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的“毒瘾”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日前与两位经销商共进晚宴。席间,一位经销商朋友对厂家大发牢骚,表示强烈不满:痛陈深陷当今金融危机的“风暴眼”,生意异常艰难,而厂家却稳坐钓鱼台,不及时伸出援手,救经销商于“水火”,“国家都要投4万亿元救市了,怎么就不见厂家的动静?!”
  没等笔者发言,另外一名经销商就对这位发牢骚的同行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工作。大意是厂家是不能指望的,不管是否处于金融危机之中,经销商都是要靠自己才行。笔者点头称道:自助者天助!
  发牢骚的这位经销商,是做得不好的经销商。相反,替厂家做“思想教育工作”的这位,是做得非常优秀的经销商。这难倒是巧合?抑或是为了拍厂家的马屁?
  这绝非偶然。长期看,不靠厂家、
  “自力更生”的经销商,往往能做好、做大、做强,往往能得到厂家的关爱和重点倾斜;那些笃信“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放下碗就骂娘”的经销商,反而并没有从厂家揩到多少油水,做大、做强的也比较鲜见。
  经销商与厂家,在刚招商的时候,是短暂的“蜜月期”。这时候,经销商不至于像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但对厂家大多有“光晕效应”,看到的是厂家的优点。当真正进入婚姻“围城”的时候,厂家诸如男人婚后“不洗脚、不归家”等类似的陋习、缺点,就会放大到经销商的视野中,成为厂商矛盾的缘由。
  厂家的毛病是非常好找的,特别是对高速发展中的厂家,经销商往往能找出一大箩筐的毛病:产品品质缺陷、价格混乱、管理松懈、人力资源缺乏、市场投入不多、品牌推广不行、终端政策僵化等等,不一而足。做得不好的经销商,往往会沉浸在对厂家的不满和愤恨之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见到厂家只会喋喋不休。这些经销商业已忘记当初在“蜜月期”时,如何为厂家的优点而爱得“死去活来”了。
  大家都受过“反毒”的教育,对毒品的危害都不陌生。毒品最大的危害是让吸食者上瘾,产生美妙的幻觉,反复发作,不能自持,掉落欲望的悬崖,滑入悲剧的谷底。
  对厂家的牢骚和抱怨,也像“毒品”一样,让一些经销商上了瘾而欲罢不能:它成了自己做不好、做不大、做不强的挡箭牌;它让经销商自视为旁观者,而不是经营区域的耕作者。
  如果对厂家的支持形成依赖,总是“靠天吃饭”,而不笃信“人定胜天”,不辛勤耕耘,不流汗、不动脑子,最终是打不出多少“粮食”的。
  大多数厂家的通病是“嫌贫爱富”。厂家不爱“雪中送炭”,喜欢做的是“锦上添花”。这也是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经销商往往能得到厂家更多支持的部分原因。
  聪明的经销商,就像美满和谐、婚姻长久的夫妻一样,是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经销商睁开的“这只眼”要看什么呢?要看企业是处在上行的扶梯还是下行的扶梯上,如果这个厂家正上行,经销商作为电梯上的乘客,未来是有保障的。如果厂家正下行,前景暗淡、江河日下,经销商不管有多大能耐,都要受到牵连,未来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所以,对厂家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所有经销商都是要睁大眼睛,看得明明白白的。
  经销商闭着的“这只眼”,不要看什么呢?不要看“沿途的风景”。厂家在发展过程中,沿途“煞风景”的地方会很多,但只要不影响企业的发展大方向,经销商大可“视而不见”,毕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厂家和经销商最终是要靠双赢,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关系。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经销商,是聪明的经销商,是拒绝“毒品”的经销商,是具备了“做好、做大、做强”条件的经销商。当然,拒绝“毒品”,并不代表经销商要成为“单干户”、拒绝厂家的支持。
  
  编辑:范超伟
其他文献
在特殊提成的体制下,业务人员可以私定渠道的“支持力度”,架空公司政策,这为即将开展的渠道改革设置了一道奇异的“人墙”,并把这场华南市场的经销商博弈战,演变成了一个内外利益群体的对垒战。    受命    在我走马上任华南区经理时,总经理直接用白纸打印出要我解决的几个问题,主要包括:货款问题、销量问题、业务人员士气问题。  不能不说我是幸运的。老总作为企业老板,能清晰地知道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地把
期刊
“团队”一词刚刚问世,便立刻得到国人的一致追捧。但事实上,“团队精神”在许多企业成了幌子,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为自己或一小撮人谋取利益最大化。    “团队精神”成了幌子    谈到团队,就不得不说“人性”。  关于“本性”的争论,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思想界最大的争论。孔子称“人性本善”,荀子称“人性本恶”,弗洛伊德则认为“人性本色”。本性善恶之争我们暂且搁置,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人的骨子里
