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先人文豪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世界的精髓。学习诗歌对初中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对诗歌教学不规范、教学流程刻板单一、学生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等多种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总结,并对培养初中生诗歌学习兴趣提出建议,旨在提高初中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歌中所包含的美感是很有魅力的,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初中生觉得学习诗歌枯燥无味,难于理解,这虽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但很大程度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相关。面对诗歌教学中遇到的诸多困境,我围绕教学策略及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及现当代诗歌兴趣的问题等,进行了逐一探究。
一、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点明了诗歌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并不是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细细品读,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卜迦丘说过:“诗人们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运用最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好比果壳里隐藏着果肉,而他们所用的美妙的语言就好比果皮和树叶。”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反复地朗读诗歌,才能读出诗歌中蕴藏的深意与作者的情感态度。那么,到底怎样的朗读方式才是最正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或者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例如在学习《饮酒》这首诗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可以领悟到心远地自偏的豁达心境,体会诗人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仿佛看到了山间天高云淡,诗人与飞鸟为伴的壮阔图景,进一步深入作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欲言又止情感。又如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感悟作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救世的悲悯之情。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朗读中的语速语调、抑扬顿挫、重音轻读等问题。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的重音强调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情绪饱满的重读,哪些地方又需要舒缓温和的轻读,这些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轮流朗读体现出来。还需要强调的就是诗歌中的平仄转折,抑扬顿挫,教师可以找几个读得好的学生给大家做示范,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分小组朗读、学生自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内部团结协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时,第一节诗可以采取分小组朗读的形式,第二、三节诗可以采取学生自读的形式,最后一节诗可以采取全班齐读的形式。这样分成几个层次的朗读方法,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又增加了诗歌教学的乐趣。
二、兴趣引路法
(一)运用兴趣引入法
如果刚开始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那么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容易多了。如何能够真正挖掘出学生的兴趣,让整堂课吸引学生的眼球呢?我认为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诗歌背景介绍一些民间传说、奇闻轶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情境导入法。仅仅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是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兴趣的,但是如果能在讲课前预先播放一些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者小视频,便能迅速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进而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精心设计导入语。教材中晦涩难懂的诗歌语言并不适合直接讲给学生听,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需要做大量精心的课前准备,用自己丰富通俗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深入浅出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既能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又能沉浸其中。
(二)抓住興趣点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兴趣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抒发强烈情感的诗歌,可以抓住最能体现诗人态度情感的重点语句,让学生细细品读,而不是直接告知诗歌的主旨,进行枯燥乏味的应试教学。
三、运用语文综合性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诗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比如一些写人叙事的诗歌,教师就可以分角色让学生演成小品或者情景故事,既增加了诗歌教学的乐趣,又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轻松地了解到诗歌的背景和内容。比起教师一味单一地讲解要更加浅显易懂,印象深刻。或者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在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按照小组发表研究成果。这样不仅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各自的作用,还能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自身在诗歌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学校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材料以及当时与作品有关的习俗资料,学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进行知识整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拉近了和诗歌、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不再晦涩难懂,为学习古诗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关注学法指导,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现代诗歌教学往往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大部分采取教师直接讲授的形式,导致一些学生还没有理解诗句的意思,就被强制要求记忆诗歌的中心主旨,或者干脆直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这样盲目地学习诗歌不仅不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会让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还直接让学生背诵讲示文稿,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把课堂更多地交还给学生才是长久之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首先要解决诗歌语言带给学生的障碍。诗句的现代翻译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直接将诗句的翻译方法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间接传授给学生。在古诗用语中往往会省略一些内容,在现代翻译中要补充出来,不能不译或者直接省略。古语中的一些汉字古今意义没有区别,那么现代翻译时直接可以保留,但是一些古今字意区别较大的字词要换为现代汉语。这些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占据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为学生总结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为了提高诗歌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的整合。一方面,通过课件展示与所学诗歌内容相互配合的画面,既丰富了诗歌带给人的完美审美体验,又达到了让学生积累诗词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可配一些音乐。人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共鸣感。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搭配一些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在学生诵读过程中配合教学,让音乐的旋律与学生的心弦相互触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鼓励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
