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却为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气候变暖,各种灾害频发,这样的异常现象引起了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其中水污染由于更贴进日常生活,而引起各方关注。近几年来,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大改善了水污染为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吃水不忘打井人”,那些一直为水污染治理不断努力的科研人员,成为真正的幕后英雄,魏刚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从事水污染防治工作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1944年,魏刚出生在陕西省一个贫苦农民之家,由于父亲无法同时负担起几个孩子的学费,为了能让他继续上学,姐姐毅然辍学回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让魏刚感动的同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著名的华清中学就读时,每到星期天,魏刚都步行十几里路回家,从家里背上一周吃的干粮,白开水就干粮度过了高小和中学。那时的魏刚深知知识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钥匙。魏刚的勤奋得到了回报,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人兰州大学。从这里开始,魏刚走上了改变自我命运的道路。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是人生里程当中必然的经历,它在不同的人身上起到不同的作用。困难是天才的垫脚石,是强者的财富,是弱者的万丈深渊。苦难在魏刚的身上,成为缔造奇迹的前奏,魏刚身处逆境却奋发图强,用智慧和勤奋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人生传奇。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魏刚的一生都在为科研事业而努力,他转战南北,服从国家需求,从不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或者课题的难度。敬业的工作态度,成为他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他用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谈起成绩,魏刚教授很谦虚,他对自己的定义是水污染防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这就是魏刚教授,一个朴实无华的科研工作者。
在世纪之交,魏刚与其他一些专家曾向国家科技部有关领导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绿色化学与21世纪水处理发展战略,将美国克林顿总统于1995年提出的绿色化学挑战计划的理念引入我国水污染防治行业。另一个是零排污战略或废水零排放战略,认为绿色化学理念先进、能够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但实施难度太大,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方方面面的污染。实现零排放;主张将源头消除、工艺改进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研发经济效益远大于运行费用的集成技术,首先实现一个区域的废水零排放,进而建立众多的区域,使之向区域外不再排放废水,然后将各个区域连接成片,实现大面积的废水零排放。
魏刚等人的设想受到科技部的重视和支持,在科技部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研发了热力生产废水零排放、制药废水零排放、焦化废水零排放、酒精废水零排、印制电路板废水零排放、精细化工废水零排放、综合废水零排放等一系列区域废水零排放技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热力生产废水零排放技术。这一技术为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我国水污染防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40多个春秋,魏刚从一个实习生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数次得到国家级奖励,他走过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对魏刚而言,工作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攻关一项科研课题,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二三点钟,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继续投入到工作之中。魏刚并不觉得是苦,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正是他热爱的。一个人能够从事自己非常热爱的职业是一种幸福,魏刚就是这样快乐地、辛勤地、投入地工作着、奉献着。
同事对他的敬业精神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同事的眼中,魏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在科研工作遇到困难时,魏刚不急不躁,用大无畏的科研精神,丰富的知识攻克了科研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并最终圆满地完成科研工作。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魏刚总结出一条规律:工业上长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必然涉及到理论问题。要想攻克难关,必须从理论上找突破,当各种方法都难以解决时,这样个思路就会浮现在魏刚脑海中:技术路线不通质疑现有的理论,寻找突破口,提出新理论,以此为指导设计新方案。这个思路指引他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在求同之外分外重视求异,打破传统。在几次国家发明奖评审答辩中,专家们对于他提出的新理论给予致好评,认为他在理论上的新发现,其意义已超出发明本身。
四度获国家发明奖
成果转化是科研的最终目的,走出实验室的科研产品,能够为社会带来怎样的新变化成为科研成果的重要检测标准之一。魏刚教授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其科技成果已在全国23个省市推广应用,成为中国蓝星等500余家企业的技术支撑。