期刊
为区别于其他产品,好视立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定位,要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有一个词!    时值全球经济萧条,很多行业进入冬眠期,却有一个产品能够在上市一年之内,就实现过亿的销售,不能不令人称奇。这个新品究竟是如何在短时间引爆市场的?  犹太人有句经商名言——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这两个市场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具挖掘潜力的!好视立的成功就是源于运用差异化策略,在对孩子近视市场进行深度分析和把握后,重新发现市场空
期刊
T公司是中原一家年销售额8000万元的小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很高,龙头企业都是50亿~200亿元的巨头。10亿元以下规模的企业连生存都很困难。  这家企业本来就是靠低价在区域市场生存。2007年原辅材料开始涨价,把本来微薄的利润压榨到亏损的边缘,原料继续涨价就意味着亏损,亏损就等于把企业逼向死角。老板的本意是,实在不行了就转行。  其实,像T公司这样面临转行或关闭的企业有一大批,    一线
期刊
竞争对手在感到市场压力后,频繁低价促销争夺客源。A超市本不想加入价格战,却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客流量和市场份额不断流失。一头是毛利,一头是市场份额,怎么办?    不得不打的年关促销战!    广东某社区超市A,在金融危机前,月均销售额约350万元;但从10月开始至今,月均销售额才302万元,减少了48万元,下降约13.7%。  经过调查,A超市发现商圈内的2家竞争对手B和C,在2个月前感觉到市场压
期刊
请注意这则新闻:因为万科在汶川地震中的捐款数量遭到网民质疑,王石在其博客中进行反驳,称万科捐款200万元是合适的,而且为避免员工负担过重,规定每人捐款上限为10元。此言一出,网络哗然,板砖乱飞。在龟缩了几天之后,王石不得不在其博客进行慎重道歉。  请特别注意王石的道歉用词:“我写那篇文章时,并不清楚这次受灾如此严重,几天来一直在反省,那个时间那样说的确不合适,心里感到不安,这篇文章引起网友对抗灾分
期刊
市场一夜严冬    A企业是国内乳品界的新锐力量,主要市场在东北。成立之时,为快速切入市场,避开国内乳业巨头的拦截,A采取了极富攻击性的市场操作手法:产品价廉量足,促销力度大、频次多,品牌宣传定位于中低档次,渠道采取密集分销,人员跟进更是兵团作业。  A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市场的高知名度、高占有率,销量在东北地级城市直逼国内乳业巨头。消费者之所以选择A,渠道各环节之所以乐意协推A,就在于A的产品
期刊
[编者按]  每到年底年初,评选花样迭出:“风云人物”、“行业英雄”、“转折意义”、“划时代作用”……  激动之下,我们也鼓起勇气,推出了“十佳作者”。在公众眼中,他们没有知名人物的光环,但他们却一直做着很有光环的事情:为《销售与市场》写稿子。  请别笑,我不是在幽默。  尽管他们没有掀起过轩然大波,尽管他们还可能在平凡的营销岗位上默默工作,但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写作,打破了营销实战界的沉默,突破了
期刊
在春节的货源和促销准备上,卖场会更为谨慎,除了常规的作业步骤外,会延缓春节囤货的启动期,对节令商品的品项做精选,囤货量也会做控制。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如龙卷风,也掠过了中国的大地,出口受挫、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裁员减薪,一派惨淡景象中冷风阵阵人人自危。  综观零售市场的表现,专卖店、百货店、专业卖场受冲击比较大,高档商品、奢侈品消费受到压抑,但主营生活类商品的综合超市没受到太大的波及。不穿阿
期刊
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营销从业者,笔者一直在思考中国营销到底有没有独立性,它是否存在某些真正发端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或者假若确实存在着某些核心价值,但能否以系统化的稳定范式支持中国本上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  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经济全面呈现出一场将来恐怕会被定性为意义非凡的转折。中国营销人也正经受着这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追溯历史,中国营销的实践性更胜于理论性,应用性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