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繁殖地是不够的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60倍的单筒望远镜里,朦朦胧胧的捕捉到了一只的踪影,紧接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从两只到十几只。更多的黑脸琵鹭落在了这片滩涂上。这是2009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下,我们数十名环保志愿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同步调查,最终确定庄河的黑脸琵鹭种群已经从2001年的12只达到了46只!对于每一个关心帮助黑脸琵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意味着黑脸琵鹭从零散的个体终于在各方的保护下发展成为了一个中国唯一的最小繁殖种群。
  整整十年,真不容易啊,从1999年发现的黑脸琵鹭庄河繁殖个体(当年没有开展研究工作),2000年有3巢繁殖,数量不详,2001年只有2巢(包括当年的幼鸟及非繁殖体共12只),直到2003年,还一直处于2巢的极危状态。仅有2巢的黑脸琵鹭,就如同风中之烛,如果没有政府官员、科学家、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环保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它们早就消失了。回顾黑脸琵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有助于我们今后对它更好的保护。
  这46只黑脸琵鹭是上天赐给辽宁庄河具有自然遗产价值的名片,可遇不可求!
  
  危机重重
  
  自从人们发现黑脸琵鹭在石城岛形人坨子上的巢区后,它们要面临的危机就时时逼近,从未停止。在坨子上,上演着危机涌现、据理抗争、危害解除,下一个危机卷土重来的一幕幕悲喜剧。
  2001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合作,研究、拍摄黑脸琵鹭的繁殖,由于当地滩涂承包者与当地临时护鸟人的利益冲突,导致埋设的拍摄器材被破坏,两只幼鸟被盗。
  2002年,个别摄影爱好者不听劝阻,以所谓爱鸟为幌子,接近到黑脸琵鹭鸟巢几米远的位置,拍摄繁殖的黑脸琵鹭,对于当时中国仅有的两巢而言,绝版作品成了所谓“爱鸟者”心中的渴望,而那些真正爱鸟的摄影者只能是望岛兴叹。
  湿地国际的鹳琵鹭专家组主席柯德尔先生,历尽周折来到形人坨子看黑脸琵鹭,刚好赶上中科院的研究人员要到坨子顶上监测黑脸琵鹭产卵情况,我们征求柯德尔先生的意见,问他是否一同到上面看下巢内情况时,他却说:“还是少打扰它们吧。”他只用相机朝崖顶的巢区拍了张照片,我们都知道在照片里看不到什么,但我知道他的心已经装满了。
  2003年3月初,在黑脸琵鹭还没有返回到繁殖地时,我们为了加固已经塌损的旧巢,意外的发现在一直无人居住的形人坨子两端修建了两处住房及风力发电设备。而黑脸琵鹭生性胆小怕人,在全球范围内,已知的繁殖地都是无人居住的孤岛。在这仅有0.2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人要建房、修路、消耗植被,必然会使黑脸琵鹭离开这个中国仅有的繁殖地。考虑到仅仅存活2巢的黑脸琵鹭,人必须迁出坨子!
  当我们把情况反映给乡政府后,乡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表示一定解决此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被一拖再拖。
  仅仅作为一个“禁猎区”,从法律上来讲,我们无权禁止任何人上岛。一直到6月1日形人坨子划归到庄河市管理,事情有了重大转机。
  2003年6月12日,这天是黑脸琵鹭命运的重大转折点。19个人,乘着两条船,围绕着形人坨子,进行了仔细的现场观察,他们来自省林业厅、庄河市、乡政府里的、辽宁电视台。随后,主管环保、海洋渔业的何市长与环保工作者,共同参与并主持召开了一个黑脸琵鹭繁殖地保护的现场会。、这次的会议,解决了这个严重的危机。
  两条渔船成就了的黑脸琵鹭繁殖地保护的现场会,会议当场做出决定,一周内解决如下问题:
  1、无条件从坨子上撤下人及风发电力,繁殖期过后拆除房子;
  2、下发庄河市政府令,今后任何人不得在坨子上生产、生活,并且在石城岛码头前树立了一块大石碑,禁止登上形人坨子岛;
  3、指派专人在黑脸琵鹭繁殖期看岛,此期间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人不许上坨子;拨专款设专用账户直接拨给看岛人;
  4、由庄河市林业局、环保局起草,申报形人坨子为自然保护区。困扰了几个月的黑脸琵鹭危机终于得以解决。
  2006年1月16日大连市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大连市石城乡黑脸琵鹭市级自然保护区。
  繁殖地危机解除之时,谁会预料到此后萌生的新危机却更加棘手。
  