1976年,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魏刚参加了我国13套大化肥和4套大乙烯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这为魏刚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此,魏刚与水污染防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大型化工装置试车废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对化工装置,试车是一件大事,工厂集中所有技术尖子。也不能保证一次试车成功。一旦试车失败,将发生上万吨废水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临严格飞环境保护法国外开发了系统清洗一钝化一保养一试车技术,其技术关键首先是系统清洗。当时我国对大型成套装置的化学清洗还是一片空白,系统清洗成为试车前处理的最大障碍。国家为此组织起多方力量进行科研攻关。魏刚在接到任务后,决定从理论上寻找突破口。通过对酸腐蚀与防护机理研究,发现并提出了“环境协同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制出在14种酸中均能起高效缓蚀作用的缓蚀剂Lan一826及其应用技术,同时解决了酸缓蚀剂的一剂多用问题、较浓硝酸的缓蚀问题以及硝酸一氢氟酸的缓蚀问题。该技术简化了实施工艺,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减少了过程废水量,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国外技术。该技术首次在扬子石化应用就获得了成功。
环境协同作用原理带动了中国缓蚀剂研究和缓蚀剂技术的发展,Lan一826技术的应用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厂商承包大型清洗工程的历史,并成为中国蓝星清洗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支撑,促进了中国化学清洗产业的形成和壮大。该技术于1985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86年,魏刚成为原化工部7个国家级专家中最年轻的一员。
中国蓝星集团基于Lan-828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七五”至“十一五”期间的所有大乙烯、大化肥、西气东输、多晶硅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试车前处理工程,并将技术推广到美国、日本、新家坡等工业发达国家。Lan-826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国外的技 术垄断,促进了中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清洗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尿素生产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尿素工艺水溶液侧经常会发生污垢堵塞问题,著名的Stamica rbon公司在其权威性的手册中将其列为生产中的危险,必须立即停车处理。临时停车会造成大量的尿素工艺废水排放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原化工部曾对此难题组织攻关,但一直没有成功,因此,该课题被列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魏刚那时任化机院缓蚀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上。魏刚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现场考察和研究,首次发现尿素合成反应中间产物与金属表面作用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其分解的历程,提出了腐蚀产物堵塞结论。堵塞物的成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再次出现,他们“用尽了世界上一切有记录的方法”都溶解不了这种腐蚀产物”:课题攻关又一次走入了泥潭。
多年的科研工作,让魏刚更加沉着冷静,他再次从理论上寻找突破口,经过不断的深度分析,提出了“外加还原性气氛”的全新理论,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开发出了Lan257c清洗技术,使长期困扰尿素行业的堵塞难题得到解决。该技术的除垢率达到100%,与当时国际上唯一达到此效果的EDTA法相比,清洗速度快了几倍,而造价却只有EDTA法的1/5。该项目再次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在魏刚研发的一系列区域废水零排放技术中,难度最大的是热力生产废水零排放。其原因是较新的生产工艺往往不够完善,如果能找到其缺陷,再通过源头消除、工艺改进和末端治理,就可能实现其废水零排放。正如文献描述:锅炉排污是瓦特发明蒸气机后人们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向来被看成天经地义的工序,保证锅炉运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对其废水零排放的难度,有专家甚至用“像永动机一样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来形容。
魏刚教授迎难而上,带领他的课题小组,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研究,创立了系统平衡法、连用法、工业锅炉氧化性水工况、核态清洗强化、超分子缓蚀剂等新理念和技术,从源头上消除了软化系统废水、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废水、污染凝结水的排放,突破工业锅炉必须排污的观念和传统,首创了废水近零排放的锅炉闭路运行新工艺和实施方法。已在国产锅炉和引进锅炉应用,使锅炉吨蒸汽废水量由1.3吨下降到0.003吨,向环境排放的废水量达到零,已实现增产蒸汽15%~20%,节能9%~20%,节水89%~95%,减排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9%~2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优于国外同类技术,该技术于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以这一成果为基础发布了新的行业试行标准,新的国家标准即将下达。国家科技部已将这一成果列入第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在全国组织推广,同时被国家发改委选入《工业节水支撑技术》。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已下达文件将该成果的推广列为十大安全节能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部署。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已专门召开会议,对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做了部署。
四度获国家大奖,这让很多人为之骄傲的佳绩,魏刚却平和淡定从容以对,他一如既往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拼搏努力,继续为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制度是课题攻关的保障
一流的科研人员需要在好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对此,魏刚深有感触。由于个性原因,魏刚总是喜欢默默工作,不善言谈和交往,但研究室领导仅从他对课题的见解中就发现了他的才能,单位的领导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让魏刚深受鼓舞。
