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云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改革开放的成功起步、全面推进作出了卓越贡献。陈云之所以能够作出卓越贡献,就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其中最为鲜明的一条思想方法就是“前进的步子要稳”。要做到稳步前进,就需要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做到摸着石头过河、坚持综合平衡、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研究陈云的这一思想方法,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陈云;改革开放;稳步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4-0045-06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积极支持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支持和推动农村和城市改革,支持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陈云同志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1]陈云之所以能够作出卓越贡献,就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其中最为鲜明的一条思想方法就是陈云反复强调的改革开放的步子要稳。这就要求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避免犯错,也就是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正确的坚持下去,错误的及时纠正,“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同时,从陈云的思想中,我们还能总结出步子要稳的具体路径。研究陈云的这一思想方法,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历史回顾:陈云多次强调步子要稳
“稳当”“稳步”是陈云在工作中一贯坚持的方法。早在1948年接管沈阳的时候,他就提出:要稳当,不要冒失。在接管沈阳的过程中,陈云反复强调并坚持这条原则。他说:“遇事不忙,宁多研究,而迟延决定的时间,不让草率而出岔子。前者所失小,后者损失大。”[2]正是因为坚持这一原则,在沈阳接管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岔子,并且形成了接管沈阳的经验,对全国新解放大城市的接管工作发挥了重要借鉴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5月,陈云主持137次政务院政务会议,在讨论并通过农业部提出的1951年农业生产工作总结及1952年农业工作计划时,他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增加很多,但带有很大的强迫性。推广农业合作社应该稳步前进,进行典型试验,不要强迫。”[3]后来由于各大区提出的农业增产及互助合作发展的五年计划数字和1953年的指标数字过高,还是导致了各地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急躁冒进、贪多求大和强迫命令等偏差。这一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注意并得到了纠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更是多次强调步子要稳。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阶段,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伤筋动骨的调整。1979年3月14日,陈云、李先念两人联名致信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主张。这封信的第二部分是陈云起草的,他写道:“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4]“步子要稳”与“不折腾”意思相近,都表明中国的经济要在稳中求快。后来陈云又进一步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5]经过5年的调整,中国的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陈云所说:经过这次健康清醒的调整,“我们会站稳脚跟,继续稳步前进”[6]。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于改革,陈云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7]1978年12月10日,陈云在谈到当前经济问题的意见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步,必须既积极又稳重。”[8]1982年12月2日,陈云在住所同参加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谈话,就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充分肯定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在20世纪内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指出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时要稳步前进,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为后十年经济振兴创造条件。1984年,陈云谈到价格改革时指出:“关于价格改革,現在确实是有利时机,应该稳步进行。”[9]他还说:“如果用五年时间能够做好改革这件事,那就很好了。总之,我们要按照这个决定的精神去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只要这样做了,这次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10]从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中,陈云将“稳”字放在第一位。他之所以注重“稳”,是因为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身上,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不能搞坏,搞坏了不是一个、几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得失。
二、路径选择:如何做到“前进的步子要稳”
在注重稳妥的基础上,陈云还对如何做到稳步前进进行了探索。他始终坚持,要做到稳步前进,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必须做到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始终坚持综合平衡、必须注重总结历史经验。
第一,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用“大国小生产”来概括中国的国情,这个精辟论断抓住了中国虽然面积大、人口多,但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以农业为主的小生产占优势的特殊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在参与领导改革开放中,仍然多次强调要认清国情。他指出,党在制定方针、政策和路线时,必须要注意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实际情况。他说:“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别的国家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农民。”[11]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他还说:“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12]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看到“亚洲四小龙”在短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最为发达富裕的地方,提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为何不能迎头赶上?这又导致了轻视农业的盲目引进,工农比例失调。对此,陈云清醒地提醒道:我们是10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的国家,香港、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区和国家没有8亿农民这个大问题,欧、美、日本各国也没有8亿农民这个大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摆稳农民这一头,“‘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3]。
第二,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改革中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谨慎行事,一步一个脚印。这也是陈云一直强调的一个方法。其实,早在1950年4月,陈云就针对物价调整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他说:物价上涨不好,下跌对生产亦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14]这是陈云第一次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提到摸着石头过河。随后,陈云几次在讲话中提到要“摸着石头过河”。如:1951年7月,陈云在《做好工商联工作》一文中指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更须注意这点。”[15]