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意象又是通过语言进行再现的,这为学习古诗创造了想象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这不仅可以为诗歌主旨润色,又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古诗《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想象当时波涛汹涌的沧海;怪石嶙峋的山岛;百草丰茂的树木。仿佛感受到了秋风萧瑟的寂寥孤寂,深刻体会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组织学生对想象的内容进行整合,同时还鼓励学生将联想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生争先恐后的交流中,較为有效地剖析出当时大环境下曹操想要成就一番伟业的野心,并全面体验了作者借景来抒发的强烈情感,完成了体会作者感情的教学任务。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作诗歌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诗歌学习,在学生初步熟悉诗歌写法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诗歌写作,并将写得较好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或向校报刊物推荐发表。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诗歌的热情中去。
六、挖掘诗歌趣味,营造诗意课堂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高级的事物可以由低级的事物去代表,不在眼前的可以由处在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同样的,利用到诗歌教学中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在课件上播放诗词中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的场景,配上一段寂静哀婉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诗中的场景中,直观地体会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寥落寞。再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放几张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图片,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学习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物象,进而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联系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与景,感悟诗歌中蕴含的“美”和“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情感深处,仿佛自己置身诗中复杂多变的意境中,这样,学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蕴美,才能触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一)要注重把握诗歌背景与学生自身体验相关的联系
诗歌背景所蕴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生体验主要是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诗歌中所描写的情境,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知复杂多变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创新形式,呈现诗歌故事之美
可以运用基础的讲故事的方式,或者一些具体的画面,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让学生不再畏惧诗歌,全心投入到诗歌学习中去。比如有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肢体表现毛泽东独立寒秋时的精神风貌;有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观沧海》中壮丽波涛的景象;还有学生把《雨巷》改编成小故事等等,这些是对诗歌进行的再创造。
(三)激发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自主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结合诗歌中的主要人物及意象,进行一些基础的周边创作,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既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义。通过情景演绎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与自身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通感。
提高初中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相信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发掘出更多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而这是需要在不断的磨课与讲授之下才能总结出的精华。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底哪种方式最适合学生进行诗歌学习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这仍然是一个值得研讨追问的严肃问题。在通往诗歌教学的路上必然是充满荆棘和阻碍的,这需要更多的教师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兵.学生现当代诗歌学习兴趣的多元激发[J].江苏教育,2017(11).
[2]隋德新.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5(12).
[3]向利.创新古诗教学模式,提高诗歌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7).
[4]傅红华.关于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1).
(编辑:张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歌中所包含的美感是很有魅力的,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初中生觉得学习诗歌枯燥无味,难于理解,这虽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但很大程度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相关。面对诗歌教学中遇到的诸多困境,我围绕教学策略及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及现当代诗歌兴趣的问题等,进行了逐一探究。
一、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点明了诗歌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并不是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细细品读,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卜迦丘说过:“诗人们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运用最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好比果壳里隐藏着果肉,而他们所用的美妙的语言就好比果皮和树叶。”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反复地朗读诗歌,才能读出诗歌中蕴藏的深意与作者的情感态度。那么,到底怎样的朗读方式才是最正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或者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例如在学习《饮酒》这首诗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可以领悟到心远地自偏的豁达心境,体会诗人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仿佛看到了山间天高云淡,诗人与飞鸟为伴的壮阔图景,进一步深入作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欲言又止情感。又如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感悟作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救世的悲悯之情。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朗读中的语速语调、抑扬顿挫、重音轻读等问题。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的重音强调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情绪饱满的重读,哪些地方又需要舒缓温和的轻读,这些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轮流朗读体现出来。还需要强调的就是诗歌中的平仄转折,抑扬顿挫,教师可以找几个读得好的学生给大家做示范,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分小组朗读、学生自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内部团结协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时,第一节诗可以采取分小组朗读的形式,第二、三节诗可以采取学生自读的形式,最后一节诗可以采取全班齐读的形式。这样分成几个层次的朗读方法,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又增加了诗歌教学的乐趣。
二、兴趣引路法
(一)运用兴趣引入法
如果刚开始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那么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容易多了。如何能够真正挖掘出学生的兴趣,让整堂课吸引学生的眼球呢?我认为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诗歌背景介绍一些民间传说、奇闻轶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情境导入法。仅仅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是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兴趣的,但是如果能在讲课前预先播放一些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者小视频,便能迅速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进而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精心设计导入语。教材中晦涩难懂的诗歌语言并不适合直接讲给学生听,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需要做大量精心的课前准备,用自己丰富通俗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深入浅出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既能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又能沉浸其中。
