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的内心文化诠释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媒介的角色,肩负着异国文化引入和本土文化输出的重任,如同搭建在两种文化间的桥梁,地位极其重要。为了使课堂上文化传递成功有效,外语教师必须完成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整合,这个过程是外语教师内心文化重塑的过程。虽然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但教师的本土文化内心终究无法舍弃,从而产生了教学中 “鸡蛋型”特殊文化人格。
  【关键词】本土文化 异国文化 媒介 内心文化重塑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86-02
  一、中籍外语教师的内心负荷
  中国的教育文化核心价值在于崇高及奉献。历史上人们皆奉智者如圣贤之士,教师的职责为“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依赖于教师的教诲。在这样的教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中国教师不仅要重知识,还要重师道。即在学科领域里具有高学历和全知识的基础上,还附加了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奉献精神。这些成为大众对教师职业社会期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社会期望中国教师的内心负荷明显大于西方教师。
  外语教师教授的是来源于外国教育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知识,但参与者却根植于中国的教育文化大环境,因此外语教师的职责实现面临着内与外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对外语教师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如何达成这种社会期望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外语教师的社会期望
  基于现在外语教育目标的调整,及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比例、比重的变化,外语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都要求发生根本变化。我们期待语言的学习能够源于需求与兴趣,并帮助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外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文化意识,包括本土文化的自我认知和异国文化的认知。只有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才能在实际交流中得体的使用语言,从而实现在社会、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自身发展。
  因此社会对外语教师的期望,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还要求其能完成语言文化的传递,充当文化传递的媒介。
  三、外语教师的内心文化重塑
  (一)外语教师职责
  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并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外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肩负着文化传递的重任。相对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更显复杂。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是双重文化,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他们的期望职责是引入异国文化和输出本土文化。因此教师自然个体内部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交融处理成为文化教学的关键。外语教师必须形成清醒的自我认知,明确职业定位,从而完成内心文化交融,使交融的结果对文化的传递起推动作用。
  (二)外语教师二语习得的历程
  1.本土文化影响认知
  本土文化包括教育文化大环境和习得的民族文化内心。认知分为自我认知和文化认知,二者相互影响制约。课堂上外语教师既是异国文化的接收者也是生产者。接收的过程是外语教师对异国文化认知和诠释的过程,经历了分析、比较、感知、认可或排斥的心理历程。
  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和自我认知的差异使得相同文化内容在中西方教师内心形成不同的文化认知。那么中籍外语教师在面对同一异国文化时对文化负荷的领悟必然区别于西方教师。根深蒂固的民族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使外语教师对异国文化进行了内心的分析、比较和感知,最终形成认可或排斥的文化态度。
  2.异国文化的诠释受多种因素制约
  诠释,指没有教师(译者)的翻译、解释就无法理解的外来信息中所包涵的文化概念和价值观理念等的再处理方式及方法。此处教师的职责是对外来信息的再加工,虽然他们不是翻译,但却行使了翻译职能。信息再加工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使根植于本土环境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那么诠释的准确度就成了关注的核心。
  外语教师在对文化的诠释中行使了翻译职能,即语言的转换。语言转换引发思维转换。加拿大籍心理学者拜睿(Berry)认为:思考与语言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用以思考的语言为载体,很难想象我们将怎样去思考。因此,提出人们在说不同的语言时是否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问题是不奇怪的。依据拜睿的理论,语言为思考提供概念,那么诠释时所用的语言会影响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在语言转换时进行思维的转换,以完成文化教学目标,即一种语言共识的概念能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得到等效共识。因而非母语的表达制约异国文化诠释。
  外语教师的教育背景,学习接受能力,工作培训经历也都是对外来信息诠释的制约因素。正规的教育背景和良好的学习接受能力是接纳外来信息的基础,工作培训经历(国内、国外)更具有针对性地增加教师阅历和经验,提高诠释的全面性和准确度。
  (三)内心文化重塑
  1.本土文化熔铸体
  拜睿(Berry)阐释:“本土文化熔铸体(Enculturation)的概念在《人类文化学》专业中已经得到发展,并由赫尔柯维兹(Herskovits)1948年第一次被定义。本土文化熔铸体的形成过程包括有父母亲及其他成人和伙伴所组成的类似环绕个体的网状物形成的影响力,这一网状物的所有部分都能限制、塑造及引导个体的发展。最终结果(如果“本土文化熔铸体”建立成功的话)是,这一个体在其文化中具备各方面的能力,诸如,此种文化所用的语言、礼节,等等。”那么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对在本土文化中已经塑就的自我进行突破,即打破自己熟悉的、被本土文化認可的自我。突破是否意味着遗忘或完全舍弃?当然不是,而且根本不可能。这种伴随着成长而建立起来的本土文化内心永远无法遗忘或舍弃,就像是坚不可摧的核,即使被层层覆盖,也永远存在。
  2.重组文化融汇体   那么打破自我后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借用术语“重组文化融汇体”(Acculturation)来描述。文化重组指不同文化相互间的碰撞融合。根据尼库拉斯(Nicholas)的解释:“重组文化融汇体”描述的不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过程,而且还是这种接触所形成的结果。那么外语教师为了达成职业的社会期望,其文化内心经历了艰辛,近乎残酷的演变过程。这一特殊群体必须打破自身在本土文化中建立的成熟人格和知识结构,适应运用外语间接学习和认识以外语构建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概念和意识形态。虽然外语教师具备了符合职业要求的语言和思考能力,但本质上,“重组文化融汇体”仍然是建构在“本土文化熔铸体”表面的覆盖物。
  3.“鸡蛋型”社会人
  面对两种文化的内心冲击,外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到底是什么“人”?“黄种人”还是“白种人”?经以上两点的分析,这里我们大胆的做个比喻,把他们比喻为煮熟的“鸡蛋型”社会人。即内心是固化的本土文化——黄色的蛋黄,外层为受教育获取的异国文化——白色的蛋白,最外层仍然是公众眼中黄皮肤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内心对于外语教师永远存在,只是被异国文化所覆盖。因而教师的核心仍然是民族的,在文化的传递中充当了媒介角色,为达成职业社会期望,进行了内心的文化冲突与整合。“鸡蛋型”社会人的比喻有助于明确外语教师职业的心理定位,缓解社会及教師自身对外语教师职业的苛刻要求与不解。
  四、结论
  随着外语教育的研究从课程转向教师、从方法转向参与者、从培训走向应用,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重视。外语教师受到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扮演着专业权威,且无私奉献的角色,无形中增加了心理负荷。面对这样的职业社会认知,外语教师为了达成社会期望,必须残忍的打破在本土文化中建立起的成熟人格和知识结构,重新塑造文化内心,以适应两种文化接受者的不同需求。作为普通的社会人,两种文化的内心碰撞和融合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教育背景、学习接受能力、工作培训经历。教师个体的不同,认知、诠释、呈现都会不同。鉴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领悟性教学,那么只用简单的“对与错”的标准衡量绝不可行。因此我们期待的成功文化传递为:外来信息被教师自身本土文化的受众所接受的同时也要被源文化中的受众所接受。