在lan826的研制之初,魏刚认为仿制国外产品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久之计。但是,要抛开仿制这条路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魏刚把自己的想法与领导进行了交流,得到室、院及化工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正是这样的支持使得Lan-826技术的研究得以成功。
在他攻克尿素设备堵塞难题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院长力排众议,给予及时的经费支持,也难以抓住现场试验的时机和取得成功。魏刚认为,在科研队伍当中,很多科研人员不善言谈,不喜欢通过言语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在众人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的进行课题攻关,做到人尽其才,唯有如此,才能让我国的科技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
魏刚教授工作多年,始终瞄准学科前沿及国民经济之急需,最近几年是魏刚教授在科研上发展较快的时期。“十五”以来,他承担了6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及一些横向课题,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发表论文60佘篇,专著2部。对此,魏刚总是归之于学校和上级的领导、课题组的努力。而他自己则心甘情愿的继续当 名水污染防治的老兵。
教育是国之根本
在我国的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然而,作为博导的魏刚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老师与学生间应是朋友的关系,只有双方是平等的,交流才会更加深入。
魏刚认为兴趣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兴趣的培养。他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当中接受高深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讲Uhliq教授、Hoar教授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科学大师的思路、方法,了解课程的重要性。通过讲Evans教授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学科奠基人的科学发现过程,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对于高深理论,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并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当发现同学中有人注意力不够集中时,他会出一个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智力题让同学竞答。他教的课程也一直被评为优秀。魏刚教授认为,身为导师就要全心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魏刚教授身兼数职,却能很好的处理几个身份间的关系,作为导师,他与学生关系融洽;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当中,用无言的科研成果,讲诉了一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
魏刚教授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在魏刚教授的心中,科学是份神圣的事业,能为这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生,是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信念。从魏刚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环境科学辉煌的未来,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1944年,魏刚出生在陕西省一个贫苦农民之家,由于父亲无法同时负担起几个孩子的学费,为了能让他继续上学,姐姐毅然辍学回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让魏刚感动的同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著名的华清中学就读时,每到星期天,魏刚都步行十几里路回家,从家里背上一周吃的干粮,白开水就干粮度过了高小和中学。那时的魏刚深知知识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钥匙。魏刚的勤奋得到了回报,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人兰州大学。从这里开始,魏刚走上了改变自我命运的道路。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是人生里程当中必然的经历,它在不同的人身上起到不同的作用。困难是天才的垫脚石,是强者的财富,是弱者的万丈深渊。苦难在魏刚的身上,成为缔造奇迹的前奏,魏刚身处逆境却奋发图强,用智慧和勤奋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人生传奇。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魏刚的一生都在为科研事业而努力,他转战南北,服从国家需求,从不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或者课题的难度。敬业的工作态度,成为他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他用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谈起成绩,魏刚教授很谦虚,他对自己的定义是水污染防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这就是魏刚教授,一个朴实无华的科研工作者。
在世纪之交,魏刚与其他一些专家曾向国家科技部有关领导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绿色化学与21世纪水处理发展战略,将美国克林顿总统于1995年提出的绿色化学挑战计划的理念引入我国水污染防治行业。另一个是零排污战略或废水零排放战略,认为绿色化学理念先进、能够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但实施难度太大,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方方面面的污染。实现零排放;主张将源头消除、工艺改进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研发经济效益远大于运行费用的集成技术,首先实现一个区域的废水零排放,进而建立众多的区域,使之向区域外不再排放废水,然后将各个区域连接成片,实现大面积的废水零排放。