在改革开放中,要做到步子要稳,就更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涉及的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16]1990年6月,陈云在同当时的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说到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说:“这是针对当时情况讲的,而且是起了作用的。现在总的看来,也还有用。”可见陈云始终坚持对于一些改革举措,要先进行试点,对的就坚持,不足的就加强,错的就改正,总结经验后再进行推广。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中联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爱德乐对我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17]
针对社会上有些人批评“摸着石头过河”是没有规律的“胡乱摸索”,不讲究前瞻性的设计,1988年5月,陈云在同浙江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有人在报上批评‘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得摸着石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我没有放弃。”[18]这是陈云最后一次讲到“摸着石头过河”,也是他第一次对批评摸着石头过河的人进行反批评。
第三,坚持综合平衡。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改革开放中,要做到步子要稳,还是要坚持综合平衡。陈云曾指出: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什么是综合平衡?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通过多种形式来自觉地安排国民经济中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之间、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陈云说得更精辟:“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19]
1979年6月1日,陈云指出:“经济工作,我们搞了‘四朝’,即中财委、大计委、小计委、现计委①。有一条教训,就是综合平衡都未搞好,说明我们本领不够。”“综合平衡,就要研究比例关系。比例是客观存在,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自觉地去研究、认识。”[20]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形势,他指出:“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21]他还说:“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的普遍规律,区别在于有的可以自觉做到,有的是不自觉地做到。”[22]为了让国民经济能够尽快达到平衡的状态,就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就需要考虑,从国外引进哪些项目,怎样引进。比如,对于引进的特大项目宝钢的建设,陈云明确指出:“宝钢上马已经定了,但步子要稳,时间可拖长一点。”[23]
对于经济增长过热的现象,陈云有着清醒的认识。1985年9月23日,他提醒道:“1984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今年一至七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2.8%。这样高的速度,不可能搞下去,因为目前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都很难适应这样高速度的需要。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24]对于如何才能做到按比例,陈云指出:“第一,要算账。……第二,根据算账结果订计划。……第三,计划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果有了缺口,指标向上提,缺口会愈来愈大;向下降,才会愈来愈小,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下降,在按比例的条件下向前发展。”[25]
第四,要总结经验。在改革开放中要做到步子要稳,还必须善于总结经验。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一切要靠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改革开放中的政策、措施与客观实际不尽符合的事情时有发生,比较完善的政策、措施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人脑中所固有的,只能是在实践中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所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陈云要求每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稳步前进。他说:“没有事后诸葛亮就没有事前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是总结经验。”[26]1958年他就提出:“必须看到我们现在的本领还不大,应该小心谨慎地前进,并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27]在改革開放中,陈云还是强调要总结经验。他说:特区“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此后,陈云反复强调,特区要办,必须进行总结经验。1983年秋,陈云提出:“城市工商业改革已有几年,似应总结经验,以便继续前进。”[28]对于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不同情况,陈云说:“这几年,农村的改革已取得极大的成功,城市改革总的说来,还处在积累经验的过程,广大干部不是都很熟悉。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务使改革健康发展。”[29]对于陈云提出的改革要总结经验,邓小平给予高度赞同,说:“陈云同志讲要总结经验。总结经验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保证我们的体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的,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30] 陈云不仅强调要总结经验,还谈了他对总结经验的一些方法途径。他认为,一是随时注意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乃是推进工作的一个良方,而这比日常的业务更为重要。二是总结经验既要总结自己的,还要借鉴外国的,但应以自己的经验为主。总结自己的经验,既要总结现在的,还要参考过去的,但应以现在的为主。三是总结经验要上下结合、部门与地方结合,然后集中到一起,加以综合、分析,力求总结得更全面更深刻些。四是用总结出来的经验武装和提高干部队伍,更有利于统一认识和行动。陈云形象地把不注意总结经验比作“脱销”,如果这一工作“脱销”,政策就“脱销”了,也就是脱离实际,后果会很严重。这些看法,道理深刻,值得人们始终注意。[31]
三、现实启示:从“前进的步子要稳”到“稳中求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稳中求进”。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32]
“前进的步子要稳”与“稳中求进”尽管都强调要稳,但是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在前进中要注意稳,在改革开放初期,首先强调是要推进各项工作;后者是把稳定放在第一位,要在稳定的前提中,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33]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稳中求进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而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和对新形势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陈云曾强调,认清中国“大国小生产”这一特殊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而在这样的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前进的步子要稳。历史经验表明,党的政策一但脱离中国国情,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34]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4亿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面临的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做到“稳中求进”,一是不追求高速度但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避免物价发生大的波动;二是消除潜在的风险,潜在的风险是在过去长期发展中所积累的,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拉大等。黨的十九大部署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和风险。解决好这些问题和风险,中国经济才能稳中求进。因此,习近平还说:“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35]
第二,坚持稳中求进,要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陈云对于改革开放,提出要坚持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体现的是立足全局的执政智慧。党的十八大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36]。“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协调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指明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在积极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我们党又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能单兵突进。