  同时也期待通过本文的阐释,两种文化所在的社会能够认识到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的文化人格的特殊性。外语教师也只有在明确了自我心理定位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媒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erry, J. et, al(1992). Cross?鄄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icholas, A. (2000).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Fourth Edition). London: Penguim Books.
  [3]陈卞知.造桥者说——跨文化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卫.中国教育文化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丁念金.中国教育文化中的最高价值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02):118-124.
  [6]郭湛然.文化、语言与外语学习[J].河东学刊,1999(05):75-76.
  [7]蒙志珍.国内外语教师角色研究:11年回顾和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01):159-161.
  [8]王东霞.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04):124-126.
  [9]吴宗杰.外语教学研究的范式转移:从教学走向教师[D].浙江大学话语与多元文化研究所工作论文,2005.
  [10]张宁娟. 中西教师文化的历史演变[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38-43,57.
  [1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8-16.
  作者简介:
  陈丽丽(1979-),女,汉族,安徽省淮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引进了微课,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时代背景下,微课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关注重点,微课在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微课 PLC应用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通过法律学系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书记官速录实务》的教学实践,结合真实的职业情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架构的建立。  【关键词】亚伟中文速录 课程设计 书记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项目编号:2015Z005)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本文是从某幼儿园随机抽取了20个中班的幼儿,将其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是自主游戏组以及集体教学组,比较两组幼儿在不同形式的绘画教学的“手的拓印画”活动中表现情况,发现相比于集体教学,自主游戏在绘画教学中有着诸多的优势,而文章结合本次活动的情况,对两种方式的比较进行分析,也是为了充分研究自主游戏法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自主游戏 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绘画表现比较 拓印画  【中图分类号】G61【
期刊
【摘要】沟通是人类心理的基本需求,家长与老师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是沟通的前提。教师和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系能形成教育合力,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家校沟通 技巧 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95-02  家长与老师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是沟通的前提,双方有共同的教育目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对象,共120人,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设为传统组,60人,一组设为案例组,60人。心血管内科教学中,传统组,传统教学法,案例组,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效果。结果:比较期末考试成绩,案例组得分为(87.9±10.98)分,传统组为(80.4±9.07)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
期刊
【摘要】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的汉字应用课程就是以提升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本国的文化自信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汉字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文化自信不足、学生学习动机下降的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策略,提升汉字应用课程教学效果,成为日后汉字应用课程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
期刊
【摘要】分析了中职《网页制作》课程教学现状,在“互联网+”背景下,《网页制作》课程面临新的机遇。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优势,对中职《网页制作》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网页制作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53-02  《网页制作》是计算机类、网络类、电子
期刊
【摘要】临床实习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过渡到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临床实习的成功与否与带教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环境、兴趣及其学习方法等有着密切关系。对此,在带领实习生进行临床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与学员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及时的调整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地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有效的提高实习生的技能。  【关键词】消化内科 带教 临床教学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初中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微观方面,另一个是宏观的层面。微观层面特指的是初中的教育机构进行的内部自我管理;宏观层面指的是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对初中教育的管理,这是在教育的体制机制上来说的。但不管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这种管理体制机制都对初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职能。比如领导职能、组织协调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初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
期刊
【摘要】高职类院校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与输出工作的开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作为高职院校重要内容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发展,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通过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系统加强质量控制与监督,才可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