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在路上、掏出手机,你可以随时观测空气质量状况,判断要不要戴上口罩;家附近的工厂排放废气有问题?拍张照,发到网络上去,马上就有环保部门出面回应……
环境监督已经借由移动互联网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6月9日,由阿里云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开发的一款名为“污染地图”的手机应用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查看190个城市的在线监测数据,同时还可查询和分享身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数据。
从B2B到B2C的互联网公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LOGO是三朵云纹,它们合抱成一个圆,据说图案源自汉代瓦当。马军曾说过,三朵云纹分别代表政府、企业和公众,只有这些利益相关方充分互动,才能促使环境问题积极有效地解决。
马军在2006年创办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和“固废污染地图”,建立了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将环境污染情况以直观、简单易懂的图表展现。通过这些公益数据库,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进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相应页面,检索当地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
马军及其团队持续对水污染的数据库进行更新。从2006年至今,储存的企业超标违规的数据超过15万条。今年国内190个城市实现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发布,明年可能增至300个,马军要收集的信息量就更大了。数据越来越庞大,处理分析也越来越吃力,马军想到了国外很流行的“云服务”。于是,当阿里巴巴公益部门跟他说起“阿里云”时,他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云计算”催生公益变革
一般的公益机构所建立的网站或者手机A PP,背后运行的服务器可能只是一两台电脑。但对诸如环保、救灾之类公益机构来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网站一下子涌进成千上万的访问量,那它的服务器就可能“吃不消”了。但如果服务器变成了一个“虚拟机房”,闲时就是一两台机器,在需要的时候,服务器马上变成几百上千台电脑同时开工?这就是“云计算时代”,信息技术的更新可以给公益事业带来变革。
在未来的互联网中,“云计算”将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并根据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服务。高效的绿色数据中心以及能支持不同互联网应用的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是营造下一代互联网服务平台最基本的核心技术。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十周年庆典上宣布成立子公司“阿里云”,该公司将专注于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研发。
阿里云和马军的合作在“云端”。阿里云官网的资深运营专员黄金磊,努力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这种合作:“污染地图手机APP实时发布全国190个城市的空气监测数据,信息每小时更新,需要服务器有大量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同时需要应对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传统公益组织很难解决这两个难题,即使能够解决,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但应用云计算后,IPE可以轻松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同时灵活调配云计算资源应对短期的高并发访问,既提升了用户体验,又降低了成本。”
他们的合作就如“天雷遇上地火”,马军通过阿里巴巴公益事业部门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刚好他们缺乏的就是阿里云所擅长的技术问题。
“云计算”还可以为公益组织做点什么?阿里云的技术宅们归纳出四个方向:一是可以帮助公益组织运行网站,服务器再也不怕短期流量突然增加而突然“Down机”了;二是可以像污染地图APP一样,支持公益组织运行移动APP,不怕用户多;三是可以支持大数据存储、计算,特别是环境和募捐类的机构;计算完了,云计算还可以提供一个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公益机构可以在云平台上“晒账本”、公开信息。
目前,除了做污染地图,阿里云还帮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建立一个网络捐赠平台,以及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淘宝网店上扩充服务器。未来,他们希望多与公益机构合作,把阿里云的资源尽情地用起来。
“污染地图”怎么用
2014年6月16日15:00,北京东四区中雨,21-29℃,空气质量指数205,重度污染,建议儿童等应留在室内。
在这款“污染地图”APP上,网友可以实时查询当地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依据全国190个城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用户还可以查询3685家企业的污染气体排放数据。就在6月9日的发布会当天,这款应用显示,370余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超标。
“绿色品牌”目录之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制作的上百家品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表现排名一目了然。网民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品牌并留意其污染数据,参与微博讨论,完成“超级任务”,分享信息到微博和微信上去。每做一点事情,都可以获得“阳光值”,可以通过攒阳光值“升级”,从最初级的“蓝天守望者”,可以升级为“蓝天守卫者”,最高境界是“蓝天英雄”。
公众环境中心的创始人马军希望,把环境信息公开这件事情做得“好玩,生活化,让公众感觉这件事情和自己紧密相连”,他进一步解释道,“通过空气监测数据,APP用户可以得知自己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据此判断今天是不是要戴口罩上街,是不是要把孩子锁在家里。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环境污染问题要投诉,也可以启用举报功能。”马军认为,“以前我们做网络信息公开,是一种B2B模式,我们的数据使用者更多的是国际大品牌和机构,为的是监督他们的供应链。而现在把信息公开渠道移到移动互联网,变成了B2C的模式,更能激发公民参与信息公开监督。”
截至6月16日下午3点,这款APP已有2.5万的安装量,并且被苹果商城作为优秀的产品推荐到主页上。该应用上线短短几日,就有大量网友在微博晒起了附近的超标污染源,谁排了,排在哪儿?污染企业无所遁形,网友们呼吁排放浓度高的企业对此作出公开说明。也有大品牌找上马军,希望可以合作推动供应商履行绿色生产。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的官微也表达出与民间互动的热情。6月16日,针对马军反映的污染问题,山东威海市环保局的微博@威海环境发了一条题为《关于市民反映威海华能热电厂排放超标问题的回复》的微博,还专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
下一步,马军还想在污染地图上增加功能,对给出回应的污染企业进行监督,比如借用网络游戏中常见的“血格”,按照企业给出的整改时间倒计时,如果限时不改就“掉血”,从红色变成蓝色就算“通关”。未来,马军希望基于大数据开发,在污染地图上加入水污染情况发布,利用地图搜索功能,显示重点污染源附近的社区、学校、生态环境等敏感点,加强公众的关注度。“大数据时代,公众参与环境污染信息监督潜力是巨大的。”他信心满满。