魏刚等人的设想受到科技部的重视和支持,在科技部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研发了热力生产废水零排放、制药废水零排放、焦化废水零排放、酒精废水零排、印制电路板废水零排放、精细化工废水零排放、综合废水零排放等一系列区域废水零排放技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热力生产废水零排放技术。这一技术为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我国水污染防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40多个春秋,魏刚从一个实习生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数次得到国家级奖励,他走过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对魏刚而言,工作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攻关一项科研课题,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二三点钟,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继续投入到工作之中。魏刚并不觉得是苦,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正是他热爱的。一个人能够从事自己非常热爱的职业是一种幸福,魏刚就是这样快乐地、辛勤地、投入地工作着、奉献着。
同事对他的敬业精神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同事的眼中,魏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在科研工作遇到困难时,魏刚不急不躁,用大无畏的科研精神,丰富的知识攻克了科研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并最终圆满地完成科研工作。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魏刚总结出一条规律:工业上长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必然涉及到理论问题。要想攻克难关,必须从理论上找突破,当各种方法都难以解决时,这样个思路就会浮现在魏刚脑海中:技术路线不通质疑现有的理论,寻找突破口,提出新理论,以此为指导设计新方案。这个思路指引他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在求同之外分外重视求异,打破传统。在几次国家发明奖评审答辩中,专家们对于他提出的新理论给予致好评,认为他在理论上的新发现,其意义已超出发明本身。
四度获国家发明奖
成果转化是科研的最终目的,走出实验室的科研产品,能够为社会带来怎样的新变化成为科研成果的重要检测标准之一。魏刚教授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其科技成果已在全国23个省市推广应用,成为中国蓝星等500余家企业的技术支撑。
1976年,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魏刚参加了我国13套大化肥和4套大乙烯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这为魏刚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此,魏刚与水污染防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大型化工装置试车废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对化工装置,试车是一件大事,工厂集中所有技术尖子。也不能保证一次试车成功。一旦试车失败,将发生上万吨废水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临严格飞环境保护法国外开发了系统清洗一钝化一保养一试车技术,其技术关键首先是系统清洗。当时我国对大型成套装置的化学清洗还是一片空白,系统清洗成为试车前处理的最大障碍。国家为此组织起多方力量进行科研攻关。魏刚在接到任务后,决定从理论上寻找突破口。通过对酸腐蚀与防护机理研究,发现并提出了“环境协同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制出在14种酸中均能起高效缓蚀作用的缓蚀剂Lan一826及其应用技术,同时解决了酸缓蚀剂的一剂多用问题、较浓硝酸的缓蚀问题以及硝酸一氢氟酸的缓蚀问题。该技术简化了实施工艺,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减少了过程废水量,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国外技术。该技术首次在扬子石化应用就获得了成功。
环境协同作用原理带动了中国缓蚀剂研究和缓蚀剂技术的发展,Lan一826技术的应用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厂商承包大型清洗工程的历史,并成为中国蓝星清洗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支撑,促进了中国化学清洗产业的形成和壮大。该技术于1985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86年,魏刚成为原化工部7个国家级专家中最年轻的一员。
中国蓝星集团基于Lan-828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七五”至“十一五”期间的所有大乙烯、大化肥、西气东输、多晶硅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试车前处理工程,并将技术推广到美国、日本、新家坡等工业发达国家。Lan-826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国外的技 术垄断,促进了中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清洗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尿素生产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尿素工艺水溶液侧经常会发生污垢堵塞问题,著名的Stamica rbon公司在其权威性的手册中将其列为生产中的危险,必须立即停车处理。临时停车会造成大量的尿素工艺废水排放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原化工部曾对此难题组织攻关,但一直没有成功,因此,该课题被列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魏刚那时任化机院缓蚀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上。魏刚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现场考察和研究,首次发现尿素合成反应中间产物与金属表面作用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其分解的历程,提出了腐蚀产物堵塞结论。堵塞物的成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再次出现,他们“用尽了世界上一切有记录的方法”都溶解不了这种腐蚀产物”:课题攻关又一次走入了泥潭。
