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借多种冲突是提升互动品质的重要途径。这里的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教学时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言语主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互相对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言语主体因为冲突,引发激烈的言语交锋,使参与表达的意识更强烈,思维更迅捷,从而提升互动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一、巧借认知冲突,提升互动深度
人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当新旧认知产生冲突时,曾经的平衡就会随之被打破,继而产生强烈的认知驱动。在这种认知驱动下,认知主体必然会诉诸思考与表达,力图达成一种全新的认知平衡,互动的深度也会随之提升。请看如下案例。
生1:书上说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孟子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照这个说法,如果弯曲了,就不是大丈夫了;如果不弯曲,又可能导致毁灭。这让我很纠结。
生2:书上说得没错。不是还有这样两句话嘛——“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师: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又作何解释呢?
生3: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时候,应该懂得妥协。比如,韩信忍一时胯下之辱,才有了后来的丰功伟业。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应该像李云龙那样敢于亮剑。
师:那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兴越,又该怎么解释呢?
生4:勾践没有像李云龙那样拔剑而起,因为他考虑的是大局,谋划的是长远发展。他的剑不是在手上,而是在心上。心字头上一把剑,是一个“忍”字。正因为他能忍,才迎来了复仇的那一天。(掌声)
生5:大家的想法都有道理。其实,书上说的并没有错,原文是这样表达的:“有时候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请注意,前面有两个字“有时”。
师:你从“有时”中读出了什么?
生6:我觉得这里的“有时”是指某一个特殊的时间。作者的意思是:要不要弯曲,必须看情况,一味地弯曲或者抗争都是不对的。
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书中的表达和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敏锐地洞察到这一认知冲突的语用价值,顺势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采取追问的方式,不断激发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驱动,思维活动不断升温,互动的深度不断被掘进。
二、巧借情感冲突,提升互动广度
不同个体的情感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经常导致不同个体间的情感态度发生严重对立和冲突为提升互动的广度带来了契机。请看如下案例。
师:这几名同学都欣赏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觉得应该将英雄勋章颁发给她。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1:我更欣赏杰克,因为中尉将蜡烛点燃后是他首先勇敢地站了出来。
生2:可他还是失败了呀!英雄勋章是发给英雄的,而不是失败者。
生3: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是胜利者,也并不是所有的胜利者都是英雄。
生4:没有杰奎琳,秘密情报就会被发现一家人就会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还会有后来颁发勋章的事吗?
生5:只有胜利者才是英雄,才配戴勋章那我们如何面对在胜利前夕就倒下的无数英烈呢?(掌声)
生6:书中这样写道:“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在死神即将来临的时刻,杰克从容面对,没有沮丧,没有慌张,更没有悲伤。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视死如归的小英雄。(掌声)
师:坦然地面对失败,平静地迎接死亡,这份气度足以令天地动容。
生7:我更崇敬伯诺德夫人,因为她第一个挺身而出。她是英雄,更是英雄的母亲。她获得这枚勋章当之无愧。(掌声)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可勋章只有一枚,怎么办呢?
生8:我觉得这枚勋章应该颁发给他们全家。因为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英雄,这是一个英雄之家。
师:绝妙的主意!
在学习《半截蜡烛》时,面对“谁更应该佩戴英雄勋章”这一话题,学生的情感取向发生了冲突。为了巩固自己的情感防线,同时取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不同情感立场的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和语用技巧参与表达。有的通过归谬论证,反驳对方的观点;有的通过排比煽情,增强表达的气势……有效提升了互动的广度。
三、巧借行为冲突,提升互动效度
与认知和情感冲突相比,行为冲突显得更突出,更尖锐。将其加以运用,可以提升互动的效度。请看如下案例。
师: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服了吴王。现在有这样一个情况,小华的爸爸特别喜欢抽烟,搞得家里乌烟瘴气的。如果你是小华,该怎样劝爸爸戒烟呢?现在我就是小华的爸爸,哪个智慧的小华来劝劝我?(坐在椅子上,做抽烟陶醉状)
生1:(走到“爸爸”面前,生气的样子)爸,你怎么又抽烟啦?