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要把握好工作节奏、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科学地进、协调地进、高质量地进、有力有序地进,从而把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
第三,坚持稳中求进,要注重探索与规划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是陈云关于“步子要稳”的重要路径之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进入深水区,我们仍然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要把它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37]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要注重总结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陈云高度重视总结经验,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总结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如: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从9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即将建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全面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并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做到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6-12)[2020-3-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613/c40531-27148365.html. [2]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61—662.
[3][5][14]陈云年谱(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20.284.58.
[4][6][7][10][11][12][16][19][21][24][27]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82.279.338.250—251.251.279.211.248.351.108.
[8][13][17][22][23][25][29]陈云年谱(修订本):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55.268.406.274—275.275.111.412.
[9][18][26][28][30][31]陈云传: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85.1789.1278—1279.1684.1645—1646.1039.
[15]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
[20]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59.
[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3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27—328.
[3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主要篇目介绍[N].人民日报,2018-5-30(2).
[3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2.
[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
[37]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EB/OL].(2013-1-1)[2020-3-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01/c1024-20069591.html.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中财委,指由陈云先后担任主任的1949年7月成立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大计委,指1954年成立的由李富春兼任主任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小计委,指1965年成立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余秋里负责、集中在国务院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并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的二十余人工作班子。现计委,指五届全国人大期间由余秋里任主任的国家计划委员会。
作者系陈云纪念馆党委委员、陈列编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丁达
[关键词]陈云;改革开放;稳步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4-0045-06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积极支持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支持和推动农村和城市改革,支持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陈云同志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1]陈云之所以能够作出卓越贡献,就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其中最为鲜明的一条思想方法就是陈云反复强调的改革开放的步子要稳。这就要求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避免犯错,也就是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正确的坚持下去,错误的及时纠正,“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同时,从陈云的思想中,我们还能总结出步子要稳的具体路径。研究陈云的这一思想方法,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历史回顾:陈云多次强调步子要稳
“稳当”“稳步”是陈云在工作中一贯坚持的方法。早在1948年接管沈阳的时候,他就提出:要稳当,不要冒失。在接管沈阳的过程中,陈云反复强调并坚持这条原则。他说:“遇事不忙,宁多研究,而迟延决定的时间,不让草率而出岔子。前者所失小,后者损失大。”[2]正是因为坚持这一原则,在沈阳接管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岔子,并且形成了接管沈阳的经验,对全国新解放大城市的接管工作发挥了重要借鉴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5月,陈云主持137次政务院政务会议,在讨论并通过农业部提出的1951年农业生产工作总结及1952年农业工作计划时,他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增加很多,但带有很大的强迫性。推广农业合作社应该稳步前进,进行典型试验,不要强迫。”[3]后来由于各大区提出的农业增产及互助合作发展的五年计划数字和1953年的指标数字过高,还是导致了各地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急躁冒进、贪多求大和强迫命令等偏差。这一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注意并得到了纠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更是多次强调步子要稳。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阶段,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伤筋动骨的调整。1979年3月14日,陈云、李先念两人联名致信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主张。这封信的第二部分是陈云起草的,他写道:“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4]“步子要稳”与“不折腾”意思相近,都表明中国的经济要在稳中求快。后来陈云又进一步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5]经过5年的调整,中国的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陈云所说:经过这次健康清醒的调整,“我们会站稳脚跟,继续稳步前进”[6]。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于改革,陈云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7]1978年12月10日,陈云在谈到当前经济问题的意见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步,必须既积极又稳重。”[8]1982年12月2日,陈云在住所同参加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谈话,就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充分肯定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在20世纪内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指出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时要稳步前进,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为后十年经济振兴创造条件。1984年,陈云谈到价格改革时指出:“关于价格改革,現在确实是有利时机,应该稳步进行。”[9]他还说:“如果用五年时间能够做好改革这件事,那就很好了。总之,我们要按照这个决定的精神去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只要这样做了,这次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10]从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中,陈云将“稳”字放在第一位。他之所以注重“稳”,是因为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身上,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不能搞坏,搞坏了不是一个、几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得失。