  摄影爱好者之害
  
  仅有40多米高的形人坨子上,先是某画报社的记者,端着相机站在黑脸琵鹭繁殖巢上面几米高处,俯拍黑脸琵鹭。后来是几位来自台湾和内地的摄影爱好者,再后来,爱好者们几十个人排成一字长队,各自架着三角架,他们疯狂拍摄的情景,几乎可以天天都能看到——2009年,是这些人拍摄珍稀物种黑脸琵鹭最为疯狂的一年。
  由于黑脸琵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第一次危机后就开始申请成立“大连市级保护区”,但在阻止来自社会各界对其繁殖生长的负面影响上显得力不从心。渔民被迁走了,却招来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他们蜂拥而至,都赶去捕捉关于黑脸琵鹭的珍贵画面。2003至2004年,我们多次拆除了距鸟巢很近的崖顶上用来拍片时固定的钢钎和绳索,并缴获摄影者逃跑时留在崖顶的摄影器材。也曾经发生过由于个别摄影者在求偶选巢的阶段上岛近距离拍摄,导致黑脸琵鹭放弃已选巢位,而选择人们无法接近,但筑巢条件很差的崖边另筑新巢这样的事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通过打钢钎拉绳索的形式,一步步紧逼黑脸琵鹭的繁殖巢(例如在百度上看到的有繁殖巢位的画面,基本上都是严重违反庄河市政府令,干扰黑脸琵鹭繁殖的图片)。黑脸琵鹭不得已,逐渐把繁殖巢一点点迁移到离大陆更远的元宝坨子东边的牛心坨子。那里比形人坨子更小更陡,没有任何植被,是一个距离大陆约有20公里的繁殖地,一没有足够的巢材,二是它们觅食飞行的距离会更远,幼鸟的飞行就变的更困难。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我国濒危鸟类黄嘴白鹭繁殖种群的变化看到当年人为干扰的影响。形人坨子也是我国黄嘴白鹭密度最大的繁殖种群。2002年有170巢、2003年有130巢,2008年剩下50巢、2009年为0巢。
  大连市野保站积极采取措施再次紧急拨放专款,2009年下半年,通过架设围网将形人坨子实行了封闭管理。同时我们还通过媒体及网络开展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
  近十年来黑脸琵鹭种群数量的不断上升。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仅有繁殖地的保护是不够的,觅食地及7月底到11月初这段时间黑脸琵鹭的栖息地(第三栖息地,高潮休息地)的状况也成了威胁它们生存的重要因素——这个推测源于2001年对黑脸琵鹭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发现。7月底黑脸琵鹭带着幼鸟离开形人坨子就不再返回了,他们去哪了?没有休息地是不行的,没有食物源更不行!然而在2004年以前,觅食地及第三栖息地的所在之处还都是个迷。
  
  寻找觅食地
  
  2001年,我们发现它们并不在繁殖地形人坨子的周围觅食。根据涉禽一定要在浅水觅食这一特点,岛屿周围这么深的水是不适合觅食的。因此,寻找黑脸 琵鹭的觅食地成为当务之急。
  从2002年,我们就开始了黑脸琵鹭繁殖期觅食地的寻找。如果不是老人们的话,道出了黑脸琵鹭在当地的土名——“海划拉”,这个形象地描述了它觅食的动作状态的名字,我们不会知道,大约二十年前黑脸琵鹭在这一带繁殖的兴旺。
  2003年,我们计划在黑脸琵鹭可能落脚的沿海滩涂区域,借助WWF的小额资金,在庄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接力追踪的方法,从花园口遗址一直到黑岛度假村的海岸线上,选出了13个制高点设置了观测站,拟从黑脸琵鹭在形人坨子起飞开始,每个点像接力跑一样,逐点传递跟踪,最终确定其觅食落脚点。然而“非典”的发生使计划搁浅。我们又向沿海曾见过黑脸琵鹭的一些渔民发放望远镜,请他们协助寻找,并设立了相应的奖励机制。“非典”解禁后。我们又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搜索,但都因季节性大雾,导致搜索失败。
  历时三年,我们终于在2004年6月27日早上拍到了黑脸琵鹭觅食的影像资料,而后又经过数日观察,宣告了黑脸琵鹭这个世界濒危物种在中国繁殖个体的觅食区域被成功找到了:退潮后庄河蛤蜊岛前的几万亩天然海滩。
  
