会读书。入书后入了迷,完全沉醉于书中,在书中忘记了自己,混淆了书本与生活,再也跳不出来,这种人就是书呆子,错悟了读书的本意。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进行反思,在一堂课里,无须满堂灌,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们思考、提问。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有时间能够跳出课本,回到现实或联系自己,经常性地能够反问: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作用?这篇文章与现实有何联系?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学了之后,怎么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它形象地告诫人们,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思结合,学业方可有成。
  
  (三)让学生好奇地问
  
  李道政教授曾说过:我国历来重视研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教学只是做“学答”。课堂只将现成答案抛给学生,练习也是重复已有的答案,不要求学生“问”问题。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不会问,而是因为教学中还没形成这样的学习氛围,也没这样的学习习惯,不敢随便去问罢了。这种“好问”的本性受到了不应该有的抑制,不能不说是生命失落了原生态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同时还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训练学生“出书”的能力。
  
  (四)让学生舒畅地说
  
  “言为心声”,语言应当是用来表达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展示生命个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某篇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教师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不同见解、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得以逐渐升华。
  
  (五)让学生大胆地写
  
  对于望“文”生畏的学生,教师要打开他们心里的“结”,让学生想写、乐写、大胆地写。学了一篇文章后,有什么想法和心得都可以写下来。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诗歌,甚至是只言片语都可以写下来,记在一个本子里。这样可以使学生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外化为文字,保存下来。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入书”,学习文章中的知识外,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出书”,真正做到书为我所用。
其他文献
语文包括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和人类文化组成之一的文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交际是基础,人文是内涵,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个体自主地理解运用
自主学习虽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但也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示范和激励。有指导的自主学习,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以‘先学后做,超前断后’为
云南省弥勒县西二镇法克村的村民们利用稻田养鱼喜获成功。去年秋天,村民们收割金黄的稻谷,把一墒墒的稻田水空干后,但见一条条足有两斤重的鲜活鱼儿在稻田里跳跃,100多亩收割后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感染组178例与未感染组172例进行对照,探讨下呼吸道感染与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感染组治疗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慢慢在发生变化。很多教师能够对各种理论心领神会并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程度地提升了
我院对在医疗工作中使用消毒剂的品种、采购、发放、操作监控实行了规范化管理,以达到品种质量达标,配制操作规范,使用安全有效。
所谓"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动
1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于2005年我院各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合格标本接种血琼脂、巧克力琼脂、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48h,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鉴定程序进行。
作文的写作及教学是有不同层次的。就以要写生活而言,作文命题那么多,甚至五花八门,哪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来对应?这就只好求助于书本材料,且书本材料的积累,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
医院行政、后勤科室是处理院内、外行政、业务工作的办公场所,医院感染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由于行政、后勤科室工作职能的要求,经常往来于机关科室和门诊、病区之间,进行各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