师: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嘛!
生1:(咳嗽)你倒成神仙了,我和妈妈都被你熏坏了。
师:儿子,爸爸没有别的爱好,就好这一口。你就让爸爸抽吧!
生1:抽抽抽,你就知道抽,总有一天你会抽垮了身体,抽掉了性命。
师:臭小子,你敢咒我,看我不抽你!(扬手做打人状)
生:家暴啦,救命啊!(急忙溜走,场下笑成一片)
师:很遗憾,劝说失败了。大家说说原因。
生2:因为他只是埋怨爸爸,把爸爸惹急了。
生3:他只是讲抽烟的坏处,没有巧劝。
师:对呀!谁再来巧劝一下?
生4:(蹦跳着上场)爸爸,你尽情地抽吧!抽得越多越好!
师:(惊喜地)哈哈,还是女儿明白我的心,老爸没有白疼你!
生4:你抽得越多,我们就会越团结,越安全,越快乐……
师:(大张着嘴)抽烟还有这么多好处!好女儿,说来听听!
生4:第一,你抽烟,我们都跟着抽二手烟,促进了家庭团结;第二,半夜里,大家不时咳嗽两声,小偷听了都不敢来偷东西;第三呢,家里烟雾缭绕,像仙境一样,太美妙了!
师:(做掐灭烟头状)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你看我这爸爸当的,唉,是该戒烟了!
上述案例中,吸烟者和劝说者形成了行为上的激烈冲突。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劝说者必须采用智慧的劝说方式。第一个学生采用正面强攻的方式,很快败下阵来。总结反思后,第二个学生上场了。她先欲擒故纵,不劝反赞,顺利突破了被劝说者的心理防线,使其愉快地参与交流,为下一步劝说打下了基础。接着采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启发吸烟者反躬自省,审视吸烟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巨大危害,并最终下定决心戒烟。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扮演交际情境中的角色,巧妙引导表达,互动的效度大幅提升。
研究表明,冲突的类型除了上述三种外,有时还呈现出混合交叉的形态。但不管哪种类型,只要加以点化利用,对提升互动的品质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
一、巧借认知冲突,提升互动深度
人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当新旧认知产生冲突时,曾经的平衡就会随之被打破,继而产生强烈的认知驱动。在这种认知驱动下,认知主体必然会诉诸思考与表达,力图达成一种全新的认知平衡,互动的深度也会随之提升。请看如下案例。
生1:书上说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孟子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照这个说法,如果弯曲了,就不是大丈夫了;如果不弯曲,又可能导致毁灭。这让我很纠结。
生2:书上说得没错。不是还有这样两句话嘛——“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师: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又作何解释呢?
生3: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时候,应该懂得妥协。比如,韩信忍一时胯下之辱,才有了后来的丰功伟业。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应该像李云龙那样敢于亮剑。
师:那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兴越,又该怎么解释呢?
生4:勾践没有像李云龙那样拔剑而起,因为他考虑的是大局,谋划的是长远发展。他的剑不是在手上,而是在心上。心字头上一把剑,是一个“忍”字。正因为他能忍,才迎来了复仇的那一天。(掌声)
生5:大家的想法都有道理。其实,书上说的并没有错,原文是这样表达的:“有时候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请注意,前面有两个字“有时”。
师:你从“有时”中读出了什么?
生6:我觉得这里的“有时”是指某一个特殊的时间。作者的意思是:要不要弯曲,必须看情况,一味地弯曲或者抗争都是不对的。
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书中的表达和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敏锐地洞察到这一认知冲突的语用价值,顺势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采取追问的方式,不断激发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驱动,思维活动不断升温,互动的深度不断被掘进。
二、巧借情感冲突,提升互动广度
不同个体的情感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经常导致不同个体间的情感态度发生严重对立和冲突为提升互动的广度带来了契机。请看如下案例。
师:这几名同学都欣赏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觉得应该将英雄勋章颁发给她。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1:我更欣赏杰克,因为中尉将蜡烛点燃后是他首先勇敢地站了出来。
生2:可他还是失败了呀!英雄勋章是发给英雄的,而不是失败者。
生3: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是胜利者,也并不是所有的胜利者都是英雄。
生4:没有杰奎琳,秘密情报就会被发现一家人就会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还会有后来颁发勋章的事吗?
