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近30年来,其轨迹基本与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相呼应。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由于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金融以“财政”为主导,将金融从财政分离、建立起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成为首要任务;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商业基础上可持续发展,亦成为改革共识。
关键词:银行业;改革;机制
1984年,以工商行成立为标志,形成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的双层银行体制。此后,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逐渐分离,建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系,为国有银行商业化转型奠定基础。1993年年底明确了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同时,为割断计划经济中的“父子”关系,政府以出资人身份承担有限责任,四大行股份化改造及上市目标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提出。
此后,从2003年年底国有银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以及产权改革破局,到引进境外投资者和公开上市,都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艰难探索。
从最初的外部放权让利和经济激励,到一步步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公司治理的产权激励。国有银行改革先后通过股改和上市增加外部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经验逐步积累,探索卓有成效。
但国有商业银行迈向“真正银行”之路仍然漫长,其间既蕴含着老问题,也警示着新问题,构成了国有银行改革“形似神不似”的复杂内涵。
从内部机制而言,“真正的银行”意味着一整套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投资者利益,建立规范公司治理,彻底打破国有银行“准官僚体制和官本位”,通过符合商业银行运作运营要求的绩效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推动其在市场竞争中变成真正主体,成为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最赚钱银行”。
从公司治理来看,商业银行业务涉及公众利益,必须加大透明度并提高公众监督力度,通过上市和施加外部压力,切断机关化运行机制,促其在信息披露、业务经营、市场战略等方面充分考虑投资者和公众正当权益,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最受尊敬银行”。
“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绝非孤立工程,不仅牵涉银行产权结构、组织体系以及与政府的复杂关系,更需要金融监管、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国企改革等相关领域配合,涉及多层面的政经关系和改革突破。
根本而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机制仍至关重要。尽管国有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三会一层”组织架构,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缺乏各治理主体的独立运行和有效制衡,职责边界时有不清,董事会建设以及董事履职的专业性、独立性有待提高,而长期实行的银行“官员”任命制也与公司治理机制相悖。
下一步改革也必与股权结构相关。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必须由国有股东绝对控股,并非不可讨论。若国有股东绝对控股,汇金公司作为出资人,其权利、义务、职能在制度上如何体现?同时,在构建金融安全体系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吸纳更多社会公众股东并非坏事,而逐步实现国有相对控股,或更有利于化解国有银行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银行商业性金融服务与政策性经营尚待厘清。我们既不能简单重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老路,亦不能直接将财政补贴给予商业银行以承担政策性金融服务,如何在坚定推进银行市场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妥善解决诸如“三农”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公共利益问题,仍然艰巨。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巨型银行普遍缩水。而中国国有银行市值迅速领先。但大则大矣,强则不强。无论是业务多元化还是竞争力培养,或是金融全球化与本地化两难,抑或避免分业经营低效率和混业经营高风险,都还缺少更深入的制度設计与实践探索。
由此带来的中国银行业和金融监管体系挑战,颇为复杂。若建立一个超越“一行三会”的更高层级金融监管机构,在政府与市场边界未清晰的情况下,如何防止这一超级监管机构重陷行政权力强化、而监管能力弱化的困局?
