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基于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应运而生的,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关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学生通过这种课堂中的互动性学习,容易激起其思维上的碰撞,引起知识的整合和新意义的建构,使其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引领下,各学校为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和初探,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教学意识。“满堂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和总结。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而且在学生的讨论中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确实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有如下三点:
(1)问题设计成为教师的“专利”:整堂课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去解决一个个教师提前设计好的问题而已。
(2)“换汤不换药”的“新创意”:教师设计的问题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进行,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但是教师在总结概括时仍是以自己的“标准答案”为结束语,走的仍是“灌”的老路,课堂完全变成了教师“垂帘听政”的殿堂。
(3)“打酱油”现象突出:教学中,为方便学生间的讨论,所以座位摆放以小组形式呈现,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进行小组间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在实际考察中,本人发现每个讨论组都会有一个甚至是多个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而小组则变成自己逃避学习任务的“避风港”。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教师要想实现以问题促教学的目的,需要注意改善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转变观念,“专利”回归
“学贵有疑”,质疑是学生的权利,这种质疑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教师的主宰。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成功者是在解决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提问贯穿课堂,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通过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促进其质疑精神的发展,引发他们思维的多角度性和弹性,最终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贯彻语文合作性学习的新理念。
诚然,我们鼓励学生去质疑,但必须基于课文,既可是疑难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不管如何提出问题,其前提都是必须经过认真自读,有自己的心得和独特的理解,当大家把自己的心得和问题明了时,彼此的思维相互碰撞,才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把传统的灌输型课堂转变为新型的共同建构知识、共同寻求新知的课堂。当然,这种新型课堂仍然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帮助,但是课堂上的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课堂的主角乃是学生,问题设计“专利”的拥有者也是学生。
2 及时发问,弥补漏洞
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有限性,所以在思考、设计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片面性及浅显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症结和可能的走向,及时发问,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师生间的问题互动,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融洽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情感,但教师在提问中需注意以下问题: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提问要有价值,并注意思维的坡度;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3 教参为辅,学生为主
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其终极目的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完全按照教参进行,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在讨论前要给学生充分的个别学习时间,没有个别学习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出发点,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给予“对”或“错”的简单反馈。
4 面向全体,防止“游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面向全体学生,既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神圣天职。所以,学生在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同学的反应。对于学习态度消极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适时的提醒,同时教师课下也要积极地找学生谈话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以力图实现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防止出现“责任扩散”和“游离”现象。
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新的学习方法的诞生,也是一个不断修改修改再修改、不断完善完善再完善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新事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孔平,女(1987-08-07),汉,山东济宁,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1)问题设计成为教师的“专利”:整堂课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去解决一个个教师提前设计好的问题而已。
(2)“换汤不换药”的“新创意”:教师设计的问题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进行,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但是教师在总结概括时仍是以自己的“标准答案”为结束语,走的仍是“灌”的老路,课堂完全变成了教师“垂帘听政”的殿堂。
(3)“打酱油”现象突出:教学中,为方便学生间的讨论,所以座位摆放以小组形式呈现,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进行小组间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在实际考察中,本人发现每个讨论组都会有一个甚至是多个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而小组则变成自己逃避学习任务的“避风港”。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教师要想实现以问题促教学的目的,需要注意改善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转变观念,“专利”回归
“学贵有疑”,质疑是学生的权利,这种质疑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教师的主宰。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成功者是在解决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提问贯穿课堂,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通过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促进其质疑精神的发展,引发他们思维的多角度性和弹性,最终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贯彻语文合作性学习的新理念。
诚然,我们鼓励学生去质疑,但必须基于课文,既可是疑难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不管如何提出问题,其前提都是必须经过认真自读,有自己的心得和独特的理解,当大家把自己的心得和问题明了时,彼此的思维相互碰撞,才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把传统的灌输型课堂转变为新型的共同建构知识、共同寻求新知的课堂。当然,这种新型课堂仍然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帮助,但是课堂上的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课堂的主角乃是学生,问题设计“专利”的拥有者也是学生。
2 及时发问,弥补漏洞
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有限性,所以在思考、设计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片面性及浅显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症结和可能的走向,及时发问,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师生间的问题互动,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融洽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情感,但教师在提问中需注意以下问题: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提问要有价值,并注意思维的坡度;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3 教参为辅,学生为主
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其终极目的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完全按照教参进行,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在讨论前要给学生充分的个别学习时间,没有个别学习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出发点,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给予“对”或“错”的简单反馈。
4 面向全体,防止“游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面向全体学生,既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神圣天职。所以,学生在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同学的反应。对于学习态度消极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适时的提醒,同时教师课下也要积极地找学生谈话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以力图实现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防止出现“责任扩散”和“游离”现象。
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新的学习方法的诞生,也是一个不断修改修改再修改、不断完善完善再完善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新事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孔平,女(1987-08-07),汉,山东济宁,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