二、路径选择:如何做到“前进的步子要稳”
在注重稳妥的基础上,陈云还对如何做到稳步前进进行了探索。他始终坚持,要做到稳步前进,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必须做到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始终坚持综合平衡、必须注重总结历史经验。
第一,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用“大国小生产”来概括中国的国情,这个精辟论断抓住了中国虽然面积大、人口多,但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以农业为主的小生产占优势的特殊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在参与领导改革开放中,仍然多次强调要认清国情。他指出,党在制定方针、政策和路线时,必须要注意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实际情况。他说:“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别的国家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农民。”[11]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他还说:“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12]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看到“亚洲四小龙”在短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最为发达富裕的地方,提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为何不能迎头赶上?这又导致了轻视农业的盲目引进,工农比例失调。对此,陈云清醒地提醒道:我们是10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的国家,香港、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区和国家没有8亿农民这个大问题,欧、美、日本各国也没有8亿农民这个大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摆稳农民这一头,“‘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3]。
第二,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改革中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谨慎行事,一步一个脚印。这也是陈云一直强调的一个方法。其实,早在1950年4月,陈云就针对物价调整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他说:物价上涨不好,下跌对生产亦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14]这是陈云第一次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提到摸着石头过河。随后,陈云几次在讲话中提到要“摸着石头过河”。如:1951年7月,陈云在《做好工商联工作》一文中指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更须注意这点。”[15]
在改革开放中,要做到步子要稳,就更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涉及的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16]1990年6月,陈云在同当时的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说到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说:“这是针对当时情况讲的,而且是起了作用的。现在总的看来,也还有用。”可见陈云始终坚持对于一些改革举措,要先进行试点,对的就坚持,不足的就加强,错的就改正,总结经验后再进行推广。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中联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爱德乐对我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17]
针对社会上有些人批评“摸着石头过河”是没有规律的“胡乱摸索”,不讲究前瞻性的设计,1988年5月,陈云在同浙江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有人在报上批评‘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得摸着石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我没有放弃。”[18]这是陈云最后一次讲到“摸着石头过河”,也是他第一次对批评摸着石头过河的人进行反批评。
第三,坚持综合平衡。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改革开放中,要做到步子要稳,还是要坚持综合平衡。陈云曾指出: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什么是综合平衡?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通过多种形式来自觉地安排国民经济中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之间、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陈云说得更精辟:“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19]
1979年6月1日,陈云指出:“经济工作,我们搞了‘四朝’,即中财委、大计委、小计委、现计委①。有一条教训,就是综合平衡都未搞好,说明我们本领不够。”“综合平衡,就要研究比例关系。比例是客观存在,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自觉地去研究、认识。”[20]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形势,他指出:“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21]他还说:“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的普遍规律,区别在于有的可以自觉做到,有的是不自觉地做到。”[22]为了让国民经济能够尽快达到平衡的状态,就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就需要考虑,从国外引进哪些项目,怎样引进。比如,对于引进的特大项目宝钢的建设,陈云明确指出:“宝钢上马已经定了,但步子要稳,时间可拖长一点。”[23]
对于经济增长过热的现象,陈云有着清醒的认识。1985年9月23日,他提醒道:“1984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今年一至七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2.8%。这样高的速度,不可能搞下去,因为目前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都很难适应这样高速度的需要。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24]对于如何才能做到按比例,陈云指出:“第一,要算账。……第二,根据算账结果订计划。……第三,计划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果有了缺口,指标向上提,缺口会愈来愈大;向下降,才会愈来愈小,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下降,在按比例的条件下向前发展。”[25]