环境监督已经借由移动互联网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6月9日,由阿里云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开发的一款名为“污染地图”的手机应用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查看190个城市的在线监测数据,同时还可查询和分享身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数据。
从B2B到B2C的互联网公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LOGO是三朵云纹,它们合抱成一个圆,据说图案源自汉代瓦当。马军曾说过,三朵云纹分别代表政府、企业和公众,只有这些利益相关方充分互动,才能促使环境问题积极有效地解决。
马军在2006年创办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和“固废污染地图”,建立了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将环境污染情况以直观、简单易懂的图表展现。通过这些公益数据库,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进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相应页面,检索当地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
马军及其团队持续对水污染的数据库进行更新。从2006年至今,储存的企业超标违规的数据超过15万条。今年国内190个城市实现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发布,明年可能增至300个,马军要收集的信息量就更大了。数据越来越庞大,处理分析也越来越吃力,马军想到了国外很流行的“云服务”。于是,当阿里巴巴公益部门跟他说起“阿里云”时,他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云计算”催生公益变革
一般的公益机构所建立的网站或者手机A PP,背后运行的服务器可能只是一两台电脑。但对诸如环保、救灾之类公益机构来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网站一下子涌进成千上万的访问量,那它的服务器就可能“吃不消”了。但如果服务器变成了一个“虚拟机房”,闲时就是一两台机器,在需要的时候,服务器马上变成几百上千台电脑同时开工?这就是“云计算时代”,信息技术的更新可以给公益事业带来变革。
在未来的互联网中,“云计算”将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并根据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服务。高效的绿色数据中心以及能支持不同互联网应用的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是营造下一代互联网服务平台最基本的核心技术。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十周年庆典上宣布成立子公司“阿里云”,该公司将专注于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研发。
阿里云和马军的合作在“云端”。阿里云官网的资深运营专员黄金磊,努力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这种合作:“污染地图手机APP实时发布全国190个城市的空气监测数据,信息每小时更新,需要服务器有大量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同时需要应对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传统公益组织很难解决这两个难题,即使能够解决,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但应用云计算后,IPE可以轻松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同时灵活调配云计算资源应对短期的高并发访问,既提升了用户体验,又降低了成本。”
他们的合作就如“天雷遇上地火”,马军通过阿里巴巴公益事业部门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刚好他们缺乏的就是阿里云所擅长的技术问题。
“云计算”还可以为公益组织做点什么?阿里云的技术宅们归纳出四个方向:一是可以帮助公益组织运行网站,服务器再也不怕短期流量突然增加而突然“Down机”了;二是可以像污染地图APP一样,支持公益组织运行移动APP,不怕用户多;三是可以支持大数据存储、计算,特别是环境和募捐类的机构;计算完了,云计算还可以提供一个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公益机构可以在云平台上“晒账本”、公开信息。
目前,除了做污染地图,阿里云还帮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建立一个网络捐赠平台,以及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淘宝网店上扩充服务器。未来,他们希望多与公益机构合作,把阿里云的资源尽情地用起来。
“污染地图”怎么用
2014年6月16日15:00,北京东四区中雨,21-29℃,空气质量指数205,重度污染,建议儿童等应留在室内。
在这款“污染地图”APP上,网友可以实时查询当地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依据全国190个城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用户还可以查询3685家企业的污染气体排放数据。就在6月9日的发布会当天,这款应用显示,370余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超标。
“绿色品牌”目录之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制作的上百家品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表现排名一目了然。网民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品牌并留意其污染数据,参与微博讨论,完成“超级任务”,分享信息到微博和微信上去。每做一点事情,都可以获得“阳光值”,可以通过攒阳光值“升级”,从最初级的“蓝天守望者”,可以升级为“蓝天守卫者”,最高境界是“蓝天英雄”。
公众环境中心的创始人马军希望,把环境信息公开这件事情做得“好玩,生活化,让公众感觉这件事情和自己紧密相连”,他进一步解释道,“通过空气监测数据,APP用户可以得知自己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据此判断今天是不是要戴口罩上街,是不是要把孩子锁在家里。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环境污染问题要投诉,也可以启用举报功能。”马军认为,“以前我们做网络信息公开,是一种B2B模式,我们的数据使用者更多的是国际大品牌和机构,为的是监督他们的供应链。而现在把信息公开渠道移到移动互联网,变成了B2C的模式,更能激发公民参与信息公开监督。”
截至6月16日下午3点,这款APP已有2.5万的安装量,并且被苹果商城作为优秀的产品推荐到主页上。该应用上线短短几日,就有大量网友在微博晒起了附近的超标污染源,谁排了,排在哪儿?污染企业无所遁形,网友们呼吁排放浓度高的企业对此作出公开说明。也有大品牌找上马军,希望可以合作推动供应商履行绿色生产。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的官微也表达出与民间互动的热情。6月16日,针对马军反映的污染问题,山东威海市环保局的微博@威海环境发了一条题为《关于市民反映威海华能热电厂排放超标问题的回复》的微博,还专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
下一步,马军还想在污染地图上增加功能,对给出回应的污染企业进行监督,比如借用网络游戏中常见的“血格”,按照企业给出的整改时间倒计时,如果限时不改就“掉血”,从红色变成蓝色就算“通关”。未来,马军希望基于大数据开发,在污染地图上加入水污染情况发布,利用地图搜索功能,显示重点污染源附近的社区、学校、生态环境等敏感点,加强公众的关注度。“大数据时代,公众参与环境污染信息监督潜力是巨大的。”他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