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材料,新情境”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突出特点。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中学历史教学自然加大了材料的运用力度。这里所说的材料主要指可用于历史教学的各种资源,主要为历史资料即史料,也包括涉及历史的时政材料及社会评论,甚于还包括专门为方便学生了解历史而撰写的“人造史料”。
一、历史教学中材料低效运用的常见表现
(一)材料解读不准确
为上学生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有很多教师都使用了《木兰辞》让学生分析当时商业发展的状况。根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得出了当时存在专业的商业市场。然而事实这只是一种称之为“互文”修辞手法,并不能说明是否存专业市场。解读材料(特别是文言文史料)的能力通常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运用材料要尽可能做到准确理解。
(二)材料选用过多
平常听课中时常遇到上课教师一屏接一屏展示的大量历史材料,常常一屏的内容未看完就切换到下一屏,以致一节课下来感觉很累但却对相应的历史问题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上似乎很重视论从史出及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却贪多求全,教学效果欠佳。
(三)材料选用较为片面
表现某一复杂历史问题的材料仅某一方面选取,不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一篇关于“秦始皇”评说的设计,其中8个材料有7个都是否定秦始皇的,这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秦始皇过远远大于功(p.17)。
(四)滥用图片材料
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极大地方便了图片材料在历史教学的应用。但有时选用的众多图片材料要么与课堂教学主题无关,要么缺少必要说明,以至于冲淡主题。
二、历史教学中材料有效运用的基本途径
(一)选用启发性较强的材料引入新课
学习新航路开辟时,运用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一段感叹则既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深入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之间不同影响。
材料如下:
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维哥达喜马(即达·迦玛)以后,有无数量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新民丛报》1904年第3卷第21号
(二)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材料
为说明希波战争胜利原因有民主制度的作用时选用以下两则材料则具有较强针对性。
材料一:
雅典將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 关键就在你们。
——司令官的战前演说
材料二:
前进啊!希腊的男儿,
快救你们的祖国,
救你们 的妻子儿女,
救你们祖先的神殿与坟茔!
你们现在是为自己的一切而战!
——雅典悲剧诗人爱斯奇里斯
而为了说明民主制度缺陷时,又可使用如下材料:
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
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p215)。
——引自《全球通史》
通过上述材料既使教师不再深入阐述也会让学生领会雅典民主制度的优缺点。
(三)选用相互对甚至能引起争议的材料,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如果直接给一分为二的结论也许不会让学生带来深刻体会,却容易形成教条化的认识,但如果给出2009年辽宁卷39题关于麦哲伦双面碑的材料,则会给学生留下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全面而形象的认识。
(四)多使用言简意赅的评论性材料
教学如果都使用片幅较长的材料,会挤占大量的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由于中学生并非专门研究历史,因而教学中不应大量采用需花费大量时间加以研读的史料,多采用一些对历史事情的精简评论更为有效。但如果使用言简意赅的评论性材料,则有助高效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这则丘吉尔评价斯大林的材料,对于帮助学生认识斯大林的历史贡献极为有效。
(五)优先利用教材上已有材料,对试题中出现的典型材料也应充分应用
一个教师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单靠一人之力收集整理大量的材料通常难已实现。因此,优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在实际教学中也非常有效的,而且新课程各版的教材也为教学都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材料。
历史教学中注意精选材料,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运用材料,则会最大限度发挥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材料”运用也就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殷俊.有创意也可能争议——读《高中选修课人物评说“秦始皇”的教学设计》有感[J].历史教学,2009(4).
[2]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一、历史教学中材料低效运用的常见表现
(一)材料解读不准确
为上学生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有很多教师都使用了《木兰辞》让学生分析当时商业发展的状况。根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得出了当时存在专业的商业市场。然而事实这只是一种称之为“互文”修辞手法,并不能说明是否存专业市场。解读材料(特别是文言文史料)的能力通常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运用材料要尽可能做到准确理解。
(二)材料选用过多
平常听课中时常遇到上课教师一屏接一屏展示的大量历史材料,常常一屏的内容未看完就切换到下一屏,以致一节课下来感觉很累但却对相应的历史问题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上似乎很重视论从史出及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却贪多求全,教学效果欠佳。
(三)材料选用较为片面
表现某一复杂历史问题的材料仅某一方面选取,不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一篇关于“秦始皇”评说的设计,其中8个材料有7个都是否定秦始皇的,这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秦始皇过远远大于功(p.17)。
(四)滥用图片材料
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极大地方便了图片材料在历史教学的应用。但有时选用的众多图片材料要么与课堂教学主题无关,要么缺少必要说明,以至于冲淡主题。
二、历史教学中材料有效运用的基本途径
(一)选用启发性较强的材料引入新课
学习新航路开辟时,运用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一段感叹则既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深入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之间不同影响。
材料如下:
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维哥达喜马(即达·迦玛)以后,有无数量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新民丛报》1904年第3卷第21号
(二)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材料
为说明希波战争胜利原因有民主制度的作用时选用以下两则材料则具有较强针对性。
材料一:
雅典將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 关键就在你们。
——司令官的战前演说
材料二:
前进啊!希腊的男儿,
快救你们的祖国,
救你们 的妻子儿女,
救你们祖先的神殿与坟茔!
你们现在是为自己的一切而战!
——雅典悲剧诗人爱斯奇里斯
而为了说明民主制度缺陷时,又可使用如下材料:
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
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p215)。
——引自《全球通史》
通过上述材料既使教师不再深入阐述也会让学生领会雅典民主制度的优缺点。
(三)选用相互对甚至能引起争议的材料,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如果直接给一分为二的结论也许不会让学生带来深刻体会,却容易形成教条化的认识,但如果给出2009年辽宁卷39题关于麦哲伦双面碑的材料,则会给学生留下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全面而形象的认识。
(四)多使用言简意赅的评论性材料
教学如果都使用片幅较长的材料,会挤占大量的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由于中学生并非专门研究历史,因而教学中不应大量采用需花费大量时间加以研读的史料,多采用一些对历史事情的精简评论更为有效。但如果使用言简意赅的评论性材料,则有助高效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这则丘吉尔评价斯大林的材料,对于帮助学生认识斯大林的历史贡献极为有效。
(五)优先利用教材上已有材料,对试题中出现的典型材料也应充分应用
一个教师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单靠一人之力收集整理大量的材料通常难已实现。因此,优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在实际教学中也非常有效的,而且新课程各版的教材也为教学都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材料。
历史教学中注意精选材料,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运用材料,则会最大限度发挥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材料”运用也就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殷俊.有创意也可能争议——读《高中选修课人物评说“秦始皇”的教学设计》有感[J].历史教学,2009(4).
[2]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