  第三栖息地
  
  “金鸡独立”式一条腿站立着,把头埋到后背里面,满潮期间,黑脸琵鹭就以这样的姿势睡觉。
  在第三栖息地,它们生活显得非常有规律:每天落潮以后一个小时起飞,往南、往潮水退去的方向飞,等到开始涨潮,就又飞回来。他们看起来特别懒,基本上都到落潮后准备起飞了,才肯睡醒起来活动活动。
  说起“第三栖息地”,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概念,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是我根据黑脸琵鹭的习性提出来的,大多数候鸟除了繁殖地、越冬地,再有就是迁徙中途停歇地了。而黑脸琵鹭非常特殊,他是在无人岛上繁殖,七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后,并未开始长途迁徙,而是来到比繁殖地更北面的海岸线,度过七、八、九、十这四个月。在这段时间里,除了退潮时在潮间带觅食,满朝时休息、睡觉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第三栖息地”,由于整个海岸线的高潮带基本上都被人类所占用,我们总不该让它们不停的在空中飞吧,特别是刚刚会飞,且还在学习觅食的幼鸟,不饿死也会被累死的。
  我们进而通过不同的潮汛期,跟踪觅食的黑脸琵鹭,陆续找到了几个满朝时的休息区,基本上都是在开发过程中的临时空地,及河口上游的少得可怜的滩涂、土坝。每每看到在“第三栖息地”休息的黑脸琵鹭,心中总会有莫名的忧伤与惆怅。
  
  鸟儿何处去喊冤?
  
  然而,觅食区和满潮休息区早就埋下危机的种子。人工养殖圈蚕食了大部分天然海滩的高潮带,飞速发展的城市扩建,移山填海工程,都使黑脸琵鹭的休息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工业及海参养殖业排出的污水使仅剩的海滩,常常变成死去鱼虾的祭奠场。特别是滨海湿地的各种绝户网对黑脸琵鹭觅食地的食物也构成了极大威胁。
  2010年底,我们在庄河考察时,听说这里正在计划启动“三河口湿地公园项目”,这对于辽宁东海岸唯一一片可供觅食和满潮休息的黑脸琵鹭“第三栖息地”来说,是一个新的危机。目前庄河海港的扩建和沿岸经济的日益活跃,使得这里的湿地成为了开发商最好的投资对象。天然湿地一旦消失,黑脸琵鹭的家园也就不复存在了。村民还能为被占的土地去上访去申诉,鸟儿们却能到哪里去喊冤呢?谁能为他们作主呢?
  或许在我们这个“三河口湿地公园项目”中,能够借鉴韩国松岛黑脸琵鹭人工礁繁殖区的经验,来一回“以鸟为本”,通过组织相关的生态专家、鸟类专家进行前期专题调研,为黑脸琵鹭这一珍贵的、可爱的濒危物种,保留一块大小适合的觅食地和休息地吧。
其他文献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在各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批准启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申报工作。该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总面积215平方公里,以保护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  驾车路线:北京→商丘→亳州→阜阳→六安→九江→南昌→吉安→井冈山。  地方特产:野生菌類、笋干、山野菜。  旅游资源:井冈山保护区内有九大景区,以
期刊
我们通常都说湿地是地球之肾,它有很多重要的生态价值。滨海湿地综合来讲有三大块服务功能。第一块是直接的产出,即资源供给功能或者叫供给服务价值,比如说,稻田就是一个人工湿地。还有盐田产出的盐,芦苇沼泽产出的芦苇,海水养殖产出的鱼类,这些都是大家可以直接看到的商品产出。第二大块,就是环境调节服务价值,这一部分经常被大家忽视,但恰恰是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比如说气体调节的价值,水分调节的价值,还有水质净化
期刊
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总面积1060平方公里,以保护火山遗迹为主。200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驾车路线:京哈高速→哈尔滨→黑河→北安→鹤嫩公路→五大连池保护区。  地方特产:蘑菇、木耳、蕨菜、黄花菜、猴头、蜂蜜、山芹。  旅游资源: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由火山岩浆填塞凹陷盆地湖而形成五个溪水相连的堰塞湖,五大连池也因此得名。在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邊缘,
期刊
珠穆朗瑪生物圈保护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总面积33800平方公里,以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原始的山地森林以及高原山地生物多样性为主。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驾车路线:北京→石家庄→太原→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珠穆朗玛。  地方特产:青稞酒、酥油茶、羊肉。  旅游资源:珠穆朗玛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登山探险和
期刊
“鸟类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纪录片《鸟的迁徙》一开头就饶有深意的这样讲。可是,人类在对待这样一种悠远而持久的承诺时,设置了层层阻隔,让鸟类本来就充满变数和历险的旅途面临更多的考验。而沿海滩涂湿地生长着丰富的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一些其它的生命体,为大量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当前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人类对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留给鸟类的适合觅食和栖息的滩涂越来越
期刊
台湾位于热带至亚热带之间,周围海域有黑潮流经,海水终年都很温暖,因此沿岸海域只要有硬底质的地方,大多有珊瑚分布。位在台湾南端的垦丁海域,以及纬度较低的兰屿和绿岛,拥有相当发达的珊瑚礁;而在台湾北部沿岸海域就只有珊瑚生长,并没有明显的珊瑚礁形成,主要是由于冬季水温太低和侵蚀作用强烈的限制。  早在一千多万年前,当台湾还未露出海面时,珊瑚礁就在台湾岛的基底上发育:后来在台湾岛逐渐露出海面之后,珊瑚礁在
期刊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产力很高、生物多样性最高、生物量最丰富的生态系。大约有二万五千种以上的海洋生物以珊瑚礁为栖所、依赖珊瑚礁生存,或者利用珊瑚礁做为繁殖下一代的场所。这么多的海洋生物喜欢生活在珊瑚礁周围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居住空间让其它生物利用;珊瑚礁的基础生产力高达周围海洋的50-100倍,基础生产力高就代表食物丰富,而丰富的食物就能养活很多生物;此外,珊瑚礁多样的立体结构提供许多生物栖息空
期刊
沿海的许多养殖户习惯称其“海参圈”为“对虾圈”,这是因为目前的许多“海参圈”是当年荒废的“对虾圈”改造而来的。近年海参产销两旺,海参价格一路走高,吸引了众多投资,或改造“对虾圈”,或围填海建新的海参圈和海参苗厂。有海参养殖专家曾撰文警告说,由于海参不规范的养殖技术,不合理的布局,不仅会制约其自身发展还会污染了水域环境连累到潮间带上的其他水生生物。当前的海参热不禁让人想起,在同一个“圈”中发生的故事
期刊
“我们其实是走在原来的大海里,”周海翔老师多年来一直在这一带从事鸟类保护和摄影,他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介绍这条沿着海岸边刚刚建成的滨海大道:“现在是方便多了,记得2003年我们做黑脸琵鹭觅食地调查时,跑完庄河海岸线,整整用了三天时间,现在有两三个小时就能跑完,效率提高了很多,人也不累。”  据悉滨海大道贯通后,既促进了临港工业和特色规模工业园区的第二产业建设,又能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自然与人文景
期刊
近几十年来,长江环境的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长江江豚的生存与繁衍,迁地保护在当前被认为是最为可行的保护手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属的天鹅洲故道。一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体已经得以建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并取得初步成功的范例,在长江江豚的保护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今年春末以来,故道遭遇40年一遇的极旱天气的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