第四,要总结经验。在改革开放中要做到步子要稳,还必须善于总结经验。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一切要靠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改革开放中的政策、措施与客观实际不尽符合的事情时有发生,比较完善的政策、措施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人脑中所固有的,只能是在实践中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所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陈云要求每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稳步前进。他说:“没有事后诸葛亮就没有事前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是总结经验。”[26]1958年他就提出:“必须看到我们现在的本领还不大,应该小心谨慎地前进,并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27]在改革開放中,陈云还是强调要总结经验。他说:特区“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此后,陈云反复强调,特区要办,必须进行总结经验。1983年秋,陈云提出:“城市工商业改革已有几年,似应总结经验,以便继续前进。”[28]对于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不同情况,陈云说:“这几年,农村的改革已取得极大的成功,城市改革总的说来,还处在积累经验的过程,广大干部不是都很熟悉。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务使改革健康发展。”[29]对于陈云提出的改革要总结经验,邓小平给予高度赞同,说:“陈云同志讲要总结经验。总结经验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保证我们的体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的,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30] 陈云不仅强调要总结经验,还谈了他对总结经验的一些方法途径。他认为,一是随时注意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乃是推进工作的一个良方,而这比日常的业务更为重要。二是总结经验既要总结自己的,还要借鉴外国的,但应以自己的经验为主。总结自己的经验,既要总结现在的,还要参考过去的,但应以现在的为主。三是总结经验要上下结合、部门与地方结合,然后集中到一起,加以综合、分析,力求总结得更全面更深刻些。四是用总结出来的经验武装和提高干部队伍,更有利于统一认识和行动。陈云形象地把不注意总结经验比作“脱销”,如果这一工作“脱销”,政策就“脱销”了,也就是脱离实际,后果会很严重。这些看法,道理深刻,值得人们始终注意。[31]
三、现实启示:从“前进的步子要稳”到“稳中求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稳中求进”。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32]
“前进的步子要稳”与“稳中求进”尽管都强调要稳,但是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在前进中要注意稳,在改革开放初期,首先强调是要推进各项工作;后者是把稳定放在第一位,要在稳定的前提中,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33]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稳中求进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而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和对新形势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陈云曾强调,认清中国“大国小生产”这一特殊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而在这样的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前进的步子要稳。历史经验表明,党的政策一但脱离中国国情,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34]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4亿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面临的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做到“稳中求进”,一是不追求高速度但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避免物价发生大的波动;二是消除潜在的风险,潜在的风险是在过去长期发展中所积累的,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拉大等。黨的十九大部署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和风险。解决好这些问题和风险,中国经济才能稳中求进。因此,习近平还说:“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35]
第二,坚持稳中求进,要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陈云对于改革开放,提出要坚持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体现的是立足全局的执政智慧。党的十八大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36]。“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协调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指明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在积极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我们党又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能单兵突进。
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要把握好工作节奏、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科学地进、协调地进、高质量地进、有力有序地进,从而把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
第三,坚持稳中求进,要注重探索与规划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是陈云关于“步子要稳”的重要路径之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进入深水区,我们仍然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要把它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37]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要注重总结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陈云高度重视总结经验,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总结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如: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从9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即将建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全面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并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做到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6-12)[2020-3-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613/c40531-27148365.html. [2]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61—662.
[3][5][14]陈云年谱(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20.284.58.
[4][6][7][10][11][12][16][19][21][24][27]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82.279.338.250—251.251.279.211.248.351.108.
[8][13][17][22][23][25][29]陈云年谱(修订本):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55.268.406.274—275.275.111.412.
[9][18][26][28][30][31]陈云传: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85.1789.1278—1279.1684.1645—1646.1039.
[15]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
[20]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59.
[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3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27—328.
[3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主要篇目介绍[N].人民日报,2018-5-30(2).
[3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2.
[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
[37]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EB/OL].(2013-1-1)[2020-3-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01/c1024-20069591.html.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中财委,指由陈云先后担任主任的1949年7月成立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大计委,指1954年成立的由李富春兼任主任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小计委,指1965年成立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余秋里负责、集中在国务院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并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的二十余人工作班子。现计委,指五届全国人大期间由余秋里任主任的国家计划委员会。
作者系陈云纪念馆党委委员、陈列编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