多年的科研工作,让魏刚更加沉着冷静,他再次从理论上寻找突破口,经过不断的深度分析,提出了“外加还原性气氛”的全新理论,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开发出了Lan257c清洗技术,使长期困扰尿素行业的堵塞难题得到解决。该技术的除垢率达到100%,与当时国际上唯一达到此效果的EDTA法相比,清洗速度快了几倍,而造价却只有EDTA法的1/5。该项目再次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在魏刚研发的一系列区域废水零排放技术中,难度最大的是热力生产废水零排放。其原因是较新的生产工艺往往不够完善,如果能找到其缺陷,再通过源头消除、工艺改进和末端治理,就可能实现其废水零排放。正如文献描述:锅炉排污是瓦特发明蒸气机后人们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向来被看成天经地义的工序,保证锅炉运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对其废水零排放的难度,有专家甚至用“像永动机一样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来形容。
魏刚教授迎难而上,带领他的课题小组,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研究,创立了系统平衡法、连用法、工业锅炉氧化性水工况、核态清洗强化、超分子缓蚀剂等新理念和技术,从源头上消除了软化系统废水、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废水、污染凝结水的排放,突破工业锅炉必须排污的观念和传统,首创了废水近零排放的锅炉闭路运行新工艺和实施方法。已在国产锅炉和引进锅炉应用,使锅炉吨蒸汽废水量由1.3吨下降到0.003吨,向环境排放的废水量达到零,已实现增产蒸汽15%~20%,节能9%~20%,节水89%~95%,减排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9%~2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优于国外同类技术,该技术于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以这一成果为基础发布了新的行业试行标准,新的国家标准即将下达。国家科技部已将这一成果列入第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在全国组织推广,同时被国家发改委选入《工业节水支撑技术》。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已下达文件将该成果的推广列为十大安全节能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部署。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已专门召开会议,对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做了部署。
四度获国家大奖,这让很多人为之骄傲的佳绩,魏刚却平和淡定从容以对,他一如既往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拼搏努力,继续为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制度是课题攻关的保障
一流的科研人员需要在好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对此,魏刚深有感触。由于个性原因,魏刚总是喜欢默默工作,不善言谈和交往,但研究室领导仅从他对课题的见解中就发现了他的才能,单位的领导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让魏刚深受鼓舞。
在lan826的研制之初,魏刚认为仿制国外产品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久之计。但是,要抛开仿制这条路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魏刚把自己的想法与领导进行了交流,得到室、院及化工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正是这样的支持使得Lan-826技术的研究得以成功。
在他攻克尿素设备堵塞难题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院长力排众议,给予及时的经费支持,也难以抓住现场试验的时机和取得成功。魏刚认为,在科研队伍当中,很多科研人员不善言谈,不喜欢通过言语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在众人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的进行课题攻关,做到人尽其才,唯有如此,才能让我国的科技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
魏刚教授工作多年,始终瞄准学科前沿及国民经济之急需,最近几年是魏刚教授在科研上发展较快的时期。“十五”以来,他承担了6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及一些横向课题,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发表论文60佘篇,专著2部。对此,魏刚总是归之于学校和上级的领导、课题组的努力。而他自己则心甘情愿的继续当 名水污染防治的老兵。
教育是国之根本
在我国的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然而,作为博导的魏刚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老师与学生间应是朋友的关系,只有双方是平等的,交流才会更加深入。
魏刚认为兴趣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兴趣的培养。他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当中接受高深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讲Uhliq教授、Hoar教授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科学大师的思路、方法,了解课程的重要性。通过讲Evans教授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学科奠基人的科学发现过程,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对于高深理论,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并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当发现同学中有人注意力不够集中时,他会出一个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智力题让同学竞答。他教的课程也一直被评为优秀。魏刚教授认为,身为导师就要全心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魏刚教授身兼数职,却能很好的处理几个身份间的关系,作为导师,他与学生关系融洽;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当中,用无言的科研成果,讲诉了一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
魏刚教授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在魏刚教授的心中,科学是份神圣的事业,能为这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生,是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信念。从魏刚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环境科学辉煌的未来,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