而强化监管能力更需要监管理念的革新。监管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一种行政权力而非维护市场秩序的手段,这种管制特征易造成市场压抑。国有银行要进一步发展,则须尽力解除此金融压抑,不断扩大金融市场广度、深度,倒逼银行业和金融监管体系突破性变革。
鉴于此,国有银行的金融改革才刚刚开始。在新的经济周期中,银行业将经历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考验。成为“真正银行”,不能迷失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 经济研究. 1999(08)
【2】于永臻.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考[J]. 华东经济管理. 2006(11)
【3】洪群联,孙鹏.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经验及发展方向探讨[J]. 商业时代. 2009(11)
【4】叶欣,郭建伟,冯宗宪.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J]. 金融研究. 2001(11
【5】邱福提,谢芳俊. 市场竞争、监管改革与银行效益[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3(02)
【6】蓝庆新. 我国国有银行产业组织变革路径研究[J].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5(05)
作者简介:
王先民(1993.11—)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银行业;改革;机制
1984年,以工商行成立为标志,形成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的双层银行体制。此后,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逐渐分离,建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系,为国有银行商业化转型奠定基础。1993年年底明确了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同时,为割断计划经济中的“父子”关系,政府以出资人身份承担有限责任,四大行股份化改造及上市目标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提出。
此后,从2003年年底国有银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以及产权改革破局,到引进境外投资者和公开上市,都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艰难探索。
从最初的外部放权让利和经济激励,到一步步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公司治理的产权激励。国有银行改革先后通过股改和上市增加外部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经验逐步积累,探索卓有成效。
但国有商业银行迈向“真正银行”之路仍然漫长,其间既蕴含着老问题,也警示着新问题,构成了国有银行改革“形似神不似”的复杂内涵。
从内部机制而言,“真正的银行”意味着一整套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投资者利益,建立规范公司治理,彻底打破国有银行“准官僚体制和官本位”,通过符合商业银行运作运营要求的绩效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推动其在市场竞争中变成真正主体,成为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最赚钱银行”。
从公司治理来看,商业银行业务涉及公众利益,必须加大透明度并提高公众监督力度,通过上市和施加外部压力,切断机关化运行机制,促其在信息披露、业务经营、市场战略等方面充分考虑投资者和公众正当权益,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最受尊敬银行”。
“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绝非孤立工程,不仅牵涉银行产权结构、组织体系以及与政府的复杂关系,更需要金融监管、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国企改革等相关领域配合,涉及多层面的政经关系和改革突破。
根本而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机制仍至关重要。尽管国有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三会一层”组织架构,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缺乏各治理主体的独立运行和有效制衡,职责边界时有不清,董事会建设以及董事履职的专业性、独立性有待提高,而长期实行的银行“官员”任命制也与公司治理机制相悖。
下一步改革也必与股权结构相关。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必须由国有股东绝对控股,并非不可讨论。若国有股东绝对控股,汇金公司作为出资人,其权利、义务、职能在制度上如何体现?同时,在构建金融安全体系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吸纳更多社会公众股东并非坏事,而逐步实现国有相对控股,或更有利于化解国有银行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银行商业性金融服务与政策性经营尚待厘清。我们既不能简单重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老路,亦不能直接将财政补贴给予商业银行以承担政策性金融服务,如何在坚定推进银行市场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妥善解决诸如“三农”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公共利益问题,仍然艰巨。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巨型银行普遍缩水。而中国国有银行市值迅速领先。但大则大矣,强则不强。无论是业务多元化还是竞争力培养,或是金融全球化与本地化两难,抑或避免分业经营低效率和混业经营高风险,都还缺少更深入的制度設计与实践探索。
由此带来的中国银行业和金融监管体系挑战,颇为复杂。若建立一个超越“一行三会”的更高层级金融监管机构,在政府与市场边界未清晰的情况下,如何防止这一超级监管机构重陷行政权力强化、而监管能力弱化的困局?
而强化监管能力更需要监管理念的革新。监管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一种行政权力而非维护市场秩序的手段,这种管制特征易造成市场压抑。国有银行要进一步发展,则须尽力解除此金融压抑,不断扩大金融市场广度、深度,倒逼银行业和金融监管体系突破性变革。
鉴于此,国有银行的金融改革才刚刚开始。在新的经济周期中,银行业将经历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考验。成为“真正银行”,不能迷失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 经济研究. 1999(08)
【2】于永臻.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考[J]. 华东经济管理. 2006(11)
【3】洪群联,孙鹏.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经验及发展方向探讨[J]. 商业时代. 2009(11)
【4】叶欣,郭建伟,冯宗宪.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J]. 金融研究. 2001(11
【5】邱福提,谢芳俊. 市场竞争、监管改革与银行效益[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3(02)
【6】蓝庆新. 我国国有银行产业组织变革路径研究[J].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5(05)
作者简介:
王先民(1993.11—)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