(二)抓住興趣点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兴趣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抒发强烈情感的诗歌,可以抓住最能体现诗人态度情感的重点语句,让学生细细品读,而不是直接告知诗歌的主旨,进行枯燥乏味的应试教学。
三、运用语文综合性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诗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比如一些写人叙事的诗歌,教师就可以分角色让学生演成小品或者情景故事,既增加了诗歌教学的乐趣,又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轻松地了解到诗歌的背景和内容。比起教师一味单一地讲解要更加浅显易懂,印象深刻。或者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在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按照小组发表研究成果。这样不仅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各自的作用,还能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自身在诗歌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学校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材料以及当时与作品有关的习俗资料,学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进行知识整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拉近了和诗歌、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不再晦涩难懂,为学习古诗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关注学法指导,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现代诗歌教学往往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大部分采取教师直接讲授的形式,导致一些学生还没有理解诗句的意思,就被强制要求记忆诗歌的中心主旨,或者干脆直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这样盲目地学习诗歌不仅不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会让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还直接让学生背诵讲示文稿,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把课堂更多地交还给学生才是长久之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首先要解决诗歌语言带给学生的障碍。诗句的现代翻译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直接将诗句的翻译方法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间接传授给学生。在古诗用语中往往会省略一些内容,在现代翻译中要补充出来,不能不译或者直接省略。古语中的一些汉字古今意义没有区别,那么现代翻译时直接可以保留,但是一些古今字意区别较大的字词要换为现代汉语。这些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占据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为学生总结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为了提高诗歌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的整合。一方面,通过课件展示与所学诗歌内容相互配合的画面,既丰富了诗歌带给人的完美审美体验,又达到了让学生积累诗词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可配一些音乐。人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共鸣感。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搭配一些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在学生诵读过程中配合教学,让音乐的旋律与学生的心弦相互触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鼓励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
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意象又是通过语言进行再现的,这为学习古诗创造了想象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这不仅可以为诗歌主旨润色,又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古诗《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想象当时波涛汹涌的沧海;怪石嶙峋的山岛;百草丰茂的树木。仿佛感受到了秋风萧瑟的寂寥孤寂,深刻体会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组织学生对想象的内容进行整合,同时还鼓励学生将联想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生争先恐后的交流中,較为有效地剖析出当时大环境下曹操想要成就一番伟业的野心,并全面体验了作者借景来抒发的强烈情感,完成了体会作者感情的教学任务。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作诗歌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诗歌学习,在学生初步熟悉诗歌写法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诗歌写作,并将写得较好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或向校报刊物推荐发表。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诗歌的热情中去。
六、挖掘诗歌趣味,营造诗意课堂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高级的事物可以由低级的事物去代表,不在眼前的可以由处在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同样的,利用到诗歌教学中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在课件上播放诗词中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的场景,配上一段寂静哀婉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诗中的场景中,直观地体会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寥落寞。再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放几张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图片,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学习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物象,进而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联系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与景,感悟诗歌中蕴含的“美”和“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情感深处,仿佛自己置身诗中复杂多变的意境中,这样,学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蕴美,才能触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一)要注重把握诗歌背景与学生自身体验相关的联系
诗歌背景所蕴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生体验主要是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诗歌中所描写的情境,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知复杂多变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创新形式,呈现诗歌故事之美
可以运用基础的讲故事的方式,或者一些具体的画面,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让学生不再畏惧诗歌,全心投入到诗歌学习中去。比如有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肢体表现毛泽东独立寒秋时的精神风貌;有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观沧海》中壮丽波涛的景象;还有学生把《雨巷》改编成小故事等等,这些是对诗歌进行的再创造。
(三)激发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自主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结合诗歌中的主要人物及意象,进行一些基础的周边创作,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既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义。通过情景演绎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与自身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通感。
提高初中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相信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发掘出更多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而这是需要在不断的磨课与讲授之下才能总结出的精华。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底哪种方式最适合学生进行诗歌学习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这仍然是一个值得研讨追问的严肃问题。在通往诗歌教学的路上必然是充满荆棘和阻碍的,这需要更多的教师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兵.学生现当代诗歌学习兴趣的多元激发[J].江苏教育,2017(11).
[2]隋德新.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5(12).
[3]向利.创新古诗教学模式,提高诗歌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7).
[4]傅红华.关于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1).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