生5:只有胜利者才是英雄,才配戴勋章那我们如何面对在胜利前夕就倒下的无数英烈呢?(掌声)
生6:书中这样写道:“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在死神即将来临的时刻,杰克从容面对,没有沮丧,没有慌张,更没有悲伤。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视死如归的小英雄。(掌声)
师:坦然地面对失败,平静地迎接死亡,这份气度足以令天地动容。
生7:我更崇敬伯诺德夫人,因为她第一个挺身而出。她是英雄,更是英雄的母亲。她获得这枚勋章当之无愧。(掌声)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可勋章只有一枚,怎么办呢?
生8:我觉得这枚勋章应该颁发给他们全家。因为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英雄,这是一个英雄之家。
师:绝妙的主意!
在学习《半截蜡烛》时,面对“谁更应该佩戴英雄勋章”这一话题,学生的情感取向发生了冲突。为了巩固自己的情感防线,同时取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不同情感立场的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和语用技巧参与表达。有的通过归谬论证,反驳对方的观点;有的通过排比煽情,增强表达的气势……有效提升了互动的广度。
三、巧借行为冲突,提升互动效度
与认知和情感冲突相比,行为冲突显得更突出,更尖锐。将其加以运用,可以提升互动的效度。请看如下案例。
师: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服了吴王。现在有这样一个情况,小华的爸爸特别喜欢抽烟,搞得家里乌烟瘴气的。如果你是小华,该怎样劝爸爸戒烟呢?现在我就是小华的爸爸,哪个智慧的小华来劝劝我?(坐在椅子上,做抽烟陶醉状)
生1:(走到“爸爸”面前,生气的样子)爸,你怎么又抽烟啦?
师: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嘛!
生1:(咳嗽)你倒成神仙了,我和妈妈都被你熏坏了。
师:儿子,爸爸没有别的爱好,就好这一口。你就让爸爸抽吧!
生1:抽抽抽,你就知道抽,总有一天你会抽垮了身体,抽掉了性命。
师:臭小子,你敢咒我,看我不抽你!(扬手做打人状)
生:家暴啦,救命啊!(急忙溜走,场下笑成一片)
师:很遗憾,劝说失败了。大家说说原因。
生2:因为他只是埋怨爸爸,把爸爸惹急了。
生3:他只是讲抽烟的坏处,没有巧劝。
师:对呀!谁再来巧劝一下?
生4:(蹦跳着上场)爸爸,你尽情地抽吧!抽得越多越好!
师:(惊喜地)哈哈,还是女儿明白我的心,老爸没有白疼你!
生4:你抽得越多,我们就会越团结,越安全,越快乐……
师:(大张着嘴)抽烟还有这么多好处!好女儿,说来听听!
生4:第一,你抽烟,我们都跟着抽二手烟,促进了家庭团结;第二,半夜里,大家不时咳嗽两声,小偷听了都不敢来偷东西;第三呢,家里烟雾缭绕,像仙境一样,太美妙了!
师:(做掐灭烟头状)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你看我这爸爸当的,唉,是该戒烟了!
上述案例中,吸烟者和劝说者形成了行为上的激烈冲突。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劝说者必须采用智慧的劝说方式。第一个学生采用正面强攻的方式,很快败下阵来。总结反思后,第二个学生上场了。她先欲擒故纵,不劝反赞,顺利突破了被劝说者的心理防线,使其愉快地参与交流,为下一步劝说打下了基础。接着采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启发吸烟者反躬自省,审视吸烟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巨大危害,并最终下定决心戒烟。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扮演交际情境中的角色,巧妙引导表达,互动的效度大幅提升。
研究表明,冲突的类型除了上述三种外,有时还呈现出混合交叉的形态。但不管哪种类型,只要加以点化利用,对提升互动的品质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