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资料收集的“缺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yuq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具备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指向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要求,需要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加以充分落实。因此,当下阅读教学课堂中资料的收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由于对资料收集与整理缺乏应有的认知,其教学实践中总是存在着不当之处,导致课堂教学始终高耗低效,难以真正收到应有的教学效益。
  一、注重形式,毫无目的的资料收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收集来的资料,常常会置教材文本于不顾,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都用以交流自己的资料。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辛辛苦苦地收集,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示,就愧对学生的辛勤付出。但遗憾的是学生收集来的资料,常常并没有太多的作用,与文本的特质和教学要求的要求相去甚远。
  如在口语交际《介绍一个民族》时,很多学生都直接将教辅资料中的内容照搬下来,一字一字地朗读,既没有收集、删选的过程,更谈不上熟悉、准备了。究其原因,很多学生都不了解资料收集的目的,直接将其看成是一种被动的任务,这其中教师指导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需要,让学生明确资料收集的目的和用意,提出具体的要求,给予适切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收集到与教学息息相关的有用资料。
  如在教学《梦圆飞天》时,笔者在备课时意识到学生对课文中“媒体送行”“训练航天员”等内容较为感兴趣,也相对陌生。于是,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就要求学生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穿插在教学环节中,有的学生激情地介绍了媒体撰写的文章,有的学生出示了训练的器材图片,有的甚至带来了相关视频。
  这些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的材料有效地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對于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感知航天员的高贵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思维浅薄,缺乏深思的资料收集
  当下课堂中,资料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可谓是一派繁华景象。孩子们看似热情高涨,小脸通红,但究竟在交流时说了些什么,有什么作用,似乎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关注。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交流的平台,如此走过场式的交流,根本不应该是阅读教学中资料补充的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既然是一种交流,不仅要有说的倾吐,更要有听的吸收,必要时教师还应该引领学生对聆听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批判,才能真正发挥资料交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笔者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这是一棵树吗?由这棵树,你还想到了哪些人?学生排珠炮式地说出了一连串的名字:阿炳、谈迁、桑兰、张海迪……教师则趁热打铁:这些人物与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有着怎样的相同之处呢?学生结合自身收集的资料纷纷发表见解:谈迁辛苦创作的《国榷》被盗,但他没有被磨难所吓倒,而是呕心沥血,从头再来,完成了一部比之前更丰富的《国榷》;阿炳经历了生活、精神和身体的严重折磨,但仍旧饱含了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并完成了音乐史上著名的《二泉映月》……
  这样的交流画龙点睛,由树到人,实现了对文本理解的再度升华,其中资料的链接与有效的交流可谓功不可没。
  三、随心所欲,缺乏学情的资料收集
  深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运用资料交流这一策略时,都是注重对其形式的运用,是一种追求时髦的跟风行为。这样的资料交流其实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促进理解、提升能力的作用。究其原因便在于资料的收集没有能够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是一种因为缺乏评价无法深入的交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资料收集应该从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在紧扣文本意蕴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交流与评析,并及时补充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动态性生成资源,从而为深化文本内涵、提升思想感情服务。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都从语言的表层信息意识到作者孙友田是一名诗人,但有一位学生一手拿着资料,一手举得老高:“老师,我查阅了资料,孙友田并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其实是一名煤矿工人。”其他学生一脸诧异,而这位学生则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介绍了孙友田的生平资料和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还介绍了孙友田是如何从一名煤矿工人转变为一名诗人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孙友田的成长经历与自己的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与母亲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在探究研讨中更加明白:正是母亲劳作之后对其的教育,让作者养成了工作之余勤于动笔的习惯,母亲的歌谣、童谣对其文学素养的形成播下了种子。
  这一环节中的适时反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蕴含的独特意蕴,契合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资料收集与交流,是当下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与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强化资料收集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使资料真正能够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载体,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花园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笔者发现现在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低、中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绘画,而一旦到了高年级,他们除了对手工制作还有一些兴趣外,对绘画变得困难重重了,表现为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总是抱怨没什么可画,甚至连工具也懒得带来。画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现在竟然变成了一种负担,那么,这个时期就是 “儿童绘画困难期”。主要的原因,一是,教育没有作好顺利渡过困难期的准备工作;二是,有来自教师教育方法
不经意间,二十三年的时光在平凡和平静中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成绩,没有作出什么惊人的壮举,但直到今天,我依然还坚守在这里。我不敢说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我更不敢说为之付出了多少,但正是在这平凡和朴实中,我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着一个普通幼儿教师存在的价值!  每天,我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看到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孩子在我的带领下玩儿得很开心、在我的引导下学到一定的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具有其实质性意义。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努力营造和拓展学生科学自主探究活动的时空,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校园、家庭、社区、大自然、网络世界。全面开放科学课程,让儿童在生活世界中获取科学信息,让科学教育走进儿童生活世界。  学校的科学课程不仅需